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資料首頁-> 專章著作

研究資料明細

專章著作名稱 教材編纂-老年人的心理變化與照護需求
登錄日期 2016-11-22
附件 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文書檔.pdf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文書檔.pdf
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簡報檔(一).pdf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簡報檔(一).pdf
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簡報檔(二).pdf高齡者的心理變化及其照護需求-教材簡報檔(二).pdf


[摘要] :
老化是人類生命中必經的歷程,在老人護理學課程中,宜清楚明確地讓學習者瞭解長者不同的老化現象,本課程前一年度的教材是以高齡者生理老化及其照護需求為撰寫主題,本年度則以「高齡者心理老化及其照護需求」為撰寫主題。
目的主為透過資料整理,以使學習本課程的學生能有條理地探究個體在高齡生涯中,其心理的老化現象及帶來的ㄧ些負面影響,再透過對問題的瞭解協助改善高齡人口的生活品質,使其可以暨長壽又健康的在社會中不受歧視,能在尊嚴、獨立、自主、參與的前提下度過晚年的生活,使其生活能隨社會的發展而不斷的提高。
此外,本課程學習者皆為專四學生,若能對高齡者的心理有正確的瞭解,相信可有效避免代間的衝突,畢竟社會上高齡人口大量增加之後,由於社會資源的限制,難免會有代間緊張的現象出現。如何讓不同代間得以相互瞭解、相互學習。老年人發揮潛力,讓優秀的文化得以傳承,也能讓年輕的文化思維融入高齡者的生活中,而使不同代間相互融合,實現「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這也是本課程學習的主要任務之一。
心理老化(psychological aging)指個人感官、知覺過程、心理功能(如:記憶、學習、智能、適應能力)和人格類型等各方面之變化,反映個性成熟度以及適應緊張壓力的程度。老年人面臨心理上的變化常包括家人親友的死亡失落感、退休、經濟困難、失去自尊心,失去自主性,甚至與社會隔離等。
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從心理的層面而言,在人格、智力、記憶及自我概念等,也會有某種程度的改變。在人格方面,年齡增加,人格的類型較少變化,但對特定事件的看法,則會有所不同;就智力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流動智力呈現減退現象,而結晶智力則顯現增長的現象,相對地,智慧也會隨生活歷練、經驗的累積而提升;就記憶力而言,則普遍呈現衰退的現象。在自我概念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對自我形象及自我能力感,均會隨著內外生理現象的改變,及社會與其互動的觀念而有所調整。`
而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心理發生老化,時常被失落、孤獨、焦慮、猜疑籠罩,使心靈蒙上一層陰影,他們渴望情感關愛,企盼心靈慰藉,希望人們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給他們帶來幸福、快樂、充實的生活。

[英文摘要] :
No

[參考文獻] :
白名奇(2008).記憶之癌: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健康世界,270,18-26。
台灣精神學會(2014).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台北市:合記。
台灣失智症協會(2015).103-150年臺灣地區失智症人口推估報告.取自http:// www.
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朱哲生、葉慶輝(2010).老人憂鬱症.家庭醫學與基層醫療,25(6),226-233。
吳正華(2009).退休的意涵和本質.於詹火生總校閱,老人退休規劃(初版,21-44頁).
台北:五南。
李宗派(2012).老人的情緒與心理保健.台灣老人保健學刊,7(1),1-32。
李香穎(2011).從哀傷到復原-正向心理學的應用.諮商與輔導,304,28-32。
杜明勳(2004).談靈性照顧.護理雜誌,51(2),78-83。
林藍萍(2007).老人憂鬱情形:流行病學與防治策略初探,台灣老人保健學刊,3(1),
53-64。
洪瑄墨、陳桂敏(2008).關注高齡者之身心變化.榮總護理,25(1),1-10。
莊凱迪、游佳芬(2008).老人憂鬱症.台灣老年醫學暨老人學雜誌,25(1),1-10。
黃富順(2009).高齡學習與健康促進.成人及終身教育,23,44-51。
黃惠琪、黃宗正(2012).阿茲海默症精神行為症狀的藥物治療.台灣醫學,16(4),
382-389。
劉 怡(2011).自我概念與角色扮演.於徐亞瑛總校閱,老年護理學(三版,20頁).
台北:華騰。
劉川芳(2012).學會和老人說話.老人教育,2,52。
簡玉坤(2004).老年人心理壓力及因應之道:生物-心理-社會整合模式.護理雜誌,
51(3),11-14。
蘇清菁、陳玉敏(2004).無望感之概念分析.長庚護理,201(4),456-462。
Ardelt, M., & Koenig, C. S. (2007).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us orientation and purpose in
life for dying well: Evidence from three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Religion, spirituality &
Aging, 19(4), 61-79.
César Leal-Costa, Sonia Tirado-González, Jesús Rodríguez-Marín, Carlos Javier vander-
Hofstadt-Román(2015) .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Communi-
cation Skills Scale (HP-C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Health Psychology.34:
1-11.
Crespo et al., (2013)Assessing quality of life of nursing home residents with dementia:
Feasibility and limitations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cognitive impairment. 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 25: 1687–1695.
Eliopoilos,C. (2010). Gerontological nursing. China: Wolters Kluwer Health.
Jonathan D. Darer et al.,(2015).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Death and Dying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 in Rural Pennsylvania. Journal of Pain Symptom Management,
50(3),343-349.
Hall, S., Opio, D., Dodd, R. H., & Higginson, I. J. (2011). Assessing quality-of-life in Older
people in care homes. Age and Ageing, 40:507–512.
Merete Gregersen, Mette M Jordansen, Debby L Gerritsen(2015).Overall Quality of
Life (OQoL) questionnaire in frail elderly: a study of reproducibility and responsive
ness of the Depression List (DL). Archives of Gerontology Geriatrics. 60:22-27.
Osborn, T.R., Curtis, J.R., Nielsen, E.L. et al, Identifying elements of ICU care that families
report as important but unsatisfactory: decision-making, control, and ICU atmosphere. Chest.
142:1185–1192.
Taylor, B., Kermode, S. and Roberts, K. 2006. Research in nursing and health care: Evidence
for practice (3rd edn). Thompson: Melbourne.
Young J, et al (2010), Delirium: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N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