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傳
家庭成員有父親、母親、我、弟弟共四人,父親和母親是導遊,弟弟目前就讀五專二年級。我出生在一個很平凡但很美滿的小家庭。父親是台北人,來到宜蘭打拼,所以父親也很重視我們的外語學習,從小要我們每天背10個單字,然後爸爸會驗收,因為因應現在的國際發展趨勢,外語是非常重要的。母親生長在宜蘭,但是的思想比較新穎、開放,鼓勵我們勇於嘗試新事物,也支持、鼓勵我們的興趣發展,認為有個一技之長在身總是好的。我與家人的相處關係還不錯,從小我就會跟爸爸媽媽聊天、談心,或是分享在學校中的趣事,每個月至少會有兩個周末都會出去玩、晚餐時間也都一起吃飯。但是上了高中後,發現其實不是每個人的家庭都是像我一樣如此健全幸福,讓我深深的重視到,家人是任何東西都無法取代的。
本來我的自願是走向餐飲業,國中期間,老師有推薦我去參加技藝班,後來發現我不是那麼適合,這時發覺身邊的親戚都生了小孩,我喜歡和小孩子打成一片,他們的天真無邪及活潑好動,時常讓我想伸手去抱抱他們、逗逗他們,每次看到小孩子那種純真都會讓我心情變得很開朗,讓我感到快樂與充實,媽媽建議我讀幼保科,認為我有愛心,耐心,有成為幼教老師的特質,於是我就進入幼保科。因此,高中升學時,我選擇進入幼保科就讀,在學習的過程中,我發現孩子的未來就掌握在我們的手中,讓我體會到幼教老師專業的重要,老師也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非常神聖、受人景仰的,老師不僅能將自己的知識教給其他人,更可以將自己的愛散播到他們身上。
幼保科三年,讓我學到不少的幼教技巧,例如:製作繪本、製作小書、說故事、跳舞、參訪、國中體驗營的活動……等,剛接觸時,心中難免恐懼,害怕自己不會,但是在學會以後,就有很大的成就感,也突破了自我。寒暑假期間,去帶營隊,同時也利用這個機會觀察就業市場的動態,將自己在學校所學的東西在工作場所進行比對與實驗,這樣的歷程,讓我開學回到學校之後,更清楚自己應該加強的部份,同時也與老師請教可以繼續研讀的相關書籍,因此獲利良多。
就學三年來,參與許多活動,使我收穫不少,對於幼兒教育也有更深入的了解。在高中階段,我過得很充實、很愉快,更重要的是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希望進入園所實習時,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隨時注意身邊狀況,發揮所長,與幼兒在一起的每一分每一秒都能確實做出最好的照顧與教育。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