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11:06:03

暑假作業 閱讀三篇個案報告心得

結核病視台灣人數最多的法定傳染病,屬於第三類傳染病,結核病是由結核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引起的感染症,結核菌繁殖時需要氧氣,所以在結核病中肺結核佔90%開放性肺結核經由飛沫傳染的方式給他人,例如:咳嗽、打噴嚏、吐痰等,易感染的高危險群包括:三歲以下及六十五歲以上、糖尿病、塵肺病、接受過胃切除手術、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不全者、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如類固醇等。與宿主密切接觸後可能受到感染,需入住負壓隔離病房進行短期集中護理。感染到結核病剛開始是沒有症狀,早期症狀和感冒相似,全身症狀以發燒最常見, 呼吸道症狀以咳嗽最常見。胸部X 光檢查會發現主要在肺上葉區有時形成空洞化、有時出現浸潤陰影。護理人員確實執行DOTS 的護理方式「送藥到手、服藥入口、吃完再走」痰液的抗酸性染色及結核菌培養是確定診斷的重要方式,可以區分是否為開放性肺結核,同時也是評價治療結果的重要指標。結核病的預防和控制包括注射卡介苗及發現病人施予治療,使傳染阻斷,所以及早隔離與藥物治療所有肺結核病人是最佳的防治方法。此外,出院後的居家注意事項:監測抗結核藥物的副作用、強調按時服藥、回診的重要、要求住在一起的配偶、成年孩子及其他親屬來監督患者服藥、勿使用偏方、居家開窗保持通風,避免陰暗潮濕、勿過度疲勞,設法維持和增強體力、教導咳嗽或打噴嚏時以手帕或衛生紙掩住口鼻,痰吐於衛生紙並密封丟棄或吐於馬桶中馬上沖水、密切接觸者的檢查、公筷母匙等。社交隔離是指個體經歷孤獨感,且認為是他人所造成,負向或具威脅的。肺結核患者在隔離期間,因發燒不適、食慾減低,訪客及活動範圍嚴格受限, 以及擔心傳染家人,在隔離病房裏病人獨自面臨極大的恐懼及壓力不過出院後病人服藥的遵從性是護理人員無法掌握, 也是目前肺結核防治最困難的一點,只能電訪及透過家屬來瞭解病人用藥狀況,許多病人因此自行停藥產生多重抗藥性結核病,成為防疫上漏洞;所以教導病人勿任意停藥,提供病房諮詢電話,住院期間鼓勵及確認家屬或病人能主動與公衛護士取得連絡,並在出院時醫院感控室以電話通知公衛系統,使病人持續被追蹤,確保服藥遵從性,如此才能落實DOTS 。台灣依據國際標準結核病治療- 六個月短程化學治療結核病- 前二個月給予isoniazid(INH)rifampin(RIF)、pyrazinamid(PZA)及ethambutol(EMB)四合一治療,每日口服一次,後四個月採INH 、RIF 及EMB 三合一治療,每日一次,共六個月療程(行政院衛生署慢性病防治局, 2000)。服用抗結核藥物副作用常見有週邊神經炎、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胃痛、肝炎、皮疹、下痢、痛風、尿酸過高、視力模糊等。出院後居家保持通風,外出到人多場所帶外科口罩。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