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病人的心理(2017)

五護三丙 1035101112 6號 吳艾維
大多數癌症病人有憂心 癌瘤持續進展或緩解後復發的情緒經驗,且疾病歷程中都持續存在此困擾。害怕疾病進展是指害怕或擔憂疾病在同一個器官或是在身體不同的部位持續進展或復發,此心理上的情緒困擾影響病人各生活品質層面,亦為癌症病人疾病歷程中最常出現也是持續強烈存在的負面情緒之一。
除此之外,社會大眾對於「不治之症」的態度,常灌輸了道德層面的意義,這使得癌症病人被迫承受某種程度上的責難與排斥。換句話說,「罹癌」似乎隱含了一個意涵,即病人過去作了某些壞事,導致現在得到「報應」。這樣的解釋當然是無稽之談,但是因為癌症會帶來極大的死亡風險,而死亡在社會文化中往往帶著負面、禁忌等意象,這使得社會大眾更容易將「癌症」視為一個「不體面」的疾病。因此,許多癌症病人需要找到一個合理的原因,來解釋自己為甚麼會罹癌。當病人找不到合理的原因時,常使自己處於困頓之中,同時會戰戰兢兢地害怕被其他人知道自己罹患癌症,最後不但加重了心理負擔,也因此造成社會退縮及疏離。
因此,要如何貼近病人的心便是一門學問。最重要的四個點就是: 安安靜靜的傾聽、瞭解具體的資訊、從事愉快的活動、尋求專業的協助;這些包括: 當我們看到病人在受苦時,常會希望幫忙讓他/她可以趕快振作起來,但一些空泛的鼓勵(例如:「你一定會好起來的!」)或否認病人的感受(例如:「這沒有甚麼好擔心的,很多人都是這樣過來的!」)往往無法貼近病人的心,反而讓病人感到被拒絕或不被瞭解。病人在此時所需要的,往往只是有一個人可以傾聽、瞭解他的感受。若能有機會坐下來,握著病人的手,安靜、認真地聽他訴說罹病以來的感受及想法,這樣的安全感往往會帶給病人很大的力量及安慰。而且許多病人對自己的病程及治療計畫並不瞭解,對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感及許多可怕的想像,並感到惶恐而不知所措。我們應該鼓勵病人向醫護人員詢問病況、治療過程或病程發展的詳細狀況,以及如何自我照顧。讓病人對疾病有更清楚的認識,並更了解未來可能的發展,以及有哪些具體行為是自己可以做到的,往往有助於降低不確定感或未知所帶來的害怕及焦慮。還有就像前面說的,有時病人會因為罹癌而變得退縮疏離,反而減少了獲得正向情緒感受的機會。在病人身體狀況許可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鼓勵並陪同病人繼續參與社交活動、從事過去喜歡的休閒娛樂、出去散散步或看看風景,這些活動都可以讓病人感到開心、愉快,緩和疾病帶來的心理壓力。然而有些時候我們會發現病人的情緒持續處於低落、沮喪狀態,即使從事過去有興趣的活動,也無法從中再次體會到正向感受。可能也會有嗜睡、失眠、食慾不振或持續疲倦、沒有精神等狀況,甚至出現無望、罪惡感、自殺等想法,這可能是病人已經罹患憂鬱症的警訊。因此當病人出現以上狀況時,應該鼓勵他/她尋求專業資源來獲取協助,或者也可以由醫生轉介至心理師,藉由晤談來評估並處理病人的負向情緒及想法。
我覺得癌症是一種嚴重壓力,我們應該要減輕並維持他們的心理健康,並且要教導病人和家屬如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這心思意念上的轉變,便能成為有力的支持,協助他因應癌症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與困擾。

新增時間 : 2017-02-19 23:30:58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