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探討

李聖威 ; 林佳蒨 ; 李謀監 ;

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6期 (2012/01), 226-231

幼兒運動 ; 身心發展 ; 遊戲 ; Children sports ;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 game

 

摘要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探討
李聖戚、林佳菁、李謀監
國立中正大學1 、南華大學2
由民傳統生育觀念改變,少子化現象漸趨明顯,使得幼兒的身心發展,逐漸被重視。幼兒
時期所接觸的外在誘因日益增多,如電視或電腦遊戲等,這些外在誘因會導致幼兒的身體活動
與心理發展過於遲緩與偏差,故目的為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有何影響。本研究利用
遊戲為方法來從事身體活動並參考國內、外文獻,暸解幼兒體能與成人體育最大不同在民幼兒
的身體活動主要以遊戲為主軸。遊戲是自然存在幼兒生活中,屬及自發性身體活動。幼兒在遊
戲中透過幻想及創造的方式從中獲得快樂且一再重覆、樂此不疲,其類型可分為功能性、象徵
性、建構性及規則性四種,隨著年齡增長,模式又可分為無所事事、旁觀、單獨、平行、連
合、團體及合作競爭等,讓幼兒在不同的情境中',g史發自我想像及創造力並藉由與他人互動學
習社會化、擴充生活經驗之身心發展。在遊戲進行中,幼兒亦可藉由遊戲充分活動身體、提升
動作技能表現,透過遊戲的方式及適時引導更可以幫助幼兒在活動過程中得到全方位的均衡發
展。藉由本研究幼兒運動遊戲對股幼兒的身體活動與心理之發展有良好均衡發展,提供未來作
為從事幼教工作相關人員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幼兒運動、身心發展、遊戲

 


壹、緒論
在現今社會中充斥著許多外來的誘因,例如電視、電腦、漫畫或遊戲機等,這些誘因使得
孩童的大肌肉活動逐漸減少,轉變成以小肌肉的活動為主(李麗珍, 2004) 。不僅會降低幼
兒身體活動方面的成長,也會影響幼兒心理發展有所遲緩與偏差。因此,我們欲透過幼兒運
動遊戲來暸解在遊戲過程中,幼兒的身心發展會有何影響。幼兒運動遊戲是一種以運動為主
體,以遊戲為方法,以教育為指導,以培養幼兒身心發展的基體能力為目標的活動(林風南,
1990) 。遊戲是透過身體活動,做為教育的方式,它不僅可以宣洩情感放鬆情緒、表現生命
的現象,並為未來生活做準備(王健灰, 1981 )。幼兒運動遊戲在幼兒教育上具有生理、教
育、治療、社會、道德、人格、益智、心理以及情緒上的價值(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
2010) 。學者杜戚亦認為遊戲是幼兒賴以成長並獲得智慧的方法。遊戲的功能及價值不僅可
以增進兒童身心健康及教育、藉由遊戲中培養其創造力和想像力,透過學習也可助長社會化學
習,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具有心理治療功能。針對身體活動方面,遊戲在幼兒體能活動的
行為中,是不可或缺的要素,透過體能活動的經驗累積,讓幼兒從中獲得寶貴的學習(劉從
國、陳冠旭, 2001 )在心理方面,幼兒可以藉由運動遊戲的情境裡得到認知、情意及技能的
能力提升(周佳慧、林晉榮、肖詠梅, 2005) 。綜合以上所述,藉由運動遊戲,幼兒不僅可以
增強身體健康,提升內心自我肯定,培養創造及想像能力,亦可透過遊戲進行社會化的學習,
豐富幼兒的生活,快樂健康的成長。

 

 

貳、幼兒運動遊戲之發展
幼兒運動遊戲是種伴隨幼兒成長的方式,幼兒透過身體活動及遊戲中的自我溝通與想
法,來使身心能完美的達成各項任務。幼兒運動遊戲的分類主要可分為特質、功能、類型、兒
童各時期的遊戲發展、幼兒時期之行為模式、幼兒體能遊戲之相關理論幾種,在特質部分又可
分為:自發性、趣味性、重複性、創造性、變化性。自發性指的是幼兒依據本身意志所從事的
活動;趣味性則是形容遊戲是無拘無束、且富饒趣味,是一種快樂、喜悅的行為;重覆性是說
明暸幼兒在遊戲過程中常會有一再重覆的產生,即使沒有變化,仍樂此不疲;創造性則表示兒
童會藉由遊戲中幻想及天馬行空的想像、創造,藉此獲得快樂;變化性即是隨年齡的增長而變
化:遊戲內容將隨年齡的增長而有所差異。
在功能部分,則強調遊戲對於幼兒有積極正面的效果,可增進幼兒身心健康及教育;遊戲
可幫助幼兒獲得快樂、樂觀的想法,具有心理治療的效果,幼兒們也可以透過遊戲過程藉以培
養創造力和想像力,而在幼兒成長後,透過學習亦可擴充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幫助及其社會化
學習與發展。
在類型部分,根據Piaget( 1962)認知理論,提出遊戲類型可以分為: (1)功能性:主要是
些簡單、重覆性的動作,像是追逐、吸悅于指或堆疊積木等動作的表現; (2)建構性:是種具
創意表現的遊戲,幼兒會藉由些簡單的材料,憑著自己的想法去進行,例如:黏土捏塑、積
木排列等; (3)象徵性:可分為想像遊戲、假裝遊戲、模仿遊戲、假扮遊戲、社會劇遊戲。其遊
戲中有角色分配,不論是真實的或虛構的、假裝的、想像的遊戲,均屬之,幼兒必須先有舊經
驗,轉化為心像,像是角色扮演遊戲、家家酒等; (4)規則性:此類遊戲訂有規則,遊戲者需共
同合作,分擔任務。而此規則可能是幼兒自訂或原本已訂定的,通常在6蔚左右出現, 7蔚後最
為普遍,此後直延續到成人,大約5-10攝間,兒童將規則看做是不可改變的, 10攝以後則開
始知道,只要大家有共識規則是可以改變的。如捉迷藏、打躲避球、跳格子等。
依照幼兒的心理發展,黃志成(1997)認為遊戲時期大致可分為五種: (1)感覺遊戲:2蔚後
會逐漸減少,它是運用感覺而獲得快樂的遊戲,例如聽到鼓聲覺得有趣,看到玩具而高興等;
(2)運動遊戲:運動遊戲至成人期以後仍然存在,只是內容隨年齡而變化。因于、腳的活動而獲
得快樂的遊戲,稱之。譬如投球、跑步、騎三輪車及嬰兒期手腳運動; (3)模仿遊戲:2蔚後模
仿遊戲大為增加,以3 、4蔚達到頂峰。藉仿效週遭人生活、動作、語言而快樂者,像是辦家家
酒等角色扮演的遊戲; (4) 建構遊戲:萌芽民1 蔚左右, 2蔚後更是積極,兒童期後則更發展,
有目的的建構或製造物體。如:堆積木、玩黏土、繪畫等; (5) 受容遊戲:在1 蔚以前即已顯
現, 3蔚後更能接受, 5 、6蔚後則能享受其中的快樂。它是一種非幼兒主動遊戲,而是被動承
受的,有像是閱讀圖畫書、收聽廣播、聽故事等。
有關於幼兒時期的行為模式,透過近年來眾多學者探討整理後,並歸類出無所事事行為、
旁觀行為、單獨遊戲、平行遊戲(2-3蔚)、連合遊戲(4-5蔚)、團體遊戲(5-6蔚)及合作遊戲(7-8
蔚)幾種。在最初的無所事事行為中,幼兒毫無目的的行為,只是一般的觀察;而進到旁觀時
期則是意識到遊戲的存在,但仍是在一旁觀看他人遊戲,自己並不參與其中;在一至二蔚時的
單獨時期,幼兒自我表現較強烈,在遊戲中,均以自我為基礎,喜歡一個人遊戲,不想接納其
他同儕。此時期的幼兒遊戲以感官為主的感覺遊戲,即便一個人也可以玩得很愉快;到了二至
三蔚平行遊戲時期,此時幼兒開始了群體生活,但在群體中,遊戲仍多為各玩各的,彼此間少
增第6 期幼兒運崗動遊掛戲~∞……………
有j溝菁通,不喜歡與人合作,且遊戲的目的,往往僅為遊戲,並無競爭意義存在;而四至五繭的
連合遊戲時期,幼兒逐漸社會化,開始與周圍同伴談話、共同遊戲,人數僅以二人或少數人為
主,不屬民任何團體,只是在起作相同或類似的活動而已;等到五至六蹋的團體遊戲時期,
此時幼兒開始進行較為複雜的遊戲,逐漸從個人遊戲轉變成群體遊戲,如兩人三腳、球類比賽
及接力賽等,進行分組對抗活動;遊戲亦會隨著年齡的增加,漸漸分化;在經過了前面的時
期,開始有了分工合作的團體遊戲,而且每個個體都有參與的義務,此時期的遊戲規則明確,
具有競爭性質,訓練兒童產生合作與競爭等社會化行為。
有關遊戲的理論及遊戲在幼兒生活所扮演的角色論點可以分為「古典理論」及「動
力理論-.J古典理論旨在嘗試暸解人們為何遊戲;動力理論則在探究人們如何遊戲
(Gilmore,1966) ,古典理論盛行改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末的遊戲理論,主要有四種: (1)精力過
剩論,是1878年由史賓賽(H. 8pencer)所提出。此理論認為兒童的遊戲是無目的的,是用來發
洩過剩精力的方式; (2)充電論則是1916年派特帕克(G. Patrick)提出。遊戲可以消除疲勞,提
供保養的機會。遊戲在為兒童完成新任務或不熟悉任務而消耗能量下為兒童補充新的能量; (3)
行為複演論的定義則是(a)人類自幼稚到成熟的成長歷程,就好像人類自原始到現代進化過程的
重演。(b)例如8 、9蔚女童玩洋娃娃是母性本能的複演; 6-9蔚男童玩騎馬打仗則是狗獵本能
的複演; (4) 生活準備論或預演論(K.Groos , 1901) :說明暸(a)遊戲是為未來生活無意識地做準
備。對兒童發展有顯著作用,如:女童玩洋娃娃是為日後生兒育女做準備;男孩玩冒險遊戲是
為日後謀生做準備,該理論未提出前早就獲得人們的響應,尤其對福祿貝爾(F. Froebel) 、蒙特
梭利(M. Montessori)艾薩克斯(8.lsaacs)等人教育思想中產生重要影響。認為遊戲對兒童發展
有著重要功能; (5) 自我表現論,意指遊戲是人類求生存的方法,並可表現其人格、個性與自身
能力的于段。(6) 生活活動論,可由社戚所說,.幼兒的生活就是遊戲的生活-.J來下註解他
指出遊戲係日常生活中,除工作或直接與個體的生存有關的活動之外的活動,即較能自由、自
在、自立、自動展開的活動,活動本身就是目的,就是喜悅的活動; (7)補償論此論是由佛洛
依德(8. Freud)所提出。他將遊戲看做一種釋放緊張的管道,就像父母去逛街一樣,是一種宣
洩。這種觀點正是遊戲治療的觀點。
動力理論的發展則在二十世紀後盛行,取代了古典理論,可分為兩大類型:心理分析理論
及發展理論(Gilmore ' 1966) ,分述如下
一、心理分析理論
認為兒童透過遊戲,來傳達他們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內心世界。根據佛洛依德的理論,遊戲
的功能主要是情緒方面的,幼兒可藉遊戲減輕壓力。
二、發展理論
遊戲理論的演進,大致上和認知發展理論的演進相符合。多數的發展理論都認同正向的遊
戲經驗有助設智力的發展,並將幼兒成長中遊戲內容的改變和其發展階段的變化相對照來討論
(Garvey , 1977) 。
遊戲是個人最初也是最重要處理壓力的一種方式;藉由遊戲,兒童把現實的情境轉換,
原本無法掌控的情境在其中得以處理,內心的壓力在社會可接受的範圍內得以籽解(Elkind '
1987) 。

    幼兒運動遊戲對於身心發展之影響
運動遊戲對世幼兒的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都有很大的助益,生理方面如肌肉的發展、
心肺功能、身體組成等方面的改善(黃文俊, 1998) ;而心理方面則有Piaget(1962)提出遊戲能
夠使幼兒練習及加強心理技能;幼兒亦可以透過遊戲,與他人互動學習社會化的過程。以下則
是進步說明幼兒在運動遊戲中所需的三種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及社會需求。
在生理需求方面,可以藉由遊戲活動可幫助大小肌肉發育,且在遊戲中活動筋骨也可以幫
助骨髓發育,遊戲還可以促進體內器官作用的進行,對消化、循環及心臟等器官均有實質幫
助。
在心理需求方面,因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對許多陌生的事都感到新鮮,且此時期模仿力
強,會容易透過模仿大人的動作來學習;遊戲也是情緒疏導的管道,藉以調適幼兒情緒;而在
幼兒時期,幼兒的生活即遊戲,遊戲是幼兒最喜歡做的事,所以藉由遊戲培養興趣,並透過遊
戲讓幼兒得到充分發揮,亦可滿足其成就感。
社會需求方面則強調修正行為以及群性行為的發展,修正行為主要是藉遊戲活動來修正兒
童行為,以符合社會規範,而群性行為則是透過遊戲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及培養合作、仁
愛、互助、謙讓等優美情操。
肆、結論
由上述可以清楚暸解,幼兒運動遊戲是自發性的,幼兒自然方式進行各式各樣的運動遊
戲,亦是幼兒成長的原動力。透過運動遊戲可以幫助幼兒充分活動筋骨,並提供幼兒發揮想像
及創造能力,使其從遊戲中學習及增長學習的多元能力。
幼兒能力的培養必須從小紮根,因此從幼兒身體活動的技能與認知、想像末日創造能力的展
現及社會化的學習,讓幼兒擁有健全強健的體魄、豐富的情感、樂觀的想法及與他人互動技
巧,對任何事物皆能充滿著好奇與冒險心,在身心發展上,有完美的展現,達到五育均全的教
育目標。

 

 

參考文獻
王健灰(1981) 。如何實施幼兒體育課程。臺北市:歐語出版社。
李麗10 (1994) 。成人收看電視具體適能之關係。大專體育,吧, 87-92 。
林風南(1990) 。幼兒體能與遊戲。臺北:五南。
林晉榮、黃永寬、姚妮君(2007) 。運動遊戲課程對幼兒群性發展之探討。幼兒運動遊戲年刊
(2) , 23-29 。
張鳳菊、黃永寬、黃士怡(2010) 。幼兒運動遊戲對幼兒教育之價值。幼兒教育年刊
(21) , 24-34 。
黃文俊(1998) 。幼兒身體活動的重要11哇。學校體育雙月刊, 37 ' 68-70 。
黃志成(1997) 。國民小學教科書選用方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
教育研究所,花蓮縣。
劉從國、陳冠旭(2001) 。遊戲對幼兒體能之影響。大專體育, 56 ' 97-105 。

 

 

新增時間 : 2013-09-23 13:50:22 / 修改時間 : 2014-10-10 22:43:0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