研究資料首頁-> 專題研究計畫
研究資料明細
專題研究計畫名稱 | 歷史「袋」著走──美麗少女莎韻的故事 |
資料日期 | 2013-10-31 |
[摘要] :
西元1895年,對臺灣歷史而言,是一個深刻的回憶。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只能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孤臣無力可回天的情形下,割讓臺灣,自此之後開啟日本在臺灣的50年殖民統治。
日本殖民統治臺灣之前,缺乏經營殖民地的經驗,因此統治初期採無方針的「放任主義」,尊重臺灣人民舊慣,籠絡人心,減少反抗。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受到美國總統威爾遜主張「民族自決」的影響,1918年日本在臺推行「內地延長主義」,視臺灣為日本內地的一部份,強調日臺融合。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因應戰爭的需要,1937年日本在臺灣展開第一階段的「皇民化運動」,透過思想宣傳與精神動員,消弭台灣人的祖國觀念,強化臺灣人的日本「皇國精神」,效忠日本天皇。1941年以後,「皇民化運動」進入第二階段,包括推動國語(日語),改漢姓為日本姓氏,普設神社,成立「皇民奉公會」,因應戰爭不斷擴大,所需兵員愈來愈多,更在臺灣實施募兵及徵兵制度,直至戰爭結束,日本戰敗離開臺灣。
「皇民化運動」時期,為了養成臺灣人民的愛國心與犧牲精神,日本進行一系列的精神宣傳,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莎韻的故事。1938年9月27日,宜蘭南澳的泰雅族少女──莎韻,因恩師出征而協助搬運行李,途經武塔南溪,不慎失足落水,行蹤不明。同年11月26日,舉行慰靈祭,12月6日台北州藤田知事亦到莎韻之墓參拜。1941年2月,台北公會堂上演莎韻的故事;同年4月,日本政府頒贈一座刻有「愛國乙女サヨンの鐘」(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莎韻的家屬。兩個月後,日本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的唱片。日本畫家鹽月桃甫在東京上野也以「莎韻之鐘」為題材展出作品。1942年,由李香蘭主演的電影《サヨンの鐘》(莎韻之鐘)上映,轟動臺、日兩地。日本藉由莎韻的故事積極宣傳皇民化運動,鼓吹臺人從軍,尤其是號召台灣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為日本天皇效忠,更是具有推波助瀾的作用。
「莎韻之鐘」是日本在臺皇民化時期的宣傳樣本,也是目前我們瞭解皇民化運動的重要史料。為了能讓學生更親近歷史,對日本的殖民統治有完整的認識,因此擬以莎韻的故事做為主題,設計教具──歷史「袋」著走,將帆布袋上印製有關日治時期的宜蘭南澳地圖與莎韻畫像,袋中放入與莎韻之鐘有關的文物,包括製作莎韻之鐘的拼圖、相關照片(當地泰雅族的相關照片、愛國乙女紀念碑等等),並且實地走訪南澳武塔,拍攝莎韻之鐘。此外,還有錄製光碟,內容有莎韻之鐘的電影片段與歌曲。
《歷史「袋」著走──美麗少女莎韻的故事》,藉由袋子承載了過往的歷史。袋上印製南澳地圖與莎韻畫像,可以引起學生對莎韻事件的好奇,也能立即將莎韻與南澳進行連結;袋中放入莎韻之鐘的拼圖,則能讓學生透過實際的動手參與,加深對莎韻之鐘的印象。收集泰雅族相關照片,提供學生對泰雅族原住民的認識,愛國乙女紀念碑的照片以及莎韻之鐘的電影與歌曲,更是藉由影像與聲音見證日本當時統治臺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