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首頁-> 專題研究計畫

研究資料明細

專題研究計畫名稱 大家一起來找“茶”──臺灣茶業發展史
資料日期 2014-02-01


[摘要] :
茶是現今人們生活中相當普及的飲料,種類多元,有紅茶、烏龍茶、包種茶等等。臺灣茶的發展可溯源至清朝治臺時期。1858年(咸豐8年),爆發英法聯軍,滿清戰敗,被迫簽訂天津條約,內容之一便是開放長江沿岸與臺灣的港口,正因如此,臺灣重新回到世界貿易的舞台。臺灣開放港口通商後,外國商人來臺經商,開啟臺灣茶事業的發展。1865年英商John Dodd(約翰‧陶德)原本來臺灣欲進行樟腦事業的調查,卻無意間發現經營茶事業利潤更加豐厚,因此他透過買辦李春生(後世尊為臺灣茶業之父),借貸資金給農民,並從安溪引進茶樹枝條,在臺灣進行茶樹栽培。John Dodd先是在艋舺進行小規模的茶事業,隨後到大稻埕擴大生產。1869年,他將製成的20萬斤烏龍茶從淡水直輸紐約銷售,大受歡迎,從此打開臺茶的國際知名度,臺灣茶業自此興起,並且一躍成為臺灣北部首要產業,成為日後臺灣經濟、政治重心北移的重要因素。
當時臺灣種植的茶風靡國際,John Dodd甚至將臺灣製的烏龍茶送給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由於味道甘醇味美,女王品茗後讚嘆「Oriental Beauty」(東方來的美人),「東方美人茶」的美譽因而流傳。此時,外國洋行看好臺灣茶葉炙手可熱,因此紛紛來到大稻埕設立洋行,例如:德記、怡和、美和等商行,外銷臺茶到歐美各地。此外,中國茶商也渡海前來大稻埕設置茶廠,大稻埕在清代時代的茶葉出口,最盛時曾佔臺灣出口總值的七成以上。每年3月到10月的製茶旺季,大稻埕各茶館前的亭仔腳(騎樓),擠滿了揀茶婦女,茶箱、茶盤塞滿每一角落,一幅好不熱鬧的景象。
臺灣在開放港口通商之前,貿易幾乎全以大陸為對象,於是臺灣沿岸出現許多以從事兩岸貿易的進出口商和大批發商,這些商人組成的團體,稱為「郊」。清代臺灣的郊至少可分成三種:一是指往同一地區貿易的郊,例如:泉郊、廈郊;二是指稱某地區的郊,例如:塹郊;三是同業商人的郊,例如:糖郊、茶郊,此類性質就像是今日的同業公會。由於茶郊以海運進行對外貿易,因此供奉媽祖為茶商守護神,每年擲筊選出爐主,主持會務及舉行祭典,媽祖奉祀於爐主家中。
由於茶葉大量外銷,清代的茶、糖和樟腦合稱為「臺灣三寶」。因此本計畫擬配合課程第四章第一節清朝開港後的經濟發展,以臺灣的茶作為主題,設計教具──大家一起來找“茶”,製作茶葉箱,箱子四面呈現清朝迄今各個時期的茶廣告,並且製作茶的故事書,書中繪製臺灣茶葉的產地地圖,介紹陶德與李春生對於臺灣茶的貢獻、茶葉輸出大港──大稻埕的繁華、茶郊媽祖的由來,同時說明茶葉的種類、製茶過程,以及如何品茶。此外,擬將清朝有關於茶的詩句製成茶包,增加學生對於清朝臺灣文學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