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蕾莎修女傳

俗云:「待有餘而讀書,則永無讀書之時;待有餘而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日。」此一凝聚中華民族數千年智慧而得的「力行」哲學,我們可在近代兩位偉人身上獲得具體證明;一位是在戎馬倥傯仍不忘汲取知識以為救國之本的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一位則是一九七九年榮獲諾貝爾和平獎,被世人尊為「貧困者之母」的德蕾莎姆姆。德蕾莎小時候百思不解如何治好貧困,曾很認真的問父親說:「世界上可有治好貧困的藥?」父親答說:「這世界上沒有什麼可以醫治好貧困的藥,如果你能發明這種藥我一定很高興。」幼小的德蕾莎確實不知道父親這句含義深遠的話,但為了使父親高興,以及受到擇善固執的影響,一心一意探尋著醫治貧困的藥。為了實地參與救助貧困者之工作,德蕾莎加入了修女的行列,也為了解除貧困者的病痛,德蕾莎跨出修道院高聳的門牆,以印度加爾各答貧民區為起點,展開他那無遠弗屆,令人欽佩的濟貧救助工作。目前德蕾莎姆姆「濟貧救助」據點,已由加爾各答擴展到世界各地,他雖已年屆七十有餘,但仍為貧困者四處奔波,他的精神感召了許多年輕人,紛紛加入其救貧濟困的工作,也感召了許多有錢人士,慷慨解囊的贊助他這神聖的工作。看完德蕾莎的故事後,可體會出「待有餘而濟人,則永無濟人之日」的力行哲學。

新增時間 : 2016-07-22 23:04:2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