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並未互道再見—關於安樂死(2015.9.10)

曾幾何時死亡變得如此輕易而草率,因著病人不堪病痛折磨,而要求提早結束生命;因著病人家屬長期照顧、心力交瘁,要求醫生給病人「安樂死」。如此的「安樂死」帶給死者、生者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這未曾交代的遺言,還未互道再見,而離開了這世界。作者根據自己多年經驗,傾聽無數臨終病人的心聲,對於廣泛討論安樂死的問題上,提出個人的見解及省思。目的不是在口誅筆伐,而是為了維護人性的尊嚴。書內憾動人心的實例、清晰的條理、感性的筆觸,讓我深入探討、深思安樂死背後真正的意圖及可能衍生的醫療倫理問題。更深入探討臨終關懷的重要性,好的安寧療護能改變人面對自身痛苦的態度,臨終者內心的焦慮被傾聽,身體的疼痛可以被舒緩,幫助病人及家屬平靜的等待自然死來到,而不是要求安樂死,這種真實而人道的精神最令人感動。 安樂死,一個存在已久的的社會議題,正負評價兩極,法律在哪些情況下,才容許人們選擇結束生命,亦是一個極具爭議性的問題,有人認為,與其痛苦而生,不若安樂死而已。但亦有人認為,從哲學觀點看來,痛苦其實並非是全無意義的,安可使人更了解自己,從而逐漸接受死亡。如果讓人們可以選擇安樂而死,會不會有『誤會』或『亂用』的情況出現?在社會普遍接受安樂死的氛圍下,一遇痛苦,甚或情緒抑鬱,病人可能便會想到結束生命以作逃避。況且,某些疾病在現今的醫學上是不治之症,但很難保證若干年後研製了新的藥物或發展了新的醫療技術,會變成可治之症,如果在法律容許選擇安樂死的情況下,病人便可能會枉送了性命。安樂死也許會是重病者的一道署光,書中有段話是這樣說的:「當一個人親身經歷無法忍受的痛苦,孤獨和慌亂不安會引領他到何種地步。」也許挺過就好,可惜,人到晚年,身體衰退,自然會疾病叢生,雖然活著,但苦不堪言,有些更活得毫無尊嚴可言,那麼我會很想安樂死至少讓人還留點尊嚴,也不用親人在這樣的辛苦,有時候,看到別人受苦,比自己受苦更難受;因此,有醫生主動為病人尋求解脫。有時候,看到別人看到自已受苦而難受,自己也就更加難受,因此,有病者主動要求結束,甚至自行了結生命。那麼安樂死未嘗不是最好的解脫,安樂死沒有不好,但其延伸出來的問題實在太多太多,目前我國仍然沒有一套完善的方針,但無論如何,在人口老化,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因環境染巧引起眾多不治或難治之症,長期病患者所消耗的社會資源,個人的尊嚴與自由選擇等等情況下,安樂死實在是個不能忽視,更是不能掉以輕心的問題。 書名:我們並未互道再見—關於安樂死 作者:Marie de Hennezel 瑪莉˙德˙翁澤 著 吳美慧 譯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新增時間 : 2015-09-10 15:14:36 / 修改時間 : 2016-12-10 23:51:1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