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

幼兒園教師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之輔導研究
摘 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學前教師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幼兒時所採用的教學策
略。主要研究目的如下: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教學策略,了解幼教師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了解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
供輔導的觀點和需求。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篩檢為中度語言發展遲緩之新住民子女為
研究對象,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國小附幼之融合教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方法,進行為期兩個月之資料收集。本研究以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研究場域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不斷進行交叉分析。本研
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足、教師接受
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關鍵詞: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教育、新住民子女
陳淑琴*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
程鈺菁
臺中教育大學幼教系講師
*通訊作者:陳淑琴 副教授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
= 幼兒教育年刊 =
-67-
A case study on the teaching strategy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fac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Shu-Chin Susan Chen*
Associate Profess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Yu-Ching Cheng
Instructor, Dep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TUE
Abstrac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ase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in dealing with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children. There were four
research questions proposed. What were the strategies that preschool teachers adopted while
dealing with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What were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hile
implementing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What were the target child’s parents’ expectations and
needs? And what were the perspectives the teachers and the parent possessed toward the early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researcher invited a child whom was reported by the hospital with
speech delay problem as the subject for study, and followed the target child into an inclusive
classroom for 4-5 year olds in a public kindergarten. Classroom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in-depth interview, and document analysis were the major tools to collect data. Triangulation
was adopted for data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is study are as the followings:
1. The lack of 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stimulates was the major factor for speech
delay, new immigrant mother was not the case.
2. There was no strategy to be identified while dealing with the target child.
3. Individual instruction was found to be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facilitate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4. The obstacles encountered were the lack of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sistant teachers needed, and the resistance from the parents.
*Corresponding Author:Shu-Chin Susan Chen
Department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幼兒教育年刊 =
-68-
5. The teachers’ positive attitude was found to be more powerful than the related
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in terms of teaching children with speech delay.
6. The parent reported that there was very little progress in terms of the target child’s
learning.
7. Preschool teachers had little confidence in implementing the inclusive education for
young children.
Key words: Speech delay,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New immigrant children
= 幼兒教育年刊 =
-69-
壹、研究動機與目的
一、研究動機
新住民子女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嗎?隨著臺灣近十年來與外籍女子
結婚案例的增加,新住民人口也快速成
長,這種現象不但大大的改變了新臺灣
之子的圖像,也衍生了許多社會議題。
在幼兒語言發展初期母親擔任極為重要
的示範和引導的角色,由於大多數的新
住民媽媽不諳國語或臺灣話,因此在教
育領域裡最受矚目的議題,莫過於新住
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險
群?這不僅是社會大眾的臆測,也是學
前教育工作者的擔憂。但是這些臆測和
擔憂都需要更多實證研究加以澄清,研
究者欲藉著尋求研究個案的同時,了解
新住民子女因語言發展遲緩就醫的比例
是否偏高。其次,臺灣施行學前融合教
育已有一段時日,教育當局也規劃諸多
幼教師在職進修的配套措施,不斷推出
相關學分班或研習課程。許多幼教師確
實修習不少特教學分,參加各種特教研
習課程,但是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仍
然不免感覺心虛不知所措,紛紛表示自
己特教專業知識和能力皆不足。在大多
數幼教師對實施融合教育抱持保留、甚
至抗拒的心態下,幼教師在面對語言法
展遲緩的新住民子女時,所採取的教學
與輔導策略更值得深入探究。此外,經
由初步分析相關研究發現,對於語言發
展遲緩兒在學前融合班的輔導策略研究
相當匱乏,尤其針對家長需求面的研究
更是缺乏,因此藉由了解特幼生家長的
需求,進而謀求較為合宜的輔導策略,
提供學前融合教育教師參考有其迫切
性。最後,基於對融合教育的再思考,
將有特殊需求的幼兒安置於一般幼兒
班,實施所謂的學前融合教育,其目的
無外乎希望透過與一般幼兒的同儕互
動,提供特殊幼兒正常生活及學習經
驗,促進其社會性發展,然而融合教育
對教學者、正常幼兒、甚至特殊幼兒本
身是否確實有所助益?也是本研究急欲
了解的議題。
二、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之研究動機,本研究之研
究目的如下:
(一)了解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
遲緩的高危險群。
(二)探究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
兒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的困境。
(三)探究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
導的看法和需求。
(四)分析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育
的觀點。
貳、文獻探討
一、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因素
人類語言發展與習得的速度和成效
並非是絕對的,個體的發展結果受到諸
多因素影響,以下分別就個人因素以及
= 幼兒教育年刊 =
-70-
環境因素論述說明。
(一)個人因素
分析文獻發現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
個人因素又可從智力因素、年齡因素、
性別因素、以及健康因素。
1.智力的因素
語言發展是一種不斷學習與模仿的
歷程,因此其發展情形必然會受認知能
力的影響(張春興,1990;賴保禎、張
欣戊、幸曼玲,1993)。國內學者林美
秀(1993)針對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力
研究,發現不同智力的幼兒語言能力有
顯著差異,智力高的比智力中等的語言
發展能力好,而智力中等者的比智力低
者語言能力好。
2.年齡因素
從幼兒的語言發展歷程中,可以明
顯發現年紀越長的幼兒,不論是語句的
使用,或是詞彙的數量,都比年紀較小
的幼兒為佳,林美秀(1993)在學前兒
童語言發展研究中發現,年齡愈長其語
言理解與口語表達能力愈佳,在語彙方
面亦隨著年齡的發展而增加,在語法上
會隨年齡而改變其平均句長,在句法上
由不完整而變成完整,在由簡單趨向複
雜。國外學者Remignanti調查三至六歲
兒童語言發展情形,也發現了兒童的年
齡愈增長,其語言能力愈好(引自黃美
津,2004)。
3.性別因素
彙整文獻發現性別是否影響兒童的
語言發展,目前意見分歧尚未定論,麥
卡錫(McCarthy)的研究指出,女孩不
論在開始說話的時間、發音清晰度、了
解語言及使用詞句的技巧等方面皆優於
男孩(引自林燕宗,2005),但是國內
學者林寶貴(1989)研究卻發現,性別
和幼兒的語言發展並無顯著相關。
4.健康因素
有研究發現幼兒可能因為先天或後
天的健康因素,導致語言發展遲緩,例
如腦性麻痺兒童因伴隨感官知覺障礙、
智能障礙、肢體障礙、以及情緒行為障
礙,使得學習經驗缺乏、學習能力較差,
不管內在聽覺理解或外在口語表達之學
習都比較緩慢,常會出現語彙量不足、
語句很短,句子結構不完整、複雜句理
解困難、溝通情境判斷能力差等障礙,
語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會受到影響,另外
也有可能是因為發音器官受損,像是外
傷或先天性咽喉部異常,使得幼兒無法
正常的說話,便會欠缺許多練習的機
會,導致語言發展遲緩(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二)環境因素
影響個體語言發展之環境因素可由
家庭環境和學校環境兩個面向討論之。
1.家庭環境
學者Bank認為,貧窮、生活環境不
良,會使得父母忽略教育,像是較少購
置書籍等有利學習的教材(引自林清江
譯,1984),這種情形很有可能妨礙幼
兒正常的語言學習。于漱(1988)的研
究也證實父母親的教育程度、職業、社
經地位會影響其子女的語言發展。另外
模仿也是幼兒學習語言的重要途徑之一
= 幼兒教育年刊 =
-71-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
幸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因此父母所提供的語言楷模,
對幼兒的語言學習會有很大的影響,可
見家庭對於幼兒的早期語言發展具關鍵
性影響。
2.學校環境
學校就像是個小型社會,幼兒在學校
之中需要接觸許多不同的人、事、物,
這些互動也提供語言發展重要刺激。除
了同儕互動之外,教學模式亦是重要影
響因素,在開放的教室中幼兒有較多機
會參與討論發表意見;在教師具備多元
文化觀念,尊重幼兒獨特性的學習氣氛
中,幼兒會感到安心與放心表達意見;
學習區更是提供幼兒「討論」的場所
(Schickedanz, 1998)。反觀在傳統的教
學模式中,無論是教室環境規劃或是師
生互動方式,都限制了幼兒之間的交談
互動,幼兒發表和說話的機會減少學習
壓力增大,反而阻礙幼兒語言學習的機
會(陳淑琴,2000)。
二、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日漸增加的新住民家庭已改變臺灣
的人口結構,近年來教育界對於新住民
的議題相當注重,在新住民子女語言學
習議題上各家看法分歧( 林峻志,
2006)。高淑清(2005)指出,來臺的外
籍配偶在生活過程中,必須克服語言的
障礙,以及學習臺灣的民情文化。而且
在母職實踐上,外籍配偶又經驗到子女
教養的語言問題,雙重語言的問題,亦
會在幼兒的語言發展過程中,帶來影響
及困擾。對新住民來說,進入臺灣社會
不僅面臨角色的轉換,更需在語言、風
俗習慣、宗教信仰及社會文化不同的環
境中,重新適應與學習,加上外籍配偶
來臺之後必須重新學習一種語言,許多
外籍配偶往往來不及學會新語言就成為
人母,這些對於居住地語言能力不足的
母親,極可能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學習
楷模,造成子女日後在語文發展和學校
適應上的困難。
陳展航與遲景上在2002 年的研究
指出,臺中區未滿六歲的新住民子女,
確實有相當比例的發展遲緩現象,尤其
以語言發展遲緩最多(引自張秀玉、曾
華源、賴玫鳳,2004)。從影響語言發展
的因素中得知,除了幼兒本身先天因素
之外,其父母、生活環境對於語言學習
有很大的影響力,雖然新住民家庭的子
女語言發展是否較為遲緩仍存有爭議,
但是家庭社經劣勢環境在語言學習刺激
上確實可能不足。
綜合相關文獻歸納說明新住民子女
的語言發展環境如下。
(一)擁有較少的文化資本
所謂的文化資本,是指幼兒的生長
環境在社經地位的位階( 林峻志,
2006),擁有越多的文化資本,就更有機
會接收優質的教育機會及資源,提供較
多的文化刺激。現今臺灣社會新住民的
文化,尤其是東南亞地區,常被視為次
等文化不具價值,必須積極融入臺灣文
化,甚至有部分新住民家庭會禁止使用
= 幼兒教育年刊 =
-72-
原鄉語言(席榮維,2005),與幼兒接觸
時間最多的母親無法提供正確的語言刺
激,導致孩子的語言學習遲滯。鍾鳳嬌、
王國川(2004)研究發現,新住民家庭
的子女語言發展程度參差不齊,有20.9
%的新住民子女有語言發展遲緩的現
象。
(二)語言使用及學習資源投入不足
多數的外籍配偶欠缺適當和完整的
語言學習管道,在臺定居初期能運用正
確國語或臺語表達的人並不多(鍾德
馨,2005)。新住民子女面對不正確的語
言學習典範,加上語言發展上缺乏有力
的學習條件,造成語言溝通上的困難,
幼兒可能會因此畏縮不敢說話,在如此
惡性循環的家庭語言環境中,語言刺激
的貧乏是造成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遲緩
的原因之一(陳雅惠,2005)。但也有研
究指出,新住民子女的中文閱讀能力,
並無顯著的問題及差異( 林筱晴,
2005)。陳湘淇(2004)的研究亦指出,
新住民家庭與一般臺灣家庭的子女在語
文能力的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可見「語
言的使用」並不是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
唯一因素,最大的影響還是取決於這個
家庭對子女學習資源投入的多寡(林俊
志,2006)。
(三)缺乏社交活動
新住民在日常生活裡接觸的社群和
參與的社交活動貧乏,導致子女在成長
過程中,欠缺學習人際溝通的場合和機
會,受外界刺激的機會亦相形減少,不
易刺激語言發展(林峻志,2006)。
三、教師介入策略
幼兒語言發展遲緩類型與程度相當
多元,因此在擬定其輔導介入策略時,
必須考量多方面因素,以下討論文獻中
提及教師的介入原則、介入技巧以及介
入方法。
(一)教師介入的原則
語言發展輔導沒有絕對的「正確方
法」,每位新住民子女來自不同的生活
背景,因此所採用的輔導策略宜視每位
幼兒的特殊狀況作適當調整,整理文獻
上之介入原則如下:
1.以尊重的態度接受多元文化
教師本身應該具備多元文化的素
養,必須在班上營造出支持和肯定的積
極氣氛,鼓勵新住民子女樂意開口說話
(林峻志,2006)。
2.以幼兒為中心
每位幼兒的氣質、興趣、生活背景
以及跟照顧者之間的互動方式都不同,
老師的介入策略應考慮到每位幼兒的不
同需求,並隨時注意他們所專注的人、
事、物,以創造互動的機會(錡寶香,
1998)。
3.在自然的情境中學習
語言的學習跳脫不了情境,尤其對
學前幼兒來說生活就是學習,在教室
中,收拾玩具、排隊、上廁所、遊戲都
是幼兒日常生活情境,利用這些情境融
入教學策略,將達事半功倍之效(陳淑
琴,2000)。
4.考量不同遲緩的狀況
語言發展遲緩的幼兒狀況皆異,教
= 幼兒教育年刊 =
-73-
師宜針對個別狀況詳盡瞭解再發展介入
策略,提供符合發展需求的輔導策略,
更能有效提升幼兒的語言能力(錡寶
香,1998)。
5.建立情感上的依附
教師宜先與新住民幼兒建立關係設
法獲得幼兒的信任,幫助他們敞開心
胸,勇敢嘗試各種新事物、結交新朋友,
以增加語言環境的刺激( 錡寶香,
1998)。
6.和專業人員配合
輔導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教師應
積極尋求專業資源的協助,例如社工人
員、語言治療師、特教老師等,資源的共
享以及專業的協助,孩子才能獲得最佳幫
助(林峻志,2006)。
(二)教師介入的技巧
以下討論老師的介入技巧:
1.簡化指導語:對於語言發展遲緩
的幼兒而言,無法理解太過複雜或抽象
的詞句,教師宜給予簡單明瞭的指導
語,盡量使用適當正向的指示,必要時
甚至可以搭配圖片、手勢說明,讓幼兒
充分理解老師的指示(林寶貴,1989;
2004)。
2.仿說:教師在適當的時機和自然
的情境中說出某個詞彙或句子,並要求
幼兒仿說,仿說目的在教導幼兒練習使
用過的語言、詞彙,當幼兒熟練此詞彙
時仿說即可逐漸退除(林寶貴、錡寶香,
2000)。
3.重覆談話:此種技巧的目的為提
供口語刺激,讓學童有機會將聽到的語
言與情境中的意義聯結,經過多次的聽
取與意義聯結學習到該語言結構(林寶
貴、錡寶香,2000)。
4.運用多重感官學習:利用實物教
學,尤其是和幼兒生活經驗相結合的事
物,從幼兒的聽覺、視覺、味覺、觸覺等,
讓他跟語言做連接,增強其對語言的敏銳
度(丁凡譯,1998)。
5.語句的延伸與詳述:是指當幼兒
說出某些話語之後,教師根據其所說的
話語內容再整合,以更完整的語句重述
其敘述(林寶貴、錡寶香,2000)。
6.運用教具:運用各種實物、圖片、
玩具、模型,協助幼兒對於故事或對話
的理解,並且加深其印象,以及誘發學
習動機,另外也可以運用視聽媒體,讓
幼兒重複接收語料輸入(林寶貴、錡寶
香,2000)。
(三)教師介入的方法
綜合文獻分析常見的介入方法有情
境教學法、歸納教學法、以及社區語言
教學法。
1.情境教學法
情境教學法是一種非結構化或低結
構化的語言教學法,教師利用自然情境
中產生的對話,以幼兒的興趣以及注意
的焦點為基礎,以最真實的互動學習,
師生間的溝通互動中的相互回應即能產
生增強作用(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
劉家禎譯, 1997 ) 。Beukelman &
Mirenda 指出在情境教學法中最常使用
的三種教學為:要求-示範、延宕時間
回應、隨機教學(引自林寶貴、錡寶香,
= 幼兒教育年刊 =
-74-
2000)。
2.歸納教學法
歸納教學法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高
結構化的語言教學方法,教師藉由活動
設計,讓幼兒發現語言的意義或規則(林
寶貴、錡寶香,2000)。
3.社群語言教學法
社群就是指教室內所有的成員,包
括老師、學生都是社群裡的一份子,學
習是透過社群成員彼此間的互動交流達
成的,是介於高結構化跟非結構化之間
的教學法。在社群語言教學法中,幼兒
的定位是經常變動的,有時是被動的接
受者,有時則是主動的發表者。社區語
言教學法最常用於口語的學習,是以「議
題」為教學內容,最終目的是提供學習
者所需要的內容,其學習及教學形式,
適用於幼兒階段的有小組活動、錄音、
傾聽、自由交談等(吳君平、劉遠城、
詹明峰、劉家禎譯,1997)。
綜合上述,研究者彙整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因素、新住民子女的語言發展、
以及教師介入策略相關文獻,做為本研
究之理論架構,以供研究者進入研究場
域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時之參照依據。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單一個案詮釋性研究法,
研究者選擇一名經醫院評估判定為中度
語言發展遲緩新住民子女為研究對象,
跟隨個案進入一所公立幼兒園之融合教
育班,以教室參與觀察、深度訪談和文
件分析等收集資料。教室參與觀察共八
次每次三至四小時,除進行現場之觀察
記錄外並輔以照相記錄;研究者採半結
構式訪談兩位帶班教師、園長及家長,
全程錄音並轉譯為文字稿供分析討論;
所收集分析之文件資料包括個案之所有
轉介和個別化教育計畫等相關文件。本
研究採三角檢測法分析所收集之資料,
不斷從研究對象的主觀陳述、現場觀察
的客觀呈現、以及文件觀點進行交叉比
對,以提升本研究結果之信實度。以下
就研究對象和場域簡要說明。
本研究之對象設定為患有語言發展
遲緩之學齡前新住民子女,原本研究設
計是希望有2-3位個案,但是在尋覓適當
的研究對象的過程中,研究者才發現要
符合上述三個的條件的幼兒並不多,多
數在幼兒園所裡接觸到的語言發展遲緩
案例,僅是疑似的個案,大多沒有經過
醫師的正式診斷。因此經由語言治療師
協尋過濾之下,找到三個符合條件的個
案,但是經過與其家長的接觸之後,只
有一位家長同意參與本研究,因此研究
者跟隨個案小山(化名)進入其所就讀
的希望幼兒園(化名)。希望幼兒園為
中部某國小附幼,共有七個班級,四班
大班(5-6歲)三班小班(4-5歲),但
因幼兒人數不斷下降,在研究者完成資
料收集離開場域時,已呈報核准裁減為
五班。
個案小山所就讀的班級為小班,該
班有十九名幼兒,兩位帶班老師分別為
A老師和B老師。AB兩位老師年紀約在
55-60歲之間,兩者年齡背景極為相似,
= 幼兒教育年刊 =
-75-
皆在1989年幼教師納編前進入公幼工
作,服務年資皆超過二十五年,皆為師
院幼進班結業,除參加一些教育局舉辦
之幼教研習之外,未再有任何學位相關
進修,唯B老師在受訪時表示曾經到過
日本參與蒙特梭利課程,並表示這也是
她用以教導個案的輔導模式(訪師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 080108)。另一位受
訪之教師為希望幼兒園的園長,園長年
約四十歲正在某大學修讀幼教博士學
位,並在鄰近教育大學兼課,從事幼教
工作近二十年,已完成特教30學分班課
程並曾參與諸多特教相關研習課程(訪
師記錄 072508)。
個案小山家庭為典型之新住民家
庭,父親53歲任大廈管理員,只要有空
都會以摩托車載送小山母子上下學。母
親為大陸來臺新住民年29歲,一直以來
全職照顧小山,直至最近因孩子上學才
開始擔任大廈管理員,母親非常重視小
山的教育,通常都會在送孩子來校時多
停留半小時陪伴孩子,並在下午放學前
提早半小時到校觀察孩子學習情形再回
家。根據個案母親自述自從小山被診斷
出自閉症後,他就積極尋求醫療援助,
除了經常閱讀相關資訊、參與相關講座
外,並且在陪伴小山接受治療過程中,
主動向類似案例家庭討教經驗,積極幫
助小山尋求和接受治療( 訪家記錄
051308;訪師記錄080108;觀察紀錄
051308)。小山父母口語表達皆順暢,
母親帶有些微大陸口音但無礙於溝通,
兩者對於小山的治療和教育都表現積極
參與態度(研究日誌 052008)。
個案小山在本研究進行期間為五歲
三個月,長相甜美白皙,不鬧情緒時是
個討人喜愛的小女孩,似乎很喜歡唱歌
和音樂律動(觀察紀錄 051308;訪師紀
錄 051208)。小山於三歲時被診斷出中
度自閉症領有手冊,在未進入幼兒園前
曾參與瑪麗亞學園特教課程半年,家人
也發現孩子都不講話溝通有困難,經過
診斷證實為語言發展遲緩,三歲四個月
開始每週到醫院接受語言治療,四歲七
個月進入希望幼兒園就讀(學生轉介資
料;訪家紀錄 051208)。根據研究者觀
察小山在教室裡慣用動作或行動表達,
不常使用語言表達需求,情緒不穩定,
固著度、堅持度高,會自行離開教室,
最常做的活動就是到教室外走廊上洗
手,而且會反覆洗手五次以上(觀察紀
錄 051208-061608)。目前政府提供個
案之特教資源計有:每週兩天生活指導
員進班一對一跟隨個案生活指導(週
一、三),每週一小時巡迴特教老師一
對一操作指導(週四上午9:00-10:00),
每週兩小時生活輔導老師一對一教具操
作指導(週五上午8:30-10:30)等,三種
輔導資源分別來自不同的部門和經費補
助( 訪師紀錄 051208 ; 訪師記錄
072508)。
肆、資料分析與討論
本研究歷經兩個月之資料收集,經
過分類整理之後,根據本研究目的分析
= 幼兒教育年刊 =
-76-
歸納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是否為語言發展遲
緩的高危險群
根據研究者在找尋適當的研究對象
過程中,發現新住民學齡前子女有語言
發展遲緩現象案例並不多,甚至令研究
者感到案例取得之不易( 研究日誌
041808)。接受訪談的園長和老師一致表
示,語言發展遲緩並非只限於新住民幼
兒,在他們所遇到的案例中有更多是本
地幼兒,以他們的經驗而言母親是否為
新住民並非影響幼兒語言發展的主要因
素,反而是幼兒成長的環境是否提供足
夠的語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影響幼兒語
言發展的關鍵因素(訪師記錄051308;
訪師記錄072508;訪師記錄080108)。
另外以研究者好不容易覓得的個案小山
為例,根據個案母親的自述及研究者的
觀察與研判,應該是自閉症所引發的語
言發展遲緩,是屬於個案的健康因素(林
寶貴、錡寶香,2000),而非來自新住民
家庭的問題(訪家記錄051208;研究日
誌051408)。因此根據文獻資料推論新
住民子女不盡然是語言發展遲緩的高危
險群,家庭環境中缺乏適當和充分的語
言和文化刺激,才是幼兒語言發展遲緩
的主要因素。
二、幼教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的介入輔導策略及其所遭遇
的困境
首先就輔導策略討論之,根據資料
顯示,A、B 兩位老師皆無特教專業背
景,對於個案的特殊需求也是一無所
知,B 老師表示學校也沒有徵詢他們的
意見,就把個案安置在他們班上(訪師
記錄080108),言談中可以感受到老師
面對特殊幼兒的無奈( 研究日誌
080108)。當被問及面對語言發展個案所
採用的輔導策略時,表示雖然因為班上
有特殊生可以降低幼生人數,但是兩位
老師面對19 位幼兒還是相當忙碌,若不
是有生活指導員和特教輔導員的進班協
助,以兩位老師的人力真的無法給於個
案任何的輔導,兩位老師都認為輔導個
案需要的就是耐心,談不上具體的輔導
策略(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
080108)。但是B 老師表示自己曾經到
日本接受過蒙特梭利訓練,並認為他對
個案的輔導就是採用蒙特梭利的日常生
活教導原則。
我有學過蒙特梭利…學了
兩期,還去過日本大學… 比如說
生活教育,折被就是生活教育…
後來我就抓他的手,說你看這個
角要對齊這個角。(訪師記錄
080108)
關於老師對於語言發展遲緩幼兒的
輔導策略,園長認為一般老師面對特殊
幼兒,大多採取忽略放任的態度,認為
只要幼兒安全就好,沒有積極的輔導策
略,如果有生活指導員進班協助,特殊
幼兒就完全交給指導員照看。另外園長
也認為融合班老師會不會積極參加相關
研習或尋求資源,主要關鍵在老師的意
= 幼兒教育年刊 =
-77-
願。
一般老師對於班上的特殊
生,多是採取忽略的態度,其
實對普幼老師來說,班上有特
殊生壓力是很大的,他們會覺
得這是困擾,所以只要小孩安
全就好,有沒有太多的心神想
要去輔導這孩子,因此班上有
個生活輔導員,老師們都覺得
鬆了口氣,多一個人幫忙看著
小孩,他們責任也就少一點。
也有老師是相當熱心,積極去
搜尋相關資料。班上有特殊生
的老師,我們會優先安排參加
特教研習,但是最重要的還是
要看老師的意願如何?(訪師
記錄072508)
根據研究者的教室觀察發現,在有
指導員或特教巡迴老師進班時,個案幼
兒小山是完全交給外來人員陪伴或指導
的,生活指導員全天陪伴小山,配合帶
班老師教學給予小山指令和行為規範,
例如制止小山不斷外出洗手、協助小山
把飯吃完、或在小山鬧情緒時帶她出去
散步等;特教巡迴老師通常是將小山帶
到辦公室,給予一對一操作練習指導;
另一位輔導員會將小山帶到教室一角,
進行一對一的教具操作練習,A、B 兩
位老師則持續班級活動並未過問小山的
操作情形。在其他沒有外來輔導人員支
援的時間(星期二全天和星期四、五下
午),小山鬧情緒或不參與活動只要不妨
礙活動進行,未見兩位老師有較為積極
的引導策略,如果小山的哭鬧或不斷離
開教室已經妨礙到教學,就會有一位老
師帶小山出去散步( 觀察紀錄
051208-061608)。
在教師介入技巧方面根據研究小組
觀察,無論是與個案幼兒互動較頻繁的
生活指導員或是帶班老師,在提供個案
輔導時,大致能符合林寶貴、錡寶香
(2000)和林寶貴(2004)所提到六項
教師介入技巧:簡化指導語、仿說、重
覆談話、運用多重感官學習、語句的延
伸與詳述、以及使用教具幫助幼兒理解。
輔導老師說:「小山,這
叫『吃肉羹』、『吃肉羹』」、
「香菇在這裡,這是香菇, 小
山說『香菇』」(個案卻都沒
有回應)(觀察紀錄 060608)
至於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遭遇
的困難,兩位老師一致認為人手不足是
最大的困難,有對於進班協助的生活指
導員要有特教專業的呼籲,但是並未提
及融合班教師本身的特教專業需求(訪
師記錄051208;訪師記錄080108)。資
料顯示兩位帶班老師雖然擁有相當資深
的幼教經驗,但是兩人長久以來都沒有
再繼續正式進修,只有零星參加一些短
期研習課程(訪師記錄051208;訪師記
錄080108)。根據研究小組的暸解,許
多現場幼教師反映,即使參加了縣市政
府特別為融合教育所辦理的特教30 學
分班,在真正面對特殊幼兒時還是會不
知所措,經常感到心虛焦慮甚至容易有
挫敗感,無法確定自己的教學與輔導對
= 幼兒教育年刊 =
-78-
特殊兒是否真有幫助。研究小組研判倆
位老師未提及自身的特教專業需求,可
能認為對於特殊兒的輔導,是巡迴輔導
老師和生活指導員的責任(研究日誌
080108)。B 老師倒是提到希望市政府提
供特教相關研習時,能開放較多名額給
融合班教師,因為大多數的研習對每所
學校只開放1-2 個名額,學校只好讓老
師採輪流方式參加研習,每位老師都沒
有得到完整的學習,對於提升幼教師特
教知能的助益不大(訪師記錄080108)。
園長在接受訪談時指出學校實施融
合教育面臨三項困難:(一)部分家長不
願面對家有特殊兒的事實,有的家長可
能是因為無知或疏忽,沒有察覺孩子的
特殊需求,但是在被提醒時也不願意面
對事實,有的家長因為擔心孩子被貼標
籤,在孩子入學時刻意隱瞞事實,這些
家長抗拒的心態都會增加特殊幼兒輔導
的困難度。(二)學校確實人手不足,園
長無奈的表示,一個班級只要有1-2 位
特殊兒就會讓老師應付不暇,公立學校
又不比私立學校還有行政人員支援,公
立學校連園長都要帶班教學,實在沒有
多餘人手支援老師。(三)教師接受特殊
兒的意願普遍不高,融合教育沒有區分
障礙類別,今年面對自閉兒明年可能來
一個視障、肢障生或是情緒障礙兒,但
是各種障礙類別和輕重程度都有不同的
輔導方法,園長認為要普教老師通通照
單全收,實在真的很辛苦(訪師記錄
072508)。不過園長也強調融合教育是否
有成效,其實最具關鍵影響的是帶班老
師的態度,根據園長的說法,具備愛心、
耐心和高度教育熱誠的幼教師在面對特
殊兒時,自然會積極主動尋求資源和協
助,態度積極的老師自然會發展出較合
宜的輔導策略(訪師記錄072508)。
三、新住民家長對教師所提供輔導
的看法和需求
研究者一共正式訪談個案媽媽兩
次,但在進行教室觀察時如果遇見個案
媽媽來接送孩子,都會有非正式的交談
以交換個案的學習和生活狀況。個案媽
媽很健談,在第一次接受正式訪談的時
候,就主動提供了許多有關個案發展和
學校生活的細節。根據受訪者表示個案
是在三歲四個月時,因為不說話也不與
人互動才被診斷出中度自閉,三歲半就
開始上午去臺中醫院、下午到瑪麗亞學
園接受復健治療,受訪者表示復健治療
的效果很好,差不多半年個案就開始開
口說話了(訪親紀錄 051308)。資料顯
示個案開始上小學後就不再去瑪麗亞學
園,臺中醫院的復健課程則維持一週一
次。在第一次的訪談中受訪者傾向肯定
個案在學校的學習,但仔細分析受訪者
言談的意涵還是在稱讚個案的學習能
力。
山很厲害,他在教室裡學
的紅綠燈的歌,結果那天晚上
開車十字路口左轉,看到紅綠
燈, 他就會說紅綠燈。…他
在學校有學的話,他在家裡都
會表現出來,他在學校整天我
= 幼兒教育年刊 =
-79-
都沒有看到他在做什麼,他都
不講。…我就知道這個紅綠燈
一定是他在學校學的。(訪親紀
錄 051308)
研究對象在第二次受訪時,針對帶
班老師的輔導方式有較直接的反應,受
訪者表示老師帶普通小孩可以,對於個
案幼兒似乎沒有較為積極或有效的辦
法,甚至抱怨老師沒有採納家長的建議。
我是覺得他們帶普通小孩
可以,對我們小山就沒辦法
了,他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他也只是陪著,我覺得他也沒
什麼辦法,我們小山去洗手,
洗完又洗,他也沒有針對你洗
手這個問題來解決,我都已經
跟他講過了,比如說…。可是
他都到現在還是這樣子耶,現
在還是一直在洗手,因為他不
想洗手,可是他已經聽到你說
要去洗手,他不管你有沒有跟
他講,還是跟別的小孩講,他
都不管這些,他聽的懂「洗手」
這兩個字,他就很急…假如你
有先跟他說的話,他也不會那
麼生氣,一直跺腳,老師也不
用一直看著我們小山…他們都
是小山一鬧,就帶他出去走,
然後好了再回來…。(訪親紀錄
062408)
受訪者甚至認為自從個案入學後一
年來,非但沒有明顯的進步,還出現許
多怪行為,例如生氣時用力跺腳、一直
洗手、尿濕褲子、睡醒一直抱著被子不
放等。受訪者指出老師是有「寵」個案,
但沒有在「教」個案,並且認為個案在
語言上有限的進展都是自己在家教出來
的。
我發現來這裡,他的行為
怪怪的越來越多,比如說跺
腳、洗手,以前都沒有,來到
這裡你知道他多可怕,剛開始
來這裡的時候,你知道怎麼了
嗎?中午下去睡覺一定要抱一
條被子上來,上來坐在教室裡
坐一個下午…。( 訪親紀錄
062408)
他們寵小山是有,教比較
沒有,比如說餵他吃東西阿,
寵他,上課時間帶他出去走一
走阿,這些是一定是有的,比
如說他喜歡吃的東西,每個小
朋友都固定吃一份,他給他兩
片,比如說每個小孩都有一片
有沒有,我們家小山還去找他
要的話就一定會有…。(訪親紀
錄 062408)
老師每次都跟我說,說這
一學期進步多少多少,…我們
小山每次講的那個話,都是我
在家裡教來的,在學校都沒有
學到一句新的,…我就在家裡
跟他講「沒有尿」你就直接告
訴媽媽「沒有尿」,時間久了他
如果「沒有尿」他就會跟你說
「沒有尿」。結果有一次老師跟
= 幼兒教育年刊 =
-80-
我說:「我今天帶你們家小山去
尿尿,他竟然跟我說『沒有
尿』,你看他進步那麼多了。」
我就想說這個「沒有尿」在家
裡我早就教過了,我也沒有跟
老師講,就說他教得好…我覺
得這個語言方面,都是家裡教
的,在這裡沒有學什麼新的,
課本上面那個唱歌有沒有,都
是我在禮拜六禮拜天一直重複
播一直重複播,播給他聽,他
就這樣子會唸了,會照著唱
了,這裡有沒有?有,不過這
裡都播一次兩次…(訪親紀錄
062408)
但是受訪的A 老師卻有不同的看
法,根據A 老師的說法個案媽媽比較寵
小孩,凡事都順著小山,反倒是A 老師
時常提醒媽媽與個案互動要有原則。
我是覺得說對孩子都是比
較寵…我一直跟他媽媽強調說
你要有原則,雖然他這樣子,
你要對他有要求…什麼都順著
他這樣子,像你說他要做什
麼,我不讓他做的時候他會生
氣喔,他給我丟玩具喔,我說:
「你玩具給我收起來。」他聽
得懂,我堅持叫他收他還是
收…。(訪師紀錄 051308)
對於老師在輔導個案上的需求,受
訪家長希望老師不要只寵不教,希望老
師要把個案當作正常小孩來教導,要讓
孩子知道現在要做什麼,而不只是一昧
的順從孩子的情緒。除此之外,受訪家
長也指出對個案的語言學習而言,最有
效的輔導方式是一對一的指導,受訪者
指出他以圖卡教導個案認識物件,不貪
多一天認識一張圖卡,個案不但能接受
也很有效果。至於在協助的需求上,受
訪家長表示希望有人可以教他如何制止
個案一些強迫性行為,例如不斷洗手。
我們要讓他知道我們現在
在做什麼…他在玩玩具,我們現
在在做什麼他就要跟著做什
麼,不是說老師現在在做什麼,
那我們小山就做自己的,不是這
樣的…就是要把他當作正常的
小孩子教,他才會往正常的方向
發展…。(訪親紀錄062408)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51308)
他在家裡,臺中醫院以前
有上課,會做一些圖卡,當初
在臺中醫院上課的時候,他並
不喜歡這個圖卡,結果我回來
用一種方式,就是每天只給他
看一張,不要看那麼多,每天
一張,那些圖卡他現在都已經
認識了,叫他拿個什麼東西給
我,他會給我,他都知道上面
是什麼。(訪親紀錄 051308)
比如說提供一些辦法,像
是洗手方面,需要一些有效的
方法告訴我該怎麼制止小山的
= 幼兒教育年刊 =
-81-
一些行為,我覺得這個比較好
一點…。(訪親紀錄 062408)
四、幼教師與家長對於融合教
育的觀點
兩位受訪老師和園長都同意融合教
育是趨勢,雖然有許多疑慮和無奈但還
是會再繼續接受特殊兒。B 老師提到實
施融合教育需要兩位帶班老師的默契配
合(訪師記錄080108);園長認為融合
教育因為不分障礙類別,在政府實施公
幼招生零拒絕的政策下,所面對的特殊
兒無論在障礙類型或程度上都有極大的
差異,對普幼老師而言無疑是極具挑戰
性的任務。園長特別提到新竹教育大學
和嘉義大學附屬幼兒園的融合教育模
式,一班融合班搭配一個特教老師,他
認為唯有如此對特殊兒才有真正的幫助
(訪師記錄072508)。資料也顯示特殊
兒家長是歡迎融合教育的,研究對象雖
然抱怨帶班老師對個案沒有辦法,但在
被告知可以利用升上大班的機會,向學
校反應要求轉到較合適的班級,家長的
反應是退縮不積極的。
這樣子好嗎?因為小孩已
經有問題了,有人願意接受你
就已經很不錯了。(訪親紀錄
062408)
根據研究小組研判,大多數特殊兒
的家長都很擔心孩子會被拒絕,因此只
要有學校有老師願意接受自己有特殊需
求的孩子,就心存感激,大多不敢再進
一步為自己和孩子爭取權益(研究日誌
062408)。除此之外,在獲知鄰近學校新
設立特殊班正在招生,關心孩子教育的
個案家長也前往參觀了解,但是當面臨
有專業特教老師的特殊班和融合班的選
擇時,個案家長還是選擇留在融合班,
繼續接受不甚滿意的教育服務。研究小
組認為個案家長之所以會放棄特殊班的
選擇機會,理由應該與其他眾多特殊兒
家長一樣,不願意自己的特殊兒因此而
被標籤化,家長不願意將孩子送到將特
殊兒集中教育的特殊班,因為特殊班都
是「那樣」的小孩(研究日誌 062408)。
也許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對融合教育的
期待和對孩子學習最大的期望,可以個
案媽媽的回應為代表:
我是希望她能夠像別的小
孩,他們做什麼也讓她去參
加,不會也讓她去參加一下。
(訪親紀錄 062408)
伍、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研究發現
本研究為單一個案研究,所收集與
分析之資料雖然侷限於單一個案,但是
針對議題能深入探討分析,所歸納之研
究發現與建議仍具參考價值,這也是個
案研究的獨特處。研究者歸納上述討論
與分析,本研究之發現如下:
(一)新住民子女語言發展不佳非普遍
現象,文化刺激不足是主要因素。
(二)研究對象老師被動接受個案幼
兒,並無積極之教學與輔導策略規劃。
= 幼兒教育年刊 =
-82-
(三)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以一對一的個別輔導方式最具成
效。
(四)幼教師輔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所
遭遇的困境包括:專業知能與人手不
足、教師接受特殊兒意願不高、家長的
抗拒。
(五)在面對語言發展遲緩幼兒進行教
學時,教師態度比相關專業知能更具影
響力。
(六)家長對於教師所提供之輔導表示
看不到具體成效。
(七)幼教教師普遍對學前融合教育的
實施方式與成效持保留態度。
二、建議
研究者根據研究發現歸納出以下五
點建議:
(一)從研究發現語言發展遲緩幼兒以
融合教育搭配資源班一對一教學方式,
是較為有效的輔導方式,建議相關單位
整合資源,以較有系統方式提供特幼生
輔導。
(二)建議實施融合教育之學校建立校
園支持系統,提供融合班教師特教專業
發展和同儕情緒上的持續支援,以提升
和維持教師之教學意願與熱忱。
(三)建議有關單位需要透過調查研
究,深入了解教師和家長的需求面,以
作為提供教師在職進修相關課程的規劃
依據。
(四)建議有關單位針對早期療育理念
加強宣導,提供相關訊息、資源、和支
持系統,協助家有特殊兒的家長及早發
現、面對、接受,進而積極幫助特殊兒
學習與成長。
(五)建議相關研究社群透過更多的實
證研究,發展出合宜的教學與輔導策略
或模式,以協助學前融合班教師有效輔
導語言發展遲緩幼兒。
參考文獻
丁凡譯(1998)。Carolyn Olivier &
Rosemary F. Bowler(1996)原著。
多感官學習(Learning to Learn)。
臺北市:遠流。
于漱(1988)。兒童的語言發展及其常
見的問題障礙。德育學報,4,
125-135。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下的婚姻移
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
例。臺灣社會研究,41,99-127。
吳君平、劉遠城、詹明峰、劉家禎譯
(1997)。Jack C. Richards Theodore
S. Rodgers(1986)原著。語言教學
法(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臺北市:五南。
林美秀(1993)。學前兒童語言發展能
力及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臺灣教
育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
版)。
林峻志(2006)。新移民子女語文學習
背景分析與實務探討。發表於「新
移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教育
部、臺中市政府、國立臺中教育大
= 幼兒教育年刊 =
-83-
學國民教育學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
所主辦。2005.5.10。收錄於「新移
民子女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臺中市:臺中教育大學國民教育學
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林清江譯(1984)。Bank. O.(1979)原
著。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
林筱晴(2005)。新住民女性子女的閱
讀能力分析:閱讀差異分析個案研
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語文教育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燕宗(2005)。田中地區外籍配偶家
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
影響。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寶貴、錡寶香(2000)。語言障礙兒
童教育輔導手冊。臺北市:教育部
特殊教育工作小組。
林寶貴(1989)。語言發展與矯治專題
研究。高雄市:復文。
林寶貴(2004)。溝通障礙:理論與實
務。臺北市:心理。
席榮維(2005)。外籍配偶子女的學習
問題與學校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
月刊,39,213-223。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
外籍配偶及其子女的教育問題與資
源介入。教師天地,135,26-34。
張秀玉、曾華源、賴玫鳳(2004)。發
展遲緩兒童之家庭特質與資源運用
狀況-早期療育個管中心本籍與東
南亞籍女生配偶家庭之比較。兒童
及少年福利期刊,7,13-38。
張春興(1990)。現代心理學。臺北市:
東華。
陳湘淇(2004)。國小一年級外籍配偶
子女在智力、語文能力及學業成就
表現之研究。國立臺南師範學院幼
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陳淑琴(2000)。幼兒語文教材教法:全
語文教學觀。臺北市:光佑文化。
陳雅惠(2005)。外籍配偶子女發展與
教育問題之探討。國教世紀,216,
77-82。
黃美津(2004)。幼兒語言能力的評量
研究-----以光譜計畫的語言領域為
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
碩士論文(未出版)。
蔡清中(2005)。外籍配偶子女學習適
應及學業成就之研究。國立新竹教
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
論文(未出版)。
賴保禎、張欣戊、幸曼玲(1993)。發
展心理學(上、下)。臺北:空中
大學。
錡寶香(1998)。發展遲緩及障礙嬰幼
兒語言能力之評量及介入。特教園
丁,14(2),28-38。
鍾鳳嬌、王國川(2004)。外籍配偶子女
的語文、心智能力發展與學習狀況
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
學系教育學刊,23,231-258。
鍾德馨(2005)。我國外籍配偶子女教
育問題及因應策略之探討。學校行
政雙月刊,40,213-225。
= 幼兒教育年刊 =
-84-
蘇建文、林美珍、程小危、林惠雅、幸
曼玲、陳李綢、吳敏而、柯華葳
(2001)。發展心理學(第二版)。
臺北市:心理。
Schickedanz, J. A. (1998). Much more
than the ABCs. Washington, DC.:
NAEYC.
= 幼兒教育年刊 =
-85- 

新增時間 : 2013-09-23 13:44:0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