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典範

書名:台灣醫療傳奇人物 作者:陳永興
『陳永興』-羅東聖母醫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醫學人文所副教授。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柏克萊大學公共衛生所,著作<台灣醫療傳奇人物>等。以<台灣醫療傳奇人物>一書中,舉出歷史上與台灣醫療發展有關的前輩對台灣社會所作的奉獻為例, 喚起後人對台灣本土認同與繼續努力的熱情,並以宜蘭前輩蔣渭水、陳五福 為例。此書也更可以認識當時日本總督府醫學校的出現,是奠定了臺灣醫學教育在殖民地社會裡的特殊地位,也形塑了許多醫學生的價值、行為,乃至於社會風氣之丕變。也更進一步讓人更明白殖民醫學教育與日治時期臺灣社會的互動關係。
在日本殖民臺灣以前,傳統的醫師團體難以稱其為專業組織,國家力量也甚少介入醫療行為。在乙未割台後,日本殖民政府以國家力量為主導,採中央集權模式,介入臺灣社會上相關的醫療活動。臺灣總督府更以文明教化、千萬生民之幸福為由,遂行殖民政策便利之實;即假「教化之恩」為由拓展醫學教育,兼及於宣揚殖民母國文明優越,合理化其統治之正當性。相對地,醫學校畢業生在殖民政府政府政策的安排下,逐漸成為臺灣社會經濟和教育的菁英、醫界典範;而當時臺灣習醫風氣之熱烈,加上教育菁英有絕大多數都是醫師,不免造成世論臺灣菁英等同於醫學教育出身者的觀念。
在接受殖民醫學教育,深受殖民文明觀與相關價值影響的臺灣醫師;當中或有熱衷於社會改革者,然而亦不能排除殖民者所謂文明拓殖的影響。於是,1920年臺灣社會雖掀起一陣社會改革風潮,但身為改革前鋒的臺籍醫師們,仍舊承受著殖民者的蔑視,被迫面對殖民文明與醫學,終究只是殖民政府宣傳口號之事實。一部份醫師最終發現,要對抗的不是愚昧的臺灣社會,而是殖民加諸於其上的種種磨難與重重侷限。日本殖民醫學教育給予臺籍醫師們自尊與專業,但也侷限他們的角色在協助文明開化的殖民政策上。醫學教育在台灣社會的特殊地位,不僅僅在於確立了醫師的專業地位,事實上還決定了臺籍醫師與殖民社會矛盾的互動關係。
<台灣醫療傳奇人物>雖然介紹人物的字數不多,但卻可以明白在那時代創造了多少醫療英雄,造福了台灣那時代的貧困百姓讓他們獲得醫療保障,也讓台灣受到國際醫療的重視。

新增時間 : 2016-08-26 19:16:34 / 修改時間 : 2016-08-26 19:17:1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