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2 21:55:40

博雅教育分享

名詞: 博雅人
解釋:
博雅教育,被認為是一種基於社會中的通材素質教育。它不同於專業教育、專才教育。博雅教育強調的不只是通識的知識,而更進一步地強化在生活上的實踐。為了徹底執行博雅教育,必須兼顧專業及生活教育。
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P.H.Hirst)認為求取知識的過程就是建構理性心靈的過程;理性心靈的完成必須透過個人求取周備的知識。人類的心靈不像植物的種子,只要在適當環境下就能自然成長,人類的心靈不是一種內在發展的法則,人一出生就有眼、耳、鼻、口,但人出生並沒有一個「心靈」,心靈需要人為的建構。而赫斯特認為心靈建構的過程,基本上就是吸取多種不同形式知識的過程,人在掌握知識後,代表我們擺脫了蒙昧及無知,就可以用理性且正確的方法來了解自己的經驗。
英國教育哲學家赫斯特(P.H.Hirst)認為博雅教育應涵蓋:自然科學、數學、有關人的科學、文學及藝術、哲學。當然他認為教育活動中也應該有專家的教育、體育教育、及品格的陶冶。
博雅教育不是培養專家的教育,一個學門知識的專家不僅對該一類型的知識中的重要概念、邏輯結構及判斷該一學門知識之是非真偽標準有相當程度的掌握,更熟稔如何追求該一學門知識的專門技巧和方法。博雅教育作為一般大眾的教育,其目的不可能是培養這樣的一個專家。
博雅教育也不是培養一個技術人才(technician)的教育,博雅教育並不關心各類型知識在實際事務上的應用。
博雅教育要求學習的水平是什麼呢?赫斯特(P.H.Hirst)認為:
第一, 每個受教者應能熟悉各類型知識中包含的概念、邏輯結構及判斷知識真偽的標準;
第二, 受教者要能以各類型知識中包含的概念、邏輯及判斷知識來組織自己本身的經驗;
第三, 學生要能分辨各類型知識的不同且能了解各類型知識重大的成就。總之,希望學生有批判性的了解與鑑賞(critical appreciation)的能力。
對於語文,赫斯特(P.H.Hirst)認為是讓人進一步探索與擴展各方面經驗的工具,經博雅教育的薰陶後,人的心靈是統整的,而不是分裂的。
「博雅教育」之裡念,大概如下:
1. 「博雅教育」是培育學生在知識上成為一個「自由人」而非「奴隸」。
2. 「博雅教育」的精隨不是機械式的教導某些課程而已,乃是涵蓋著正確方向、價值觀、信念,和不可或缺的「人的因數」,那就是師生間的密切接觸。
3. 「博雅教育」是培育「通才」,它代表著一個「完全的教育」或「全人的教育」模式。
4. 「博雅教育」是相對於職業或實用教育而言,其目的在「人格導向的〈安身立命〉與〈修身實性〉之學」。
博雅教育重視詩生之間密切的互動關係已及知識上自由學習的精神。做為知識的過程,了解「人我」和「物我」之間的意義和相處之道;了解並珍惜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博雅教育有以下特色:
小型:大約只有一千至二千五百名學生
宿舍生活:能夠提供百分之八十至百分之百的宿舍生活是博雅教育的一部份.
重視學生,教師與學生關係密切而融洽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小部份,總體而言:
博雅教育由五個範疇組成:
1.課程
2.教與學
3.校園生活
4.社區服務
5.國際/內地學生交流
怎樣的人才是一個受過博雅教育的人呢?
1. 他們懂得傾聽。
他們很認真的傾聽別人說的話。他們能抓住論點,跟隨推理,發現謬誤,感受隱藏在邏輯或荒謬背後的情感,並最終與產生這些情感的人感同身受。
2. 他們閱讀並理解。
老練的讀者看到的遠不止文字和語言。他們因看到藝術博物館裡的精品或聽到音樂廳裡的旋律而感動。沒有人能真的掌握所有這些“閱讀”方式,但受過博雅教育的人應該能做到以上的某幾種並對剩下的方式總是充滿好奇。
3. 他們能和所有人交談。
有教養的人會說話。他們之所以願意和這些人交談不是為了談論自己,而是真心地想要了解他人。
4. 他們能書寫清晰明了和動人心弦的篇章。
5. 他們能解各種各樣的謎題。
一種擅於分解看似複雜的表象,並捋清楚表象的背後與現實的關係的能力。
6. 他們不是為了努力而努力,而是為了追尋真理而努力。
所有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一種能逐漸領悟“為什麼努力”的意識。如果這種意識不是為更遠大的志向服務,它就變得無用。
7. 他們能做到謙卑,寬容和自我批判。
8. 他們會腳踏實地地做事。
9. 他們回饋社會。
10. 他們就像EM福斯特在《霍華德莊園》中說的那樣:“尋找關聯…”
博雅教育最關鍵的就是要培養個人自由——幫助年輕人發現並發揮他們的才幹。
這個世界上最無私最強烈的人際關係——愛。所有宗教信仰的核心都強調的愛:不是戀愛,而是博愛。 博雅教育是為人類社會服務並培養個人自由的教育,其核心也是為了宣揚愛。











名詞:教保員
解釋:
所謂教保員指的是托育機構提供兒童教育保育服務的人員,必須具幼保科系畢業取得教保員證照者。根據現行法規: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按照第二條規定,教保員指的是托育機構提供兒童教育保育服務的人員。
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第3條教保人員應具備下列資格之一:
一、專科以上學校幼兒教育、幼兒保育相關學院、系、所、學位學程、科畢業或取得其輔系證書者。
二、專科以上學校畢業,並修畢幼稚園教師教育學程或取得教保人員專業訓練結業證書者。
三、高中(職)學校畢業,於本辦法施行前,已修畢兒童福利專業人員訓練實施方案乙類、丙類訓練課程,並領有結業證書者,於本辦法施行日起十年內,得遴用為教保人員。四、普通考試、相當普通考試以上之各類公務人員考試社會行政、社會工作職系及格,或具社會行政、社會工作職系合格實授委任第三職等以上任用資格者。






















名詞:愛與榜樣
解釋:
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1782-1852),說:「教育之道無他,唯愛與榜樣而已!」教育學生,最重要是教導學生成為一個完全成熟的人,進一步教學生傳達對人類、社會的愛,所以,怎樣呈現完美的、成熟的人格特質,做學生的楷模,使學生有所依循,是今日教師責無旁貸的事。
以「愛」與「榜樣」為準則,營造和樂、安適、友善的班級環境,讓親師生進行開放的互動交流,以學習體驗、省思檢討、共榮分享的活動方式,凝聚向心力,讓孩子團結合作,塑化出獨一無二的優良班級風氣,並從而培養每位孩子健全的品格,增進學習效能。
常聽到一句有關教育的至理名言:「教育無他,唯愛與榜樣!」如果有家長問起要如何教育孩子,或是孩子有了偏差行為不知道如何導正時,筆者都會用這句話來回答他們。但是經過這十多年來的觀察、探索與深思,似乎少了什麼要素!
舉一個常見的例子,也是筆者親戚家的真實情景:用餐的時間對於一般人而言是快樂的時光,但是家裡若有不吃飯、吃不下飯、或不想吃飯的孩子,其父母與孩子卻是痛苦的。每當吃飯的時候,父母為了要讓孩子能吃得下飯,獎勵、哄騙、威脅,最後棍子都拿出來了,孩子才不甘不願一邊流淚一邊吞飯(當然了,也有的孩子給點獎勵就願意吃飯)。思考一下,孩子的父母都具備「愛」與「榜樣」的要素,不但非常疼愛孩子,在吃飯時也以身作則,把碗裡的飯通通吃光光,那為什麼會無效呢?
所以,筆者認為教育光有「愛」與「榜樣」這二個要素是不夠的,還要有「原則」這個要素,筆者認為「原則」的重要性超過「榜樣」,要排在第二位。因此,筆者將這句話改寫為「教育無他,唯愛、原則與榜樣!」或是「教育三要素:愛、原則與榜樣!」
上述的例子如何用「原則」來解決問題呢!一開始發現孩子不太想吃飯或吃不下飯時,無需罵人或動手,先用堅定的語氣告訴孩子,如果你現在不吃飯,要到下一餐才有東西吃,並且尊重孩子的決定。過了二、三小時,孩子的肚子餓了會找東西吃(如果肚子不餓,可能是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這時父母就要有原則,告訴孩子這是你之前的決定,只好餓肚子,千萬不要讓孩子吃點心,如果孩子大哭大鬧也要堅持下去。筆者認為,下一次用餐,正常的孩子一定會大口吃飯,不用父母操心。當然了,如果父母受不了孩子的哭鬧或是不忍心孩子餓肚子,讓孩子吃東西,惡性循環之下,養成壞習慣,要改就難了。
「榜樣」就是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覺中學習父母的行為。如果想要改變孩子不當行為,思考一下,自己有無此行為,如果有,那麼就要先改變自己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