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暑假作業

您也害怕孤獨嗎? 解析邊緣性人格
會借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自己覺得自己的個性有一點孤僻,雖然在學校的樣子不像是怕孤獨的,但內心總會有一個很害怕很害怕的感覺,幾乎每個人都怕孤獨,但有人會害怕孤獨,無法獨處, 但為何有人能獨處,甚至享受獨處的感覺,有人卻為了逃避獨處,想辦法找人多的地方,找任何可以陪伴的人,一旦認定對方能付出真愛,就希望彼此能緊密的黏在一起,交往過程中,伴侶最好能像母親般的呵護,如此在寂寞恐懼中所得到的愛,會因多疑,吃醋,總覺得被關懷得不足而發怒,週而復始的緊張關係中,恐懼寂寞其實透露著嬰幼兒期未受到足夠照料,長大後才會將伴侶投射為該擔負起補償照顧責任的媽媽,然而伴侶畢竟並非媽媽,不該負起這寂寞恐懼的責任。書中說明若有無法忍受被人拋棄 ,一旦發生 ,會有激烈反應 。極端思考模式 ,黑白、對錯分明 ,易造成人際衝突。自我認同障礙,自信心低,因此影響人際關係。情緒低落時 ,會有自我傷害及放縱行為 ,像飆車,瘋狂購物。會藉輕生 ,自殘威脅他人不得結束情感關係。不合時宜的爆發憤怒情緒 ,或對憤怒難以控制。情緒失控時 ,憂鬱 ,焦慮情緒會持續數小時。害怕孤單 ,經常有空虛感,無法獨處。會瞬間出現與壓力有關的解離(失神)或妄想現象,覺得有兩個以上的人格。其中達到五項以上(重度),三項以上(中度) 。以上我只有達到兩項所以算是還好的,不至於是邊緣性人格。但這本書也讓我學了很多,讓我能夠知道某些人的行為是因為缺乏某些事物而造成的性格,例如: 當有邊緣人格的人面臨分手或離婚,表面上是被拋棄,但主觀感受卻是被遺棄,被拋棄是因彼此不適合交往,分手過程難免感傷,但不致於造成創傷;被遺棄意謂將與最重要的照顧者永久別離,由於嬰幼兒時期未感受充足母愛,因此長大後會在談戀愛時不斷尋覓那種心靈上欠缺的母愛,當情侶之間夾雜著母子(女)關係後,同時形成母親照顧與被照顧的扭曲互動, 一旦彼此正式交往,嬰幼兒期未被滿足的被愛期待就會浮現,這種不切實際的期待越深,失望就會越大,邊緣人格的人無法察覺這種主觀上天經地義如同被母親的呵護有甚麼不對當情侶間認知不同就產生摩擦,吵架的起因通常來自當事人自己認為對方未盡情感照護的責任,就像是吃醋,另一伴跟異性談天說笑就會怕被遺棄,如果另一伴臨時爽約.未按時約會見面:嬰幼兒期母親餵完奶後棄之不顧,曾經經歷分離焦慮,當對方感覺當事人怪異的思考及行徑,想提出分手後,過往曾經被遺棄的潛意識經驗將再被撩起,想到即將面臨孤寂漫漫長夜,當事人可能會苦求另一伴原諒,若不成功,情緒就會接著失控,自傷.傷人的行為就可能出現。

新增時間 : 2016-09-08 19:21:18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