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 21:41:17

幼兒的一般照護

嬰幼兒一般照護

前言:針對台灣新生嬰兒人口逐年下滑現象,我們要對於我們的專業更加精緻化,鼓勵台灣年輕族群生育,如何把我們的專業更加精緻化呢?這是我們現在要努力的部分,不管在照護方面、教育方面等,我們都要扮演好專業的角色,讓別人信任我們是專業的。也因為現在生育率少,父母更加疼小孩,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寶,對於孩子的照護上也更加嚴謹,所以呢我們應該在照護上,了解更多專業知識,以利於照顧小朋友以及對父母的交代。
第一節.清潔
洗澡可清潔皮膚、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身體的舒適,預防尿布疹及感染,藉由洗澡的進行,父母親可觀察寶
寶全身是否有異常情形,也可讓其有自由活動機會。
 洗澡步驟:
調整室溫(室內溫度若未達到攝氏25度,需關窗)→準備用品→清潔口腔→清潔舌面→準備洗澡睡→脫下衣服→抱著嬰兒準備洗頭→清潔眼部→清潔耳部→洗頭髮→洗淨並擦乾頭髮→脫下尿布→嬰兒入浴→清洗身體→清洗生殖器→清洗背部及臀部→擦乾全身→包尿布→穿衣服→清潔耳朵及鼻子→整理環境
 擠帶護理之步驟:
1.取小棉籤沾75 酒精,以環行方式由內向外塗抹
2.再取小棉籤沾95 酒精,重複消毒的步驟,以促進乾燥
3.包上紗布並以膠帶固定,若擠帶外觀呈乾燥狀態,可以不包紮,讓其暴露在空氣中,並保持清潔乾燥即可
4.擠帶約在7天左右會脫落,擠帶脫落後,由於擠帶仍潮濕,仍須執行擠帶護理約2~3天
第二節.餵食
為維持生命及提供日常活動所需能量,攝取足夠及均衡的營養是非常重要的;
嬰幼兒時期正確飲食習慣的培養,更是減少日後飲食問題發生的最重要關鍵。

一、 營養需求
 嬰兒期的營養:
1. 母乳-不但可以提供嬰兒所需的營養,也可再哺餵母乳的過程中與嬰兒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剛開時大約2小時一次,之後約3~4小時一次)
※ 對嬰兒而言: 含有多種抗體,可增進免疫力及抵抗力;
含有酵素及乳蛋白,是何嬰兒消化及吸收;
乳糖含量多,可使嬰兒不意便秘;
鈣、磷成分有利於腸道的消化及吸收;
足夠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促進嬰兒腦部發育及成長;
能滿足嬰兒安全感於愛的需求。
※ 對母親而言: 抑制排卵,達到避孕的效果;
增進母體消耗能量,協助母親恢復身材;
幫助母親子宮收縮復舊;減少產後出血的機率;
促進親子互動,讓親子關係更緊密。


 嬰兒配方奶-選用配方奶時必須選擇經過特殊配製的嬰兒奶粉,其成分必須和母乳相同或相近。
(配方奶的餵食每日約5~7次,隨著年齡增長,次數減少)
 副食品-在4~6個月大時由於成長快速、活動增加,副食品可訓練嬰兒咀嚼及吞嚥能力,有助於未來發音及語言的發展。

※ 添加內容:三個月後可添加果汁、青菜湯,補充維生素及礦物質;
五、六個月後可添加米糊、麥糊等食物;
隨著體重、身高增加,乳類所供應的鈣質及其他營養素已不符
所需,此時可加入魚鬆、蛋黃泥或豆漿等食物來增加鈣質,添加
果菜泥來補充礦物質及維生素。

※ 添加原則:穀類食品為第一選擇,以米粉開始,其次為麥粉;
油蛋黃先開始吃,蛋白要在一歲過後采可以吃;
食物地質由稀薄漸濃稠,由流質>半流質>軟質;
不可將副食品與主食或藥物混合;
副食品以天然為主;
觀察排便及皮膚的情形,以評估是否對食物過敏。
 離乳(又稱斷奶)-完全放棄原先完全以母乳或配方奶煮食的餵食方式,而改採其他種食物餵食的一種過程。
二、 餵食方式
1. 哺餵母乳
(約5~10分鐘後可更換另一側乳房,下次餵食時先餵後餵的乳房)
2. 哺餵配方奶
3. 副食品調製及餵食
第三節.大小便訓練
女童較男童早接受訓練,也較快速完成
• 需等待神經系統發育成熟、且肛門及膀胱括約肌能自由控制,才開始訓練。
• 大便訓練較小便訓練早
• 大便訓練(1歲~1歲半)
• 小便訓練(2歲)
 大小便訓練步驟:
第一步:
先帶幼兒到馬桶前,告知這是以後大小便的地方,勿給予食物或玩具,【廁所不是遊戲的地方】
第二步:
預期幼兒有便意或尿液時,讓他坐在馬桶上5分鐘;若未排尿,則將他帶離10分鐘。
第三步:
訓練成功,要給予讚美與鼓勵,若不成功也不處罰。
第四步:
幼兒能在想排便或解尿時自行向馬桶。
應著容易穿脫的褲子。

 教幼兒洗手:
1. 準備洗手環境
2. 教導幼兒捲衣袖
3. 踏上防滑椅
4. 洗手步驟-----濕
5. 洗手步驟-----搓
6. 洗手步驟-----沖
7. 洗手步驟-----捧
8. 踏下防滑椅
9. 洗手步驟-----擦
10. 整理環境
 教女童上廁所:
1. 布置上廁所情境
2. 放馬桶座圈
3. 踏上防滑椅
4. 教導脫褲子
5. 教導坐馬桶
6. 安撫上廁所
7. 擦拭外陰部---由前向後輕輕擦拭
8. 穿上褲子
9. 踏下防滑椅
10. 檢視馬桶座圈
11. 按(拉)沖水閥
12. 整理環境
 教男童上廁所:
1. 布置上廁所情境
2. 拿起馬桶座圈
3. 踏上防滑椅
4. 教導脫褲子
5. 調整身體
6. 安撫上廁所
7. 穿上褲子
8. 踏下防滑椅
9. 按(拉)沖水閥
10.整理環境
第四節.睡眠與行為活動
 睡眠時間長度:
出生3個----15個小時
3歲----12個小時
6歲----11個小時
 出生一週,睡眠次數頻繁,但時間持續不長
一歲左右,幼兒可以睡一整晚而不會醒
 睡眠習慣的培養:
白天多活動,晚上多睡覺
安排適當的環境
維持安全的睡姿—仰睡能減少嬰兒猝死症
 行為活動:
1. 規則的睡眠—無眼球快速活動
2. 不規則的睡眠
3. 嗜睡
4. 警覺不活動—照顧者須視情況滿足寶寶需要,例:餵食
5. 清醒活動
6. 哭泣
第五節.嬰兒按摩
 按摩的好處:
1. 觸覺是嬰兒最早發展的器官.
2. 按摩不只有助於寶寶情緒的穩定,最身體神經.血液及淋巴等系統都有正向的作用,家長也可以經由幫寶寶按摩而與其互動,增加寶寶對外界接觸的適應性.
 生理的效應
1. 皮膚系統:可使毛孔管擴張,皮脂腺分泌順暢,因使皮膚光澤.富彈性
2. 神經系統:可刺激皮膚末梢的感覺接受器,傳到腦部引愉悅.輕鬆的感覺.
3. 肌肉關節系統:可鬆弛肌肉,提升肌肉的張力與彈力,促進肌肉血液的循環;也可增加關節韌帶的彈性.
4. 循環系統:可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增加組織的氧氣量
* 親子關係的效應:
父母親只需要一天撥出20鐘幫寶寶按摩,可以進行親子間的互動;父母親在按摩的過程中,可表達對孩
子的愛,也可建立為人父母的信心.
 按摩事前準備及注意事項:
1. 按摩環境:應保持在溫暖.舒適的狀態,不要在冷氣出口或風扇旁;可選擇大人的床,可在寶寶身體下鋪大浴巾
等.
2. 按摩者: 按摩人洗淨手.剪指甲.脫下手飾.將袖子捲高
3. 按摩油:避免按摩時寶寶吸允手指,可選擇植物性油或食物油
4. 按摩時間:以兩餐之間的空檔最佳,不宜在寶寶喝玩奶後的一個小時內進行.
按摩的順序:
雙腳->背部->手部->前胸->腹部->頭部按摩
 按摩的方法:
1. 將按摩油倒入手心
2. 腿部及雙腳
3. 背部
4. 手部
5. 胸部
6. 腹部
7. 頭部
補充資料:
 專業的嬰幼兒照顧者
*「照顧孩子」是一項需要體力、耐力和智慧的工作,包含了責任與義 務,
也融入私人情感。決心要長期從事嬰幼兒的照顧工作,需要做好身心健
康的自我照顧。因為快樂健康的照顧者,可以帶出快樂健康的未來國民

* 「照顧孩子」這件事,原本是親職的必要責任之一。由於社會變遷,育兒
支持體系改變,照顧者已經從父母、祖父母等親屬,擴大到保母,所以
「照顧孩子」的照顧者,有義務者和聘用者的差別。保母的托育服務,具
有延續或補充家庭的功能,讓嬰幼兒在類似原生家庭的環境下成長,並
建立生活常規和獲得關愛
 照顧者的壓力與調適
* 照顧者對照顧嬰幼兒的工作產生倦怠,是因為無法控制日常生活的壓力,或是沒有找到抒解壓力的
合適管道。只要知道如何面對照顧時可能出現的壓力狀況,倦怠是可以避免的。
造成照顧者倦怠的原因:
1.不知照顧嬰幼兒的技巧,浪費時間和體力。
2.工作心態偏差,心理不平衡。
3.太過於投入,期望過高。
4.不能區分事情的輕重緩急,凡事都看的很嚴重。
5.列了許多根本做不到的待辦事項。
6.自我要求高,壓力大。
7.未能定期休息或休閒。
8.沒有成就感,對自己的決定憂心忡忡
* 所謂「壓力,是我們個人生理或心理上感受到威脅時,所引起的一種緊張不安的狀態,這種緊張狀態,
使人在情緒上產生不愉快或痛苦的感受,但壓力有時具有正面的示警功能。」
照顧嬰幼兒的壓力來源有六項:
一、時間壓力
二、空間壓力
三、自我要求的壓力
四、溝通壓力
五、角色的壓力
六、被照顧孩子的壓力
* 克服壓力的方法,要先從改變對壓力的看法做起,換個角度和想法來看待自己和週遭的人、事、物,
再加上實際的改變行動,就能讓自己的情緒更好。
 照顧者的健康維護
* 照顧嬰幼兒的工作時間很長,經常是二十四小時,全年無休,長期損耗體力和精神,所以照顧者本身
的身體健康和情緒控制便格外重要。研究顯示,父母酗酒或有精神疾病者,其子女發生意外的比例高
出一般健康的父母,照顧者身體欠佳或精神狀況不濟時,孩子也容易發生意外。照顧者必須要先做好
自己的健康管理。


* 由於嬰幼兒容易被傳染疾病,照顧者對於自我健康保健的常識和管理,必須比別人更用心,應該加強
照顧者的個人衛生習慣,養成早睡早起做運動的習慣,並利用方便的育兒設備減少身體受傷。
* 威脅照顧者健康的因素之一,是長期照護嬰幼兒的姿勢,所帶來的身體壓力和傷害。照顧者須事先防範,
才能長久的從事照顧嬰幼兒的工作,也才不會在年老後承受職業傷害的後遺症。嬰幼兒照顧者,嬰幼兒
照顧者最常見的職業病包括:「狄克文氏肌腱滑膜炎,或稱媽媽手」、「肘部外側疼痛,或稱媽媽肘、網球
肘」、「腰酸背痛」、「富貴手」。認識這些病痛的成因和尋求更好的方式照顧孩子,是照顧者自我照顧的長
久之道。































嬰幼兒照護系統-文獻探討

一、摘要
針對台灣新生嬰兒人口數逐年下滑的現象,擬發展出一套「嬰兒照護系統」,目的在於提昇台灣年輕族群的生育意願,減輕忙碌的現代人投注在新生嬰兒身上所花費的精神負擔。如何有效地預防嬰幼兒於遊憩時遭受之傷害乃現今重要之研究課題。此計劃實驗過程中,吾人將利用超音波偵測器偵測嬰幼兒所處環境之地形地物,透過超音頻訊號之發射與回收,將此訊號透過電路方式做訊號處理,並發出警鈴聲告知,預期透過這樣的機制,可提早告知家長們嬰幼兒將發生意外。吾人亦結合發達的電子積體電路製作技術以及紅外線感測技術的應用,整合出一套適用於三歲以下之嬰兒照護系統,可大幅改善嬰兒生理衛生情形,進而降低嬰幼兒因衛生條件不良所引發的疾病。此外,照護系統也可用於行車時嬰兒獨自乘坐於安全座椅上時之情緒監測,以避免嬰兒突如其來的情緒影響家長行車安全。為了達成此項計劃,吾人擬運用超音波感測元件、遠紅外線的感測原理,以及異味感測器的原理整合出此套「嬰兒照護系統」。
二、研究目的
近年來,各個家庭因經濟考量而減少生育,台灣總人口成長率越來越低,因此剛出生之嬰幼兒們的生命安全保障是家長們最重視的一個區塊。然而,家長們卻常因疏忽,放任嬰幼兒於無任何保護的環境下遊憩,據統計,我國一歲以下嬰兒因事故傷害死亡的比率,全球最高,而比較容易發生事故的高危險群通常有以下特徵:家長過於年輕、幼兒本身過於好奇或好動...等。因此,如何防範嬰兒事故傷害是家長或保母需時時警惕的問題。嬰幼兒最常見的事故傷害就是墜落,其所佔之比例遠大於其它事故傷害。由於嬰幼兒頭部佔身體四分之一以上體積,因此一旦墜落,頭部外傷的機率相當高,危險性自然也會增加。此外,許多家長常將嬰幼兒放置於大床上,四周再以衣物或棉被等物品圍起來,目的是怕嬰幼兒自床上跌落。然而這種做法仍有危險性,第一是這些物品不像安全護欄一般是固定的,動作大一點的嬰幼兒仍可能翻落床下,再者,萬一堆高的物品翻落壓住嬰幼兒,豈不更容易造成嬰幼兒窒息死亡。針對上述的幾個原因,吾人將設計一項嬰幼兒的「照護系統」,利用IC設計製造技術、超音波感測元件及紅外線感測技術,並配合異味感測器的原理,完成此系統,其功能包含偵測垂直高度差、嬰兒身體衛生,及判別嬰幼兒處於何種的情緒變化三大項。此設計不但可降低新生嬰兒跌落意外,還可降低嬰幼兒生病的機率,更能減輕父母投注於孩子身上的心力負擔,達到提昇台灣年輕人生育意願的效果。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