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1 00:07:24

暑假作業- 個案報告文章閱後心得

我選擇的主題是第一型糖尿病,第一型糖尿病又稱胰島素依賴型糖尿病,好發於兒童及青少年時期,通常於20歲以前被診斷出來,第一型糖尿病屬慢性疾病,雖然現在的醫療科技發達,但仍然沒有有效的方法根治,只有靠飲食控制、規則運動、終身注射胰島素,才能良好控制血糖及避免神經、血管併發症,而文章的作者們提到的照護經驗中,作者們在照護這些罹患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童時,發現病童除了血糖不穩定造成的生理不適外,還承受著治療的疼痛也發現病童害怕回歸學校注射胰島素會遭受同學異樣眼光,在意同儕對自己看法等等的心理困擾。

正當我們在遊樂場奔跑,盡情的玩耍並吃著我們愛吃的零食時,有一群跟我們一樣是懷胎十個月出生的孩子們,他們怕血糖太低而不能像我們一樣瘋狂的玩耍,他們想要不被限制的吃自己喜歡吃的零食,他們想要跟一般的孩子一樣,不用每天扎針檢驗血糖不用吃藥不用打胰島素,他們想要的只有正常而已。我身邊曾經有個實例,放學的時候病童看到同學們在吃香雞排和珍珠奶茶,聞起來好香喔看起來好好吃,心想只吃ㄧ次應該沒關係吧,但是結果換來的就是住院多天,還有在學校打胰島素會引來同學好奇的異樣眼光等等,他們的父母會自責會心疼,從小每天看著孩子扎針打胰島素其實心比誰都痛,但是為了孩子的健康,即使眼淚流下還是得架住孩子然後果斷的注入胰島素,孩子長大了開始要叮嚀孩子不可以亂吃東西,要規則運動,在學校時要記得隨身帶著小糖果不舒服時要記得吃,絕對不可以忘了!然而這些父母的叮嚀和關心成了病童的動力,雖然非常辛苦也是要努力的撐過去。

其中一篇是講述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18歲青少年因引發糖尿病腎病變而需接受長期洗腎,內容描述少年面臨身體狀況衰退或惡化,預料負向的未來及面臨多重失落的情境和面對死亡狀況會出現悲觀思想及負向思考,身體一直承受著疼痛產生的無望感,真的愈看愈讓人心疼,好險之後經由作者鼓勵、支持,使個案表達內心感受,及運用良好的家庭支持,給予適當的護理措施,增加自我控制感,降低無望感的產生,並介紹病友,讓他們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一起與疾病共存。

看完三篇文章後我深刻的體會到,原來我能夠很健康的長大,能夠盡情跑跳能吃愛吃的食物真的感到非常慶幸,未來我將踏入臨床成為護理人員,理解了他們苦衷後,我希望能成為能夠傾聽病童和病童家屬內心,替他們排解問題的護理人員,提供適合他們的衛教,並讓家屬成為病童最大的心理支持,為病童帶來更好的生活品質和身心健康,幫助他們正向面對疾病,使病童坦然面對疾病,並與糖尿病當一輩子的好朋友。 

李華瑰、吳光名、梁蕙芳(2009) .運用羅氏適應模式照護一位患有第Ⅰ型糖尿病之學齡期兒童的經驗.新臺北護理期刊 ; 11 卷 2 期 (2009 / 10 / 01) , P93 – 102

黃蕙茹、徐少慧(2013) .協助一位青少年接受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護理經驗.志為護理-慈濟護理雜誌 ; 12 卷 4 期 (2013 / 08 / 01) , P111 – 120

宋瑞蘭、武佳縈(2011) .照顧一位罹患第一型糖尿病之青少年接受透析之經驗.長庚護理 ; 22 卷 1 期 (2011 / 03 / 01) , P105 –113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