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8 16:16:00

寒假作業

書名:兒童身評與診斷 作者:沈淵瑤
文章: 傷口照護與敷料運用 作者:蔡婷芳/戴玉慈

醫療發達,多種新敷料的研發,對護理人員而言是個新挑戰;倘若病人傷口延
遲癒合產生併發症,不但病人受到傷害也增加了醫療的負擔,因此暸解傷口照護重
點、具備及運用正確照護知識非常重要。本篇文章為針對傷口癒合過程、傷口評估
與護理以及臨床常用新研發之敷料進行文獻整理,並參考臨床實務現況書寫而成,
內文尚對影響傷口癒合之因素、各種新敷料特性與適用情形及傷口照護重點進行探
討,提供臨床護理人員執行傷口護理之參考,以期提昇傷口照護品質。

前言
皮膚是人體抵抗細菌入侵的第一道防
線,一但產生傷口,輕者可自行癒合,重者
可能產生感染引發敗血症而死亡。臨床護理
人員站在照顧病人的最前線,扮演傷口變化
的評估者,對任何傷口都不能輕忽,且需具
備傷口管理的知識,正確評估及選擇適當敷
料,促進早期癒合,降低感染之情況發生,
以彰顯護理獨特功能,節省醫療成本。
傷口的分類
傷口依深度可分為:部份皮層(partialthickness)
傷口及全皮層(full-thickness)傷口,
前者表示受損的組織在表皮層及真皮層,但
未傷及真皮層的血管;後者表示受損組織已
達真皮層的血管,且到達皮下層、肌肉層或
骨骼(Metzger, 2004)。依時間長短可分為:急
性(acute)傷口及慢性(chronic)傷口,前者若給
予適當處理,會癒合且恢復原有之解剖構造
及功能,如:外科手術傷口;後者雖給予適
當處理,仍無法恢復解剖構造及功能,如:
糖尿病傷口(Sharon, Margraet, & Shannon,
2000)。另外外科傷口的分類有分為:(一)清
潔傷口(clean-wounds)是無發炎現象之完全縫
合的傷口,手術未進入消化道、生殖道、泌
尿道。(二)清潔污染傷口(clean-contaminated
wounds)進入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泌尿
道等管道,但無特殊污染的手術傷口。(三)
污染傷口(contaminated wounds)開放性的或意
外性的傷口,腸胃道內容物有明顯溢出、手
術過程有明顯的污染者。(四)髒或己感染的
傷口(dirty or infected wounds)有壞死組織或感染的外科傷口。臨床護理人員應能正確將
傷口分類,而不能只以壓瘡等級來進行傷口
的分類。
傷口癒合的機制
一、正常癒合(normal healing):傷口癒合過程
包括發炎期、增生期及重塑期
(一)發炎期(inflammatory phase):在傷口
產生2-5天,受傷區域微血管會先收縮很快會
擴張,使血小板進行活化產生凝集作用,促
使血小板生長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 PDGF)及上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的釋放以進行組織修復,
白血球、紅血球、多核中性球、單核球及巨
噬細胞數目增加,移行到傷口周圍吞噬異
物。(二)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約在傷口
產生後4天至3週,此時傷口組織處於缺氧狀
態會刺激巨噬細胞釋放生長因子,促進微血
管芽床生長,血管新生使組織獲得供血及供
氧,刺激纖維母細胞及表皮細胞在傷口處增
生,纖維母細胞會分泌膠原(collagen)及黏多醣
體, 促使肉芽組織產生。( 三) 重塑期
(remodeling phase):約在傷口產生後3週至半
年左右,此期傷口內纖維母細胞及其他細胞
漸漸減少,血管形成及細胞增生減少,已生
成的膠原分子結合的越來越緊密及堅強,形
成所謂的瘢痕組織(Sharon&Elizabeth, 2004)。
二、不良癒合(impaird healing)
是指傷口在癒合過程中,發生延遲癒合、
感染或是不正常的瘢痕形成,延遲癒合可能
因再度創傷、缺血或細菌污染引起持續發炎
刺激使傷口變成慢性傷口;感染可能因宿主
抵抗力差或未正確執行傷口護理導致;不正
常的瘢痕形成常見於大範圍的組織受損,
如:燒傷傷口(Metzger, 2004)。臨床上常見延
遲癒合的傷口像是靜脈性傷口、壓瘡、糖尿
病足部傷口及癌症病人的惡性傷口。
影響傷口癒合的因素
一、全身性因素(systemic factors)
營養、缺氧、類固醇藥物、糖尿病及肥胖
等皆可能對細胞生長複製及膠原合成造成影
響,說明如下:
(一)營養:養分是人體產能的主要來源,
包括醣類、蛋白質、胺基酸、脂肪、脂肪
酸、維他命、礦物質及水分,在傷口癒合過
程中分別扮演重要角色,其中蛋白質與胺基
酸是可利用的分子,在傷口癒合過程中可合
成所需的各種酵素、膠原及結締組織等幫助
組織修復,促進傷口癒合,也是製造免疫抗
體的原料;維生素A、C、E可維持上皮細胞
的生長及刺激纖維母細胞及膠原的形成;鋅
是膠原形成輔助因子、影響血小板凝集及輔
助免疫系統,缺乏時免疫功能無法正常運
作,影響傷口癒合的過程;但過量的鋅會干
擾巨噬細胞吞噬作用抑制傷口癒合,因此建
議每天攝取約5-10mg;此外鐵、鎂、銅也都
會影響膠原的形成(Jeffrey, 2004; Sharon &
Elizabeth, 2004)。水份在所有營養物中最為重
要,當人水分攝取不足時,傷口上皮細胞出
現脫水及供氧不足的情形,組織無法增生延
遲傷口癒合(Metzger, 2004)。(二)缺氧:傷口
癒合過程中膠原形成、血管增生及酵素反應
皆與組織的部分氧壓(partial oxygen pressure;
Pto2)有關,在膠原製造過程中Pto2 最好在
120mmHg,若低於20mmHg會抑制膠原的形
成;氧氣可以促進肉芽組織形成,充足的供
氧亦可降低併發症的發生(Gottrup, 2004)。
(三)類固醇藥物:類固醇會抑制免疫系統、減
低膠原蛋白形成所需的酵素活性、抑制血管新生、抑制傷發炎反應、增加傷口感染的機
會而影響傷口癒合(Sharon, Margraet , &
Shannon, 2000)。(四)糖尿病:因血糖控制不良
而引發末梢神經病變,降低感覺敏感度,容
易有小傷口產生,末梢血管病變血液灌流不
良造成傷口缺氧,引起癒合不佳易導致感染
(Michael, 2005)。(五)肥胖:肥胖者因容易流
汗,汗液會增加對傷口上皮細胞的刺激,影
響細胞正常生長,且傷口經常處於汗液蓄積
的潮濕環境中,若未及時處理則易增加感染
的機會。




心得:

雖然只是小小的傷口,不過沒有處理好的話會造成更大的傷害,當護理人員很不容易
需要用耐心.細心.用心的照顧好每個病人,幫病人包紮傷口的時候也要注意敷料,或是藥物有沒有細菌或破損才可以使用,以免傷口變成蜂窩性組織炎...等更大的疾病。


嬰兒的身體評估及診斷
要評估嬰兒剛出生的皮膚.體溫.各器官.耳.口.鼻.骨骼....等,因為嬰兒不會主動告訴她身體上有什麼問題
所以要檢查的更仔細,生理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加兒有所差異 例如:心臟心肌纖維增粗.心肌增厚.心博量
增加.肺臟肺活量增加,檢查和診斷過程中分為:問診.觸診(是否減少震動.肺部硬質化時觸覺震動會增加).叩診(橫膈膜下降減少.低位).聽診(呼吸音強弱).視診(呼吸快慢.延遲或減少胸壁運動),醫護人員也要保護自己,做好防護措施例如:洗手.戴口罩.穿隔離衣,以免感染。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