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18 11:23:38

三國演義-論劉備

【本書重點摘要或佳句】

1司徒妙算托紅裙,不用干戈不用兵。三戰虎牢徒費力,凱歌卻奏鳳儀亭。
此詩在說明王允用女兒迷惑呂布與董卓,讓呂布懷恨自己的義父,殺了董卓。

2趙子龍捨命救阿斗。 趙雲孤身與眾多曹軍抵抗,曹操因欣賞他的勇猛,傳令士兵「趙雲所到
之處,不許放冷箭,只許捉活的。」結果這道命令反而救了趙雲與阿斗,衝出眾多曹軍的包圍。

3長板橋頭殺氣生,橫槍立馬眼圓睜。一聲好似轟雷震,獨退曹家百萬兵。
此詩說明了趙雲救了阿斗後,逃到長板橋遇到張飛,張飛一人擋住曹軍,曹操怕有伏兵,不敢追趕。

4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揮如意笑談中。直須驚破曹公膽,初出茅廬第一功
孔明第一次當軍師,只用幾千人,大破夏侯惇十萬士兵,曹軍被殺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5周瑜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 劉備娶了孫權之妹,在東吳住了許久沒有回蜀國,孔明
用計幫劉備與夫人回來,路上周瑜的追兵被孔明伏兵打敗,孫夫人離開了東吳,士兵也死傷許多。


【本書閱讀後心得感想】
論劉備

對於劉備的身世我是非常的懷疑,畢竟沒有任何歷史能證明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後代,我認為劉
備當時應該是騙人的,因為當時的時代非常的注重身世與名聲,劉備只不過是個賣草鞋的小百姓,
怎麼有辦法讓人看得起他,所以他就一直說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後代,說久了別人自然也就相信。

不過當然他的運氣也是相當好,不然如果說久了別人相信了就能成功,那豈不是每個人都能這
樣,還有他之所以後來能當大哥當皇帝,也都是運氣,因為在「桃園三結義」這篇裡有說到「三人
按年齡大小,劉備為兄,關羽為二弟,張飛為三弟。」如果當時三人的年齡是關羽比較大,那後來
當大哥當皇帝就不是劉備,是關羽了。

趙雲捨命救阿斗時,劉備後來把阿斗摔到的地上,表現出將領比兒子還重要的情感,但是如果
我是當時的劉備,自己手下的ㄧ名大將,不顧自己性命的救出自己的兒子,而且身後還有一群兵將,
如果我開心的將阿斗抱起,然後只說稱謝謝,這樣兵將與趙雲做何感想,所以他必須要表現出「將
比子重要」,而且趙雲「求仁主」是眾所皆知的事,所以劉備為了得到趙雲與其他兵將的心,只好出
此下策。

還有劉備以「仁義」治國,是他成功的原因,但我覺得也是他失敗的最大敗筆,關羽敗走麥城,
被孫權命人斬了後,劉備被怒氣所薰心,不聽眾臣勸說,執意要討伐東吳,最後卻被陸遜營燒七百
里,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劉備之所以這麼固執,就是因為他太重情重義,如果他能為大局著想,繼
續和東吳合作攻打魏國,到時再報仇也不晚,正所謂「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對於劉禪我實在是覺得後世的人稱他為「扶不起的阿斗」真的不是沒有理由的,不僅沒主見,
常被奸臣所迷惑,而且成天貪於美色與玩樂,這樣就算了,諸葛亮好幾次北伐,都快成功時,劉禪
卻因為聽奸臣的幾句話,怕孔明要篡位,叫孔明馬上班師回朝,他怎麼不想想,當年劉備託孤白帝
城時說了什麼,「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孔明當時明明有機會當王,但他還是
沒有,劉禪還怕孔明篡位?實在是浪費了好幾次能成功伐魏的機會。

但我後來看了好幾篇關於這部份的文章,後來整理出自己的想法就是,其實當年劉備是有意說
出「我兒可輔則輔,若不可輔,君當自立為王」這句話的,短短幾句話,內含許多意境,當時孔明
在蜀國的威望已經相當大,就算孔明自己沒有想篡位的心,但難保有其他人會慫恿他篡位,所以劉
備這樣說,孔明回他「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孔明當然要這樣說,不然
難道說好嗎?如果說好,那大臣與兵將作何感想,後世的人也將不會如此看重孔明,而孔明說了他絕
對會輔佐後主之後,這樣他以後就沒有藉口能夠自立為王了,而且劉備託孤的不只孔明,還有李嚴
,他要李嚴與孔明共理朝政、互相幫忙,其實是要讓他們兩個互相壓制對方的權利。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