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殺者遺族

自殺者遺族
悲傷的時候,帶著MP3看著天空,對自己說:「夜再黑,也會有黎明。」

出生在多雨、繁鬧的台北盆地,教科書上說的:「環盆地皆山也。」早晨,每每迎接我們的卻是一片霧茫茫的高樓大廈。

還記得,從小就多愁善感的我,有一次幼稚園剛下課,我看見隔壁班的一群同學對著校門口的大樹又踢、又打、拿著BB槍對著葉子射擊。我立刻跑向前去勸阻,可是他們人多勢眾,拿起石頭和樹枝朝我猛丟。當時的我好氣,氣自己為何這麼弱小,無法保護自己喜歡的東西。一直到那群孩子們的爸媽把孩子們接走後,我才跑向前,抱著大樹一直哭,一直哭……口中不斷的向大樹爺爺說對不起,直到現在我還記得那些小孩說的一句話:「善良的孩子去自殺好了。」這句話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人們總是有「軀樂避苦」的心態。相信自己所愛的事物,逃避面對痛苦的事物。而大多數的人喜歡的是歡愉、快樂,有多少是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每一位自殺者的遺族,心中總會有寄不出的信,因為這封信找不到收件人。如果自殺者的遺族無法勇敢的面對,那信寄不出去的痛也必定揮之不散。因此我想,自殺者親友所經歷的,與壽終正寢和意外而死的感受一定有大大的不相同。而自殺往往是讓悲傷持續最久的。

方醫師是防治自殺的第一線尖兵,明明知道自己所輔導的各案很有可能自殺,能提供的服務卻相當有限。每一次看到各案回診,就像與死神的拔河又拉回來了一些。書中有提到明明是該防止的自殺,卻又無法阻止自殺的發生,方醫師說:「我有一種強烈的挫折感,好像是我輸了。但是,輸給誰呢?輸給他?還是輸給上帝,還是輸給這個社會。」這句話同時也是醫療團隊面對各案自殺共同的無奈。風雨飄搖的深夜,方醫師問著自己、也問著上帝:「明天,會放晴吧!」

每一個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會經歷一些挫折和苦痛,而傷有多重、傷有多痛,如今還能站在這裡的,就也代表他得到了相同程度的愛。書中也寫到:其實可以肆無忌憚的保有自責愧疚與揪心刺痛,也是一種幸福,強顏歡笑才是最殘酷的。懂得自己的悲傷,理解自己的傷痛,才懂得尋求愛,也才有愛人的能力。

自殺者的遺族,必須為自殺者的自殺「創造意義」。然而「創造意義」有他一定的困難度,有些人連生命的意義都回答不出來,更何況是自殺。其實說穿了,為自殺創造意義,不過是站在自殺者的角度想自殺的理由。話雖這麼說,但結果卻很矛盾。因為創造意義本來是為了幫遺族走出傷痛,但如果站在自殺者的角度,或許是某一個人的一句話傷害到了他,又或者是遺族們不肯給自殺者機會才會造成他自殺。因此那個意義必須是正向的,甚至是為了上天堂過好日子……

生死兩相安,是我最大的期望。他們的生命是一篇篇無法完成的小說,替他們編造一個美好的結局並裝訂上美麗的封底是我們的責任。相信:「夜再黑,也會有黎明。」別讓自己和身邊的人留下無法抹滅的遺憾。
醫療文選
2005-11-10, 08:37 PM
經你這一介紹,感覺滿值得一讀的。

不過在台灣的醫療制度下,好醫生是有的,但是我們多數是遇到數學比較好
的醫生,醫生揭露真實面的作品少,外人又難以一窺其妙,反倒是粉飾作公關
的宣傳品較多。因為在醫生沒有執業保險下,沒人敢說出真話,否則衍生的醫
療糾紛將層出不窮,但是也因此無法避免同樣的錯誤發生在其他人身上。

再好的醫生也會犯錯,不只醫生,加上其他的醫療人員,醫院幾乎天天都有醫療
疏失,社會大眾對於醫療疏失應有另一種觀點,就是要求成立醫療疏失強制險,
比照飛安事故調查精神,追求真相,找出原因,防止悲劇再度發生,而非追究責任。

哈∼ 離題太多,希望財團在壓榨基層醫療人員的剩餘價值之餘,也提供我們一個良好的執業環境吧∼ 否則光靠愛心和責任感,是有其極限的。

恩...同感...
在下家人多位從事醫療相關職業...
時常耳聞對醫療體系的抱怨...
也常常聽聞醫療疏失...
每每想起...不寒而慄

新增時間 : 2018-09-10 16:56:08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