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A-團體報告
報告人:
護三甲
1005101041王珮綺、1005101047謝庭慈
1005101052石珮玟、1005101019陳亭聿
1005101048游芳茹、1005101004陳玉琪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助產婆---劉張換
●劉張換小檔案
劉張換,民國四年出生,宜蘭市東門人。民國二十年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進入宜蘭電信局當接線生;民國二十五年考入台大助產士訓練速成班就讀,畢業並通過考試後,回到基隆市開業,從此展開四十多年的助產、接生生涯。
她為人接生爬山涉水、不分晝夜,迎接一萬多條生命來到人間,都是母子均安,對窮苦人家免費接生,還奉送奶粉、食米解危;除了接生外,在衛生所服務期間,也擔任金山、萬里漁村、礦區衛生保健及預防接種工作,體諒漁、礦工作息,半夜起床為人打疫苗也不以為苦。重視助產專業,晚年退休後仍不斷為式微的助產士請命,呼籲政府重視這種人性化的生產、新生兒照顧專業。
●愛孩子、疼女人的「劉產婆」
四十多年的接生生涯,她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更是有求必應;從產前到產後的照顧,甚至比產婦的家人還勤;難怪在金山、萬里一帶提到「劉產婆」,不但人人尊敬,連婦產科醫師也讚佩有加。
在那個沒有超音波、科學儀器幫忙的年代,只受過一年助產訓練的「劉產婆」,憑著堅定、助人的心、一雙溫柔的手,成功地將一萬多名新生兒引領到這個世界來報到,且全數母子平安;這樣的紀錄,放眼過去,幾人能及?
民國二十年,十六歲的劉張換剛從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在電信局當接線生;她是獨生女,特別喜歡小孩,下班回家時路過宜蘭醫院,總喜歡到嬰兒房,看剛出生、手腳亂舞的「紅嬰仔」。後來,她結識了一名為了應先生留日學費,而以助產為業的婦人。為了協助這位婦人多賺些錢,每當有人家來叫產婆時,她充當幫手,先到產婦家中照顧,以免其他產婆捷足先登;也從此,她和接生工作結了緣。
當年醫療人員嚴重缺乏,生產除了找助產士外,也有許多產婦乾脆在家自己生,或由家中有經驗的婦女代剪臍帶。但是,少了專業人員協助,消毒設備闕如,產婦因難產死亡率及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都偏高。俗諺說「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正充分反映了當年婦女生產的高風險。劉張換看多了女性生產「喜事變喪事」的悲劇,不禁興起自己也改行當助產土的念頭。
●訓練紮實 接生一萬多次從未失手
當時,助產士接生費行情約二元,和一錢金子(可打一只戒指)等值;而當時她在電信局的月薪也不過九元,可見助產這一行收入之豐。但生產花費大,家境貧寒的婦女就只有挺著大肚子,硬著頭皮向她借錢,以支付產婆的接生費。她常想:「如果自己會接生,就可以直接幫助她們。」因此,更堅定了她學助產、拿執照,幫助貧苦婦女生產的志願。
也許是上天特意安排,民國二十五年,朋友告知台大要招考助產士,她在考前一周報名,順利考取了台大助產婦訓練速成班。一年助產訓練學生生涯,只有忙、忙、忙可資形容;上午門診實習,下午學習產科理論,日籍老師上課時,還會用骨盆模型講解新生兒出生過程;晚上則需輪值班,遇半夜生產的手術,也得進手術房幫忙,經常忙得連中餐、晚餐都沒得吃。好心的同學幫忙留下飯菜,直到她半夜回宿舍休息,才看到櫃上供了兩只盛滿飯菜的碗,像是祭拜用;她常戲稱:自己每天吃的是「靈桌飯」。 不過,也因如此紮實的訓練,讓她在日後一萬多次接生經驗中,總是化險為夷,確保母子均安。完成學業後,她並通過考試,正式在基隆市開業,開始她四十多年的接生服務。當年助產士開業只需在門口掛上簡單招牌,寫著「產婆某某人」即可。雖然在市區開業,但只要有人來叫,無論晝夜,上山下海都得去;四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及金山、萬里、野柳等地,其中不乏母女兩代都由她一手接生的家庭。
●摸黑趕路 差一點被溪水沖走
為趕著接生,「劉產婆」從早期的三輪車、運煤礦的大卡車、救護車,甚至為了搶救產後大出血的產婦,連基隆市長的座車她都借過。但是,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仍是雙腳,走上兩、三個小時山路為人接生,是家常便飯,尤其三更半夜走山路,恐怖的滋味,點滴在心頭。
她說,她不怕鬼,倒是怕蛇;只要走山路,一定穿上長筒雨鞋,以免遭蛇吻。去程常有產婦的家人同行,還好,回程得在暗夜中孤獨上路,才是大考驗。她一手提接生箱,另一手得點上大把的香,用來照明,山路一走就是兩、三小時,香又不能一直點著,以免燒盡山;只能上路前照一下前方數十公尺的路,立即熄滅,待走到下一個黑暗處再點亮。四十多年來,她記不清曾迷過幾次路?足過幾次跤?和多少蛇狹路相逢?跌倒了、衣服磨破了,只有爬起來,再走。有一次,接生後打算涉溪,正巧遇上漲潮,走到溪中差點被水沖走;幸好及時呼救,才被岸上人救起。
劉張換說,她數十年來忍受接生的各種苦,為的就是自己太愛孩子,也疼惜女人。她說,傳統社會男尊女卑,這種理念充分反映在生產時候;生男、生女,產婦的待遇迥然有別。有些產婦連生幾個女兒,遭夫家嫌棄,再前往接生時,孩子才落地,一聽又是女兒,歷經生產巨痛的產婦,常忍不住當場痛哭失聲;有時,夫家直嚷著要將孩子送人,要求助產士代為處理,產婦只有無言以對。如果是生男娃,氣氛頓時改了樣;不僅產婦待遇好,還可以請助產士吃一頓雞酒、油飯,更是免不了。她笑說,自己現在圓滾滾的身材,就是當年吃多了雞酒油飯來的。
●免費接生濟貧 還送米、送奶粉
不過,換了窮苦人家,無論生男生女,都是沈重的負擔。一次,才藉著星點燭光,摸黑為產婦接生完畢;一旁的小孩哭喊肚子餓,她看了不忍心,自己掏錢買米、煮飯給孩子吃;她對窮人家不但免費接生,產後還帶著奶粉、米,幫產婦、孩子補補身體。她的慷慨,也曾引起其他助產士抗議,指她破壞行情、搶生意,還請來日本督察主持公道。她只好辯說是自己臉皮薄,不好意思和產家開口要錢,才讓人少給了錢。
劉張換不但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她後來轉任基隆市、萬里鄉衛生所助產士,除了接生,還得負責衛教及預防接種工作。當時萬里、野柳等地居民,不是挖煤的礦工,就是漁民;這些人半夜兩、三點開始準備上工或出海捕魚,有些礦工聽到衛生所要打預防針,甚至半夜兩點就到她家敲門,要求趕快打疫苗,好放心地外出工作。劉張換不但不生氣,還特別起個大早,為礦工、漁民朋友打預防針,好讓他們安心出門幹活去。
民國五十年代,因農復會在偏遠地區推行環境衛生宣導,而結識劉張換的助產學會理事彭梅蘭說,當時衛生所的助產士工作量極大,上午應付門診、下午得做家戶訪問、衛教宣導,半夜裡,大家都睡了,又有人來找劉張換接生。一次,她勸忙了一整天的劉張換別去,劉卻嚴肅地告訴她:「生孩子,對女人多重要!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多希望有人來陪伴,人家都來求助了,我怎麼可以不去?」隨即起身,穿好衣服隨人家接生去了。
●診斷精準 連醫師都服氣
彭梅蘭說,劉張換在金山、萬里一帶,不但是人人尊敬的「劉產婆」,連當地婦產科開業醫生也對她讚佩有加。她說,劉張換遇到有問是的case,一定轉介給婦產科醫師,她的診斷精準,就連醫師都服氣。劉張換常對其他助產士說,接生要扛兩條人命,一定要把生命擺第一,不能為了一點小錢,誤了寶貴性命。當地人都說,她不像一般產婆,只負責接生,生後就不管了。由她接生的產婦,從產前、生產到產後新生兒照顧、哺乳等,她全套服務到家,有時照顧得比產婦家人還殷勤。 民國七十一年一次大颱風,當劉張換工作完回到家發現,家中不但已遭大了淹沒,所有接生器具、設備也全被洪水沖走,頓時心都痛了。劉張換大女兒劉光惠說,實在不願再看到六十多歲的母親東奔西跑,為人接生了。耐不住兒女的壓力,劉張換終於宣告在民國七十一年正式退休。 已八十六歲的劉張換退休後,回到萬里山上,在一處山明水秀的水源地住了下來。她說,為人接生、打預防針,幾乎踏遍了這山區的每一寸土地,老來竟然仍離不開。離開產婆這行十幾年了,但是當她望向山路,昔日為接生連夜趕路的身影,仍歷歷在前。雖然助產士這行已不時興了,但這種兼顧產婦與新生兒、甚至家人的人性化照顧模式,仍將是新世紀的主流。劉張換盼望,未來透過年輕助產士的手,仍能繼續守護每一個來世上報到的寶貝。
●心得:
從她一年助產訓練學生生涯,可以了解他是一個認真、上進,並且盡責的人,而
這,我覺得也是身為護理人員所需要的精神,當然並不只是護理人員應該這樣,但知道的人多,能完全執行的人卻是少數,讓人佩服。
他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就像工人們一大早敲門請她幫忙打疫苗,他也不生氣,而是特地起了個大早,幫他們打完疫苗,好讓他們能夠安心的去工作;還有一次半夜有人請他去助產,有人勸忙了一整天的她說別去了,他卻是這麼說的: 生孩子,對女人多重要!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多希望有人來陪伴,人家都來求助了,我怎麼可以不去?還有,她曾這麼說: 接生要扛兩條人命,一定要把生命擺第一,不能為了一點小錢,誤了寶貴性命。
從她求學過程、服務的態度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她的專業、同理心,尊重生命的態度,而那時的她更是表現了全人照護的精神,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護三甲
1005101041王珮綺、1005101047謝庭慈
1005101052石珮玟、1005101019陳亭聿
1005101048游芳茹、1005101004陳玉琪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助產婆---劉張換
●劉張換小檔案
劉張換,民國四年出生,宜蘭市東門人。民國二十年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進入宜蘭電信局當接線生;民國二十五年考入台大助產士訓練速成班就讀,畢業並通過考試後,回到基隆市開業,從此展開四十多年的助產、接生生涯。
她為人接生爬山涉水、不分晝夜,迎接一萬多條生命來到人間,都是母子均安,對窮苦人家免費接生,還奉送奶粉、食米解危;除了接生外,在衛生所服務期間,也擔任金山、萬里漁村、礦區衛生保健及預防接種工作,體諒漁、礦工作息,半夜起床為人打疫苗也不以為苦。重視助產專業,晚年退休後仍不斷為式微的助產士請命,呼籲政府重視這種人性化的生產、新生兒照顧專業。
●愛孩子、疼女人的「劉產婆」
四十多年的接生生涯,她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更是有求必應;從產前到產後的照顧,甚至比產婦的家人還勤;難怪在金山、萬里一帶提到「劉產婆」,不但人人尊敬,連婦產科醫師也讚佩有加。
在那個沒有超音波、科學儀器幫忙的年代,只受過一年助產訓練的「劉產婆」,憑著堅定、助人的心、一雙溫柔的手,成功地將一萬多名新生兒引領到這個世界來報到,且全數母子平安;這樣的紀錄,放眼過去,幾人能及?
民國二十年,十六歲的劉張換剛從國民學校高等科畢業,在電信局當接線生;她是獨生女,特別喜歡小孩,下班回家時路過宜蘭醫院,總喜歡到嬰兒房,看剛出生、手腳亂舞的「紅嬰仔」。後來,她結識了一名為了應先生留日學費,而以助產為業的婦人。為了協助這位婦人多賺些錢,每當有人家來叫產婆時,她充當幫手,先到產婦家中照顧,以免其他產婆捷足先登;也從此,她和接生工作結了緣。
當年醫療人員嚴重缺乏,生產除了找助產士外,也有許多產婦乾脆在家自己生,或由家中有經驗的婦女代剪臍帶。但是,少了專業人員協助,消毒設備闕如,產婦因難產死亡率及新生兒破傷風死亡率都偏高。俗諺說「生贏雞酒香、生輸四塊板」,正充分反映了當年婦女生產的高風險。劉張換看多了女性生產「喜事變喪事」的悲劇,不禁興起自己也改行當助產土的念頭。
●訓練紮實 接生一萬多次從未失手
當時,助產士接生費行情約二元,和一錢金子(可打一只戒指)等值;而當時她在電信局的月薪也不過九元,可見助產這一行收入之豐。但生產花費大,家境貧寒的婦女就只有挺著大肚子,硬著頭皮向她借錢,以支付產婆的接生費。她常想:「如果自己會接生,就可以直接幫助她們。」因此,更堅定了她學助產、拿執照,幫助貧苦婦女生產的志願。
也許是上天特意安排,民國二十五年,朋友告知台大要招考助產士,她在考前一周報名,順利考取了台大助產婦訓練速成班。一年助產訓練學生生涯,只有忙、忙、忙可資形容;上午門診實習,下午學習產科理論,日籍老師上課時,還會用骨盆模型講解新生兒出生過程;晚上則需輪值班,遇半夜生產的手術,也得進手術房幫忙,經常忙得連中餐、晚餐都沒得吃。好心的同學幫忙留下飯菜,直到她半夜回宿舍休息,才看到櫃上供了兩只盛滿飯菜的碗,像是祭拜用;她常戲稱:自己每天吃的是「靈桌飯」。 不過,也因如此紮實的訓練,讓她在日後一萬多次接生經驗中,總是化險為夷,確保母子均安。完成學業後,她並通過考試,正式在基隆市開業,開始她四十多年的接生服務。當年助產士開業只需在門口掛上簡單招牌,寫著「產婆某某人」即可。雖然在市區開業,但只要有人來叫,無論晝夜,上山下海都得去;四十多年來,她的足跡遍及金山、萬里、野柳等地,其中不乏母女兩代都由她一手接生的家庭。
●摸黑趕路 差一點被溪水沖走
為趕著接生,「劉產婆」從早期的三輪車、運煤礦的大卡車、救護車,甚至為了搶救產後大出血的產婦,連基隆市長的座車她都借過。但是,最常使用的交通工具,仍是雙腳,走上兩、三個小時山路為人接生,是家常便飯,尤其三更半夜走山路,恐怖的滋味,點滴在心頭。
她說,她不怕鬼,倒是怕蛇;只要走山路,一定穿上長筒雨鞋,以免遭蛇吻。去程常有產婦的家人同行,還好,回程得在暗夜中孤獨上路,才是大考驗。她一手提接生箱,另一手得點上大把的香,用來照明,山路一走就是兩、三小時,香又不能一直點著,以免燒盡山;只能上路前照一下前方數十公尺的路,立即熄滅,待走到下一個黑暗處再點亮。四十多年來,她記不清曾迷過幾次路?足過幾次跤?和多少蛇狹路相逢?跌倒了、衣服磨破了,只有爬起來,再走。有一次,接生後打算涉溪,正巧遇上漲潮,走到溪中差點被水沖走;幸好及時呼救,才被岸上人救起。
劉張換說,她數十年來忍受接生的各種苦,為的就是自己太愛孩子,也疼惜女人。她說,傳統社會男尊女卑,這種理念充分反映在生產時候;生男、生女,產婦的待遇迥然有別。有些產婦連生幾個女兒,遭夫家嫌棄,再前往接生時,孩子才落地,一聽又是女兒,歷經生產巨痛的產婦,常忍不住當場痛哭失聲;有時,夫家直嚷著要將孩子送人,要求助產士代為處理,產婦只有無言以對。如果是生男娃,氣氛頓時改了樣;不僅產婦待遇好,還可以請助產士吃一頓雞酒、油飯,更是免不了。她笑說,自己現在圓滾滾的身材,就是當年吃多了雞酒油飯來的。
●免費接生濟貧 還送米、送奶粉
不過,換了窮苦人家,無論生男生女,都是沈重的負擔。一次,才藉著星點燭光,摸黑為產婦接生完畢;一旁的小孩哭喊肚子餓,她看了不忍心,自己掏錢買米、煮飯給孩子吃;她對窮人家不但免費接生,產後還帶著奶粉、米,幫產婦、孩子補補身體。她的慷慨,也曾引起其他助產士抗議,指她破壞行情、搶生意,還請來日本督察主持公道。她只好辯說是自己臉皮薄,不好意思和產家開口要錢,才讓人少給了錢。
劉張換不但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她後來轉任基隆市、萬里鄉衛生所助產士,除了接生,還得負責衛教及預防接種工作。當時萬里、野柳等地居民,不是挖煤的礦工,就是漁民;這些人半夜兩、三點開始準備上工或出海捕魚,有些礦工聽到衛生所要打預防針,甚至半夜兩點就到她家敲門,要求趕快打疫苗,好放心地外出工作。劉張換不但不生氣,還特別起個大早,為礦工、漁民朋友打預防針,好讓他們安心出門幹活去。
民國五十年代,因農復會在偏遠地區推行環境衛生宣導,而結識劉張換的助產學會理事彭梅蘭說,當時衛生所的助產士工作量極大,上午應付門診、下午得做家戶訪問、衛教宣導,半夜裡,大家都睡了,又有人來找劉張換接生。一次,她勸忙了一整天的劉張換別去,劉卻嚴肅地告訴她:「生孩子,對女人多重要!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多希望有人來陪伴,人家都來求助了,我怎麼可以不去?」隨即起身,穿好衣服隨人家接生去了。
●診斷精準 連醫師都服氣
彭梅蘭說,劉張換在金山、萬里一帶,不但是人人尊敬的「劉產婆」,連當地婦產科開業醫生也對她讚佩有加。她說,劉張換遇到有問是的case,一定轉介給婦產科醫師,她的診斷精準,就連醫師都服氣。劉張換常對其他助產士說,接生要扛兩條人命,一定要把生命擺第一,不能為了一點小錢,誤了寶貴性命。當地人都說,她不像一般產婆,只負責接生,生後就不管了。由她接生的產婦,從產前、生產到產後新生兒照顧、哺乳等,她全套服務到家,有時照顧得比產婦家人還殷勤。 民國七十一年一次大颱風,當劉張換工作完回到家發現,家中不但已遭大了淹沒,所有接生器具、設備也全被洪水沖走,頓時心都痛了。劉張換大女兒劉光惠說,實在不願再看到六十多歲的母親東奔西跑,為人接生了。耐不住兒女的壓力,劉張換終於宣告在民國七十一年正式退休。 已八十六歲的劉張換退休後,回到萬里山上,在一處山明水秀的水源地住了下來。她說,為人接生、打預防針,幾乎踏遍了這山區的每一寸土地,老來竟然仍離不開。離開產婆這行十幾年了,但是當她望向山路,昔日為接生連夜趕路的身影,仍歷歷在前。雖然助產士這行已不時興了,但這種兼顧產婦與新生兒、甚至家人的人性化照顧模式,仍將是新世紀的主流。劉張換盼望,未來透過年輕助產士的手,仍能繼續守護每一個來世上報到的寶貝。
●心得:
從她一年助產訓練學生生涯,可以了解他是一個認真、上進,並且盡責的人,而
這,我覺得也是身為護理人員所需要的精神,當然並不只是護理人員應該這樣,但知道的人多,能完全執行的人卻是少數,讓人佩服。
他服務多、收費少,對鄉親的要求,更是有求必應,就像工人們一大早敲門請她幫忙打疫苗,他也不生氣,而是特地起了個大早,幫他們打完疫苗,好讓他們能夠安心的去工作;還有一次半夜有人請他去助產,有人勸忙了一整天的她說別去了,他卻是這麼說的: 生孩子,對女人多重要!產婦在生產過程中,多希望有人來陪伴,人家都來求助了,我怎麼可以不去?還有,她曾這麼說: 接生要扛兩條人命,一定要把生命擺第一,不能為了一點小錢,誤了寶貴性命。
從她求學過程、服務的態度上,我們都可以看到她的專業、同理心,尊重生命的態度,而那時的她更是表現了全人照護的精神,我覺得這是很值得我們去學習的。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