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 主題與基護、人際溝通或上課相關身心靈相關主題書籍與文章
*書名:來不及穿的8號鞋 作者:Judy Merrill Larsen
*文章:村上春樹初期三部作中的「死」─從「我」的敘述意圖來看─ 作者:劉曉慈
【讀後心得】(至少300字):
摁,在寫心得前,先分享一下<<來不及穿的8號鞋>>這本書的大致內容。
故事主要是這樣的:
有一名叫詹姆士的小男孩,他有一位很愛的母親愛倫,以及雖然會吵架但感情仍然很好的兄長手足丹尼爾,他還有很多朋友。
在美麗的夏日午後他們在湖區度假、享受、玩樂。
轟隆隆的巨響劃破那美好的寧靜,一台水上摩托車寫下了詹姆士生命的休止符。
面對孩子的死亡,愛倫痛苦、憤怒,卻茫然。
她正視卻又想要逃避。
對於肇事者,除了控告到底的報復,她還能怎樣面對?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專注在詹姆士已經不在了的事實?怎樣才能讓憤怒有一個宣洩的出口?
法庭、課刑、詹姆士占滿了愛倫的生活。
丹尼爾同樣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目睹了意外在眼前發生卻無能為力的無奈,以及生命裡從不曾分開的弟弟就此消失,再無人同他一起成長、拌嘴、嬉戲、分享快樂的徬徨無助。
並且需要面對母親沉浸在自己哀傷世界裡的忽視。
丹尼爾說:「我覺得妳好像再也看不到我的存在了。每一件事都和詹姆士有關。」
「妳唯一跟我交談的話題就是詹姆士。只有對話中有詹姆士的時候,妳才會注意到我。他比我還有存在感。」
-----------------------------------------------------------------------------------------------------------------------------------------------------------------
故事的開頭,我很喜歡一則引言: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經你所生,卻非由你所造,他們與你相伴,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灌輸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囿限他們的肉體,卻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之屋內,你即使身處夢中,也無法造訪。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
我還沒到為人父母的年紀,所以並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但是站在孩子角度來看,我真覺得這是金玉良言。
──我一直不懂家長為什麼要跟孩子說怎樣怎樣比較好,怎樣怎樣是不對的,並且要求孩子強制執行。我覺得,父母教導孩子、並且輔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是對的,但是不應該要求孩子和他們的想法相同,而且要效仿他們的所作所為。
有時候,會不會有孩子想要說:「嘿,爸/媽,你們產的是一個和你們完全不一樣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克隆人好嗎?」
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非黑即白。
──這句話是愛倫說的,為後面的故事鋪了一個不能算是完美、但算是美好的結局。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非黑即白,所以騎水上摩托車的少年也沒有絕對的錯誤,因此愛倫決定給他一個機會,但是仍然不能豁免他所應該負起的責任。
每件事情都有灰色地帶,我也深深的這麼覺得,很多事情,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對與錯都很難說得清。摁,這也是常常使我自己做決定時猶豫不決的關鍵。
我愛你們,屬不盡的愛。
我想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話,只不過我們東方人的個性含蓄,所以不常將愛掛在嘴上。
我想想,以後和父母賭氣的時候,我應該可以先想想他們對自己有多好,自己對他們又如何?
他們愛我們,屬不盡的愛?
而我們呢?愛父母又有多少?
想來想去,會發現自己有多麼的慚愧吧!
這是我的傷痛。是我和丹尼爾的傷痛。也是我們親友的傷痛。你們不能擅自報導,你們不能為此拍照。
──這是愛倫在心裡對記者們想說的話。
我想這也是台灣很多悲傷的當事人想對記者們說的話吧!
每次看新聞,火災、死亡、••••••等等的悲劇,新聞畫面裡絕對能看到一群記者包圍著悲劇的主角或者其親朋好友,螢幕裡大大的是他們哭泣的面容、悲哀的絕望。
有時候會想對記者說:「嘿,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你身上,你希望被這樣大肆宣揚,或者你願意接受採訪嗎?」
是的,誰願意呢?回顧過來,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一把把鹽灑在傷口上的痛。
摁,這本書要寫心得可以寫太多了,能省思的地方也很多。有空建議大家自己去看看。
*文章:村上春樹初期三部作中的「死」─從「我」的敘述意圖來看─ 作者:劉曉慈
【讀後心得】(至少300字):
摁,在寫心得前,先分享一下<<來不及穿的8號鞋>>這本書的大致內容。
故事主要是這樣的:
有一名叫詹姆士的小男孩,他有一位很愛的母親愛倫,以及雖然會吵架但感情仍然很好的兄長手足丹尼爾,他還有很多朋友。
在美麗的夏日午後他們在湖區度假、享受、玩樂。
轟隆隆的巨響劃破那美好的寧靜,一台水上摩托車寫下了詹姆士生命的休止符。
面對孩子的死亡,愛倫痛苦、憤怒,卻茫然。
她正視卻又想要逃避。
對於肇事者,除了控告到底的報復,她還能怎樣面對?怎麼做才能讓自己不專注在詹姆士已經不在了的事實?怎樣才能讓憤怒有一個宣洩的出口?
法庭、課刑、詹姆士占滿了愛倫的生活。
丹尼爾同樣面對失去至親的傷痛,目睹了意外在眼前發生卻無能為力的無奈,以及生命裡從不曾分開的弟弟就此消失,再無人同他一起成長、拌嘴、嬉戲、分享快樂的徬徨無助。
並且需要面對母親沉浸在自己哀傷世界裡的忽視。
丹尼爾說:「我覺得妳好像再也看不到我的存在了。每一件事都和詹姆士有關。」
「妳唯一跟我交談的話題就是詹姆士。只有對話中有詹姆士的時候,妳才會注意到我。他比我還有存在感。」
-----------------------------------------------------------------------------------------------------------------------------------------------------------------
故事的開頭,我很喜歡一則引言:
你的孩子並不是你的,他們經你所生,卻非由你所造,他們與你相伴,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你的愛,卻不能灌輸你的思想,因為他們擁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囿限他們的肉體,卻不能禁錮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寓居在明日之屋內,你即使身處夢中,也無法造訪。
──紀伯倫<<先知‧論孩子>>
我還沒到為人父母的年紀,所以並不能理解他們的感受,但是站在孩子角度來看,我真覺得這是金玉良言。
──我一直不懂家長為什麼要跟孩子說怎樣怎樣比較好,怎樣怎樣是不對的,並且要求孩子強制執行。我覺得,父母教導孩子、並且輔助他們走上正確的道路是對的,但是不應該要求孩子和他們的想法相同,而且要效仿他們的所作所為。
有時候,會不會有孩子想要說:「嘿,爸/媽,你們產的是一個和你們完全不一樣的獨立個體,而不是克隆人好嗎?」
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非黑即白。
──這句話是愛倫說的,為後面的故事鋪了一個不能算是完美、但算是美好的結局。沒有任何一件事是非黑即白,所以騎水上摩托車的少年也沒有絕對的錯誤,因此愛倫決定給他一個機會,但是仍然不能豁免他所應該負起的責任。
每件事情都有灰色地帶,我也深深的這麼覺得,很多事情,從不同的面向去看,對與錯都很難說得清。摁,這也是常常使我自己做決定時猶豫不決的關鍵。
我愛你們,屬不盡的愛。
我想這是很多父母對孩子的內心話,只不過我們東方人的個性含蓄,所以不常將愛掛在嘴上。
我想想,以後和父母賭氣的時候,我應該可以先想想他們對自己有多好,自己對他們又如何?
他們愛我們,屬不盡的愛?
而我們呢?愛父母又有多少?
想來想去,會發現自己有多麼的慚愧吧!
這是我的傷痛。是我和丹尼爾的傷痛。也是我們親友的傷痛。你們不能擅自報導,你們不能為此拍照。
──這是愛倫在心裡對記者們想說的話。
我想這也是台灣很多悲傷的當事人想對記者們說的話吧!
每次看新聞,火災、死亡、••••••等等的悲劇,新聞畫面裡絕對能看到一群記者包圍著悲劇的主角或者其親朋好友,螢幕裡大大的是他們哭泣的面容、悲哀的絕望。
有時候會想對記者說:「嘿,如果這事兒發生在你身上,你希望被這樣大肆宣揚,或者你願意接受採訪嗎?」
是的,誰願意呢?回顧過來,那都是一次又一次的把一把把鹽灑在傷口上的痛。
摁,這本書要寫心得可以寫太多了,能省思的地方也很多。有空建議大家自己去看看。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