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藝線上圖書館10篇文章

1.
文章明稱:
大學生愛情關係分手的研究
作者明稱:
陳月靜
資料來源:
通識教育年刊 ; 3 期 (2001 / 10 / 01) , P29 - 42
內容摘要:
在大學院校學生諮商工作中,情感困擾是學生常來尋求協助的問題,而愛情關係的結束是影響大學生最久的失落事件。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整理有關大學生愛情關係結束的理論與研究,並提出建議,以供大學生、諮商實務工作者及研究人員的參考。
解釋愛情關係分手的理論,可歸納為六種:吸引理論、增強理論、互依理論、公平理論、投資模式和依賴模式。
有關大學生分手的實徴研究,可歸納為五方面:分手的原因、分手的時機、分手的方式、分手後的反應和分手後的適應。
本文除了對過去研究提出評論外,並對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面臨分手的大學生及諮商實務工作者提出具體建議。
-----
2.
文章明稱:
台灣人愛情風格量表再修訂-以大學生族群為本
A Revision of the Scale of Taiwanese Love Styles Based on College Samples
作者明稱:
卓紋君(Wen-Chun Cho) ; 顏欣怡(Shin-Yi Yan)
資料來源:
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學報 ; 25 期 (2013 / 05 / 01) , P65 - 87
內容摘要:
國內卓紋君於2004年發展出以台灣人為本的愛情風格量表,將之細分為八種,其內涵頗符合國人的現況;之後也有許多研究者運用該量表探討不同的愛情議題。然而仔細檢視,該量表當出的施測對象涵蓋年齡分布廣泛,介於15歲到55歲;並非完全針對大學生族群,且不一定有交往對象;在測驗題數上亦嫌冗長;就信、效度而言,原量表也具有再改善的空間。研究者考量大學生的愛情是其生命發展的重點,且於輔導實務上亦值得關切;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大學生為主要的施測對象,據此修訂台灣人愛情風格量表,以利其廣為運用。本研究的受試者為目前處於戀愛關係中達三個月以上的台灣大學生,以網路填答方式回收682份問卷。透過特別加入的三題社會期許題,來過濾問卷,最後得到556份有效問卷,有效問卷比率為81.52%。根據主成分分析,使用直交轉軸的最大變異法,結果顯示:台灣大學生愛情風格量表仍分為八種,唯下列前兩類的風格名稱因其內涵而略有更動;分別為執守奉獻型、擔憂佔有型、悲觀保留型、真情投入型、婚姻目的型、游移手段型、肉體感官型、與浪漫表達型。個別的解釋變異量介於7.714%至5.698%之間,總累積解釋變異量為53.362%。在信度部份,全量表...
----
3.
文章明稱:
性別、性別角色取向與愛情觀及愛情關係的分析研究
Relationships among Sex, Sex Role Orientation, Love Attitudes and Love Relationships
作者明稱:
王慶福(Ching-Fu Wang) ; 王郁茗(Yu-Ming Wang)
資料來源:
中山醫學雜誌 ; 14 卷 1 期 (2003 / 01 / 01) , P71 - 82
內容摘要:
研究背景與目的:本研究目的即在了解性別及性別角色取向的分布,及其與愛情觀和愛情關係的關聯。
研究方法: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針對性別、性別角色取向、愛情觀與愛情關係等變項,以研究者編製之量表收集資料加以分析,有效樣本為772人。
結果:歸納結論如下,a)性別角色取向為未分化者佔最多(35.5%),其次依序為兩性化者(25.0%)、男性化者(21.9%)、女性化者(17.6%);把性別這個變項也考慮進去時,傳統性別角色者(sex-typed)佔25%,反傳統性別角色者(cross-sexed)佔14.5%,男生比女生較少呈現反傳統性別角色。b)二因子多變項變異數分析的結果,性別與性別角色取向兩個變項在愛情觀和愛情關係都有顯著差異,性別與性別角色取向並都有交互作用。本研究詳細比較與歸納不同性別與性別角色取向類型大學生,在友伴照顧、追逐遊戲、浪漫憧憬、現實條件、犧牲付出等五種愛情觀,和激情、親密、承諾等三種愛情關係成分的差異。
整體而言,兩性化者有較適應的愛情觀,其愛情關係亦最佳;未分化者則有最差的愛情關係及較不適應的愛情關係類型,尤以男性未分化者多具浪漫憧憬和追逐遊戲等較不適應的愛情觀;傳統性別角色取向的大學生,男生具有最高的追逐遊戲的愛情觀,女生具有最高的浪漫憧憬的愛情觀,可能較容易造成愛情關係適應上的問題;而反傳統性別角色取向的大學生,男生具有最高的犧牲付出的愛情觀和較高的激情量尺得分,女生則相反的有最低的犧牲付出的愛情觀和最低的激情量尺得分,性別角色上的反傳統,亦反映在愛情觀與愛情關係上面。
結論:傳統性別角色者(sex-typed)與反傳統性別角色者(cross-sexed)的大學生,在愛情觀與愛情關係適應上有其差異存在,未來可進一步進行以情侶進行性別角色之搭配研究,例如雙方都是反傳統性別角色,或一方為傳統性別角色另一方為反傳統時,對其愛情關係適應有何種影響。
----
4.
文章明稱:
愛情的另一種言說-北村《周漁的喊叫》解讀
Another Kind of Talk about Love: Reviews of Zhou Yu's Shouts by Bei Cun
作者明稱:
宋彥(Yan Song)
資料來源:
齊魯學刊 ; 2005 卷 5 期 (2005 / 09 / 15) , P111 - 112
內容摘要:
北村小說集《周漁的喊叫》以獨特的敍事方式表現了當下物質化情境中現代人對於愛情的困惑與焦慮,其對愛情真諦的尋求與思索表達了另一種愛與生的言說。
----
5.
文章明稱:
家庭分化與家庭暴力經驗對愛情依戀的預測
Prediction of Romantic Attachment from Family Differentiation and Family Violence
作者明稱:
孫頌賢(Sung-Hsien Sun)
資料來源:
教育心理學報 ; 45 卷 3 期 (2014 / 03 / 01) , P349 - 366
內容摘要: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愛情關係中的依戀反應與過去家庭情緒經驗的關聯,而本研究所指的而家庭經驗包括家庭分化與家庭暴力等兩類經驗,家庭分化又分成父子間、母子間與知覺父母間的情感共振與干涉侵犯,家庭暴力包括父子間、母子間與知覺父母間暴力;採多元階層逐步迴歸分析,探討這些家庭情緒經驗對愛情關係中焦慮與逃避依戀向度的活化反應之預測,同時也比較性別差異。有效研究樣本共計480人,其中男性168人、女性312人,皆為正在某段戀情關係中的大學生。研究結果發現:1.整體而言,愛情中焦慮依戀反應最能被親子暴力預測,但僅具有低度預測力,並具有性別差異。2.整體而言,愛情中逃避依戀反應最能被知覺父母間情感共振所預測。3.對男性而言,知覺父母間情感共振最能預測其愛情中的逃避依戀反應,並具有中低度的預測力。整體而言,親子間暴力經驗愈少,個體在愛情關係中的焦慮依戀反應可能愈少,而知覺父母間情感連結愈多,個體的逃避依戀反應可能也愈少。最後進行討論與探討研究限制。
----
6.
文章明稱:
大學生性別角色、共依附與愛情態度之相關研究
The Relationship of Sex Role with Codependency and Love Attitudes for College Students
作者明稱:
黃韞臻(Yun-Chen Huang) ; 林淑惠(Shu-Hui Lin) ; 林佳筠(Jia-Yun Lin)
資料來源:
學校衛生 ; 59 期 (2011 / 12 / 01) , P105 - 131
內容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學生性別角色特質對共依附、愛情態度的相關性,及性別角色取向之概況,並且比較不同性別角色取向在共依附、愛情態度的差異性。以「個人特質量表」、「共依附量表」和「愛情態度量表」為研究工具,採叢集與立意取樣方式,由國內12所大專院校中以班級為單位進行抽樣及問卷施測,共得有效樣本1,557份,應用SPSS統計軟體進行資料的分析,包括敘述性統計、皮爾遜積差相關與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方法,主要結論如下:(一)個人特質的工具性特質及表達性特質兩構面與共依附、愛情態度之構面間存在顯著相關。(二)研究對象中,性別角色取向為未分化者比例最高(佔33.9%),其次依序為兩性化(27.4%)、女性化(20.8%)與男性化(17.9%);而傳統性別角色者比例為24.9%,反傳統角色者比例為13.8%。(三)四種性別角色取向類型在共依附、愛情態度間存在顯著差異。最後,根據研究結論對家庭與教育單位提出建議:(一)應重視性別角色多元化,落實性別平等觀念。(二)關懷共依附特質傾向較高的學生,給予適當的諮詢、幫助與治療。(三)輔導學生擁有健康和正向的愛情態度。
----
7.
文章明稱:
三○年代臺語愛情流行歌曲的修辭藝術
Rhetorical Arts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of Love during the Japanese Colonization
作者明稱:
施又文(Yu-Wen Shih)
資料來源:
明道通識論叢 ; 5 期 (2008 / 11 / 28) , P97 - 119
內容摘要:
臺灣日據時期自1930年代起,由於政治安定、社會風氣較爲自由開放、城市經濟勃興,流行文化乘勢蔚起,電影、唱片與廣播事業帶動了創作歌曲的流行。
流行歌曲無疑是文化生活中最具普遍性和影響力的一環,歌詞,可說是現代社會中最具傳播能力的文化產品之一。流行歌曲具有娛樂性及抒發情感的效果,想要打動人心、造成流行,就需要運用適當的詞句恰當地表露情感內容,所以歌詞的修辭技巧格外地重要。流行歌詞是一種貼近社會大眾的音樂性文字,擅用修辭,往往使歌詞的音樂性與文學性有更完美的結合。「修辭」是中國古老的語詞,《周易•乾卦•文言》早有「修辭立其誠」的說法。孔子說:「言之無文,行之不遠。」連說話都需要文釆修飾,更何況是流行歌曲!
本文企圖以三○年代臺語愛情流行歌詞爲材料,針對歌詞中修辭技巧運用的成果作分類,一方面探討臺語流行歌詞與修辭的密切關係,再者是希望藉由修辭技巧的分析,能使國人感受三○年代臺語流行歌曲的抒情藝術,對於臺語流行歌曲能知之、好之進而樂之。
----
8.
文章明稱:
愛情、親情、友情、鄉情-渡也情詩析論
Love, Family, Friendship, Nostalgia-An Analysis of Du Ye's Love Poems
作者明稱:
葉連鵬(Lian-Peng Yeh)
資料來源:
國文學誌 ; 23 期 (2011 / 12 / 01) , P149 - 172
內容摘要:渡也18歲即已步入文壇,至今創作不輟,目前已有27本著作,光詩集就有15本,成績斐然。他的詩作主題多面,關注的範圍極廣,但縱觀他的詩作,「情詩」是特別令人印象深刻的,這些情詩當中,又以「愛情詩」最受批評家青睞,至今已有不少著作討論過,本論文擬擴大情詩的範圍,除了愛情,筆者將親情、友情、鄉情也列入討論,逐一剖析這位中生代重量級詩人的情詩,窺探其詩作特出之處。
----
9.
文章明稱:
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
TV Trendy Drama Lavender: A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the Myth of Love
作者明稱:
趙庭輝(Daniel Ting-Huei Chao)
資料來源:
朝陽人文社會學刊 ; 3 卷 2 期 (2005 / 12 / 01) , P131 - 171
內容摘要:
本文的基本立場認為,台灣目前的電視劇或偶像劇研究,忽略電視文本的分析,然而文本的特殊性是暸解電視劇或偶像劇能夠造成流行性的原因。本文採取英國學者J. Mcguigan建議的流行藝術取向,選擇2001年台灣自製偶像劇萌芽時期最值得關注的【薰衣草】,作為研究對象,透過影像美學、精神分析與文化符碼等三個層面,針對偶像劇【薰衣草】進行文本解構,目的在於暸解這齣偶像劇的影像美學與文化意涵,以及詮釋這齣偶像劇如何選擇與組合文本的結構性元素,建構與再現愛情神話。
----
10.
文章明稱:
乞巧、愛情與經世-牛郎織女故事在古典戲曲中的表現
Qi-Qiao, a Love Affair, and the Governing Thoughts-The Expression of the Cowherd and the Weaving Maid Story in Chinese Classical Operas
作者明稱:
丘慧瑩(Hui-Yin Chiu)
資料來源:
國文學誌 ; 25 期 (2012 / 12 / 01) , P103 - 136
內容摘要:
牛郎織女故事原是先民對天象的解釋,隨着時間的移轉,牛郎織女由天上雙星,被神格化、人格化、世俗化,進而成為人們熟知的牛郎織女七夕一會的故事。但檢視古典戲曲中的牛郎織女故事,並無一般人熟知的仙凡愛戀、結婚生子後被迫分離,經王母開恩,始得七夕一會的情節。而是依《荊楚歲時記》、《博物志》所載牛郎織女婚後廢耕怠織,導致玉帝發怒,迫使二人分離,只能七夕一會;或張騫乘槎溯河源遇織女故事。本文分將古典戲曲中有關於牛郎織女的故事,整理為三種類型:一為乞巧應節的作品;二為牛郎織女愛情的抒寫劇作;三為依託張騫乘槎溯河源以寄託經世抱負的劇作。乞巧應節類的作品歷史最久,但篇幅短小,內容簡單,著重在熱鬧的排場。具體描寫雙星愛情的劇作寥寥可數,鄒山的《雙星圖》雖以傳奇模式敘寫牛郎織女的出身、婚戀、分離、七夕一會,卻是目前唯一以牛郎織女為主角,且對二人為愛奮鬥的過程上著墨的作品。張騫乘槎類的作品,一般鮮少描寫文獻以外的部份;唯有李文瀚《銀漢槎》運用奇思妙想,將張騫乘槎故事進行變化,不只讓河清海晏的治平思想成為戲曲真正的主題,也讓牛郎織女的人物特色徹底轉變。

新增時間 : 2014-09-18 13:36:3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