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面對死亡
我從大約兩三歲起,便開始有死亡的經驗。有一天,一個名為卡其帕瑪卓(Kaki Padmatso)的女人來到我的村子。她給我一個有著紅漆外皮的胡桃作為禮物。也許西方讀者聽來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我自從接受那樣禮物之後,各種怪事便開始發生在我身上。我會停止呼吸,其實就是死了,時間從數分鐘到半小時不等。這些死亡經驗持續出現大約三年。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它們是我生命中的獨特經驗。扶養我長大的曲布喇嘛(Lama Chupur),這位了悟「大圓滿」(Dzogchen)的瑜伽士,無法解釋此事為什麼會發生在我身上。但他非常努力地把我從鬼門關拉回來,並努力修法以去除我生命中這個障礙的束縛。雖然那可能會是一段非常令人感到害怕的時期,但我接受的教導幫助我克服可能感受到的一切怖畏。
有一天,一位名為帕桑拉脫(Pasang Lhakto)的可憐獨臂乞丐來到我們村子。我的母親後來告訴我,曲布喇嘛將我們簡陋廚房中的所有食物,奶油與煮好的玉米,全都給了他。通常,我母親是個非常慷慨的人,但那天,曲布喇嘛比她更慷慨。「你在做什麼?」她問他。曲布喇嘛只是微笑,然後說:「妳兒子再也不會碰到那個障礙了。」確實如此。一直到許多年後,我都不曾再次經歷死亡。
後來,我覺得有關死亡與臨終的教法,似乎是以某種方式在闡述我童年的經驗。這時我才了悟到,我獲得了不可思議的禮物:我知道金剛乘佛教典籍所描述有關死亡的內容,是眾生內息停止前的實際經驗。我還知道教法中有關「中陰」(藏語 bardo)的敘述是正確無誤的,而我所知道的這一切,都是個人的親身體驗。因此,我對這些教法的信心從未動搖過。
一九九七年,我有了另一次死亡的經驗。我罹患非常嚴重的肋膜炎,肺部開始大量積水。我的身體變得很沈重。沒有受過任何西方醫學訓練的中國醫生,以前從來沒有過用針移除肺部積水的經驗,卻決定當下必須這麼做,因此就在我的背上放了一根大針。當他把針刺入時,沒人知道確切細節,但我失去意識超過一個小時。我的呼吸中止了四十分鐘以上。
我可以向你保證,當你失去意識而且沒有呼吸時,要認識到你正瀕臨死亡而且必須持續修法,那是很困難的。我一開始經歷死後的階段,就被包在一片漆黑中。不知何時,但突然間,我內心深處記起我的上師,並開始向他祈請。我以至誠之心,對自己說:「如果我現在死亡,我死得毫無恐懼。但如果我能活下去,我會很高興有這樣的機會。」想到我還想為佛法及為眾生做更多事,我對自己說:「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去。」秉持這樣的信念,我才能再次醒來。
我可以告訴你,在那種時候,要記得修行是非常、非常困難的。我還可以告訴你,如果我們能夠辨識死亡的狀態,並發揮生存的意志力,有時甚至連「復活」都是可能的。
我一生當中,一再記起這些經驗。我經常回想死亡與瀕死的過程,這激勵我開始擬定計畫去支持那些準備要死亡者。我覺得,如果行者們有和我一樣的信念,知道在瀕死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事,他們就會更有修行的動力。知道死亡來臨時會發生什麼事,是很有用也很實際的,它就像地圖一樣。畢竟,要去新的地方旅行之前,誰會不想先清楚勘查一番呢?
我們都知道人皆有死,最終沒人能逃得過死亡。但我們經常忘記的是,死亡隨時可能來臨。對佛教徒來說,死亡的時刻是修行最有效力的時機。確實,那是達到了悟或轉生善趣的關鍵時機。因此,佛教中的禪修事實上是為死亡而修。你持續不斷地修行,俾能在臨終時保持正念正知,以使自己充滿信心地準備好利用死後的經驗去盡可能達成最佳的轉生,或甚至完成修行,究竟解脫。
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我們修行的意義,以便能夠逐漸對死亡的時刻生起歡喜(rejoicing)。如果我們在世時修行夠努力,死亡的經驗將會是我們驗收成果的絕佳時機,我們將擁有畢生修法所有願行的最大成效。如果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我可以保證,死亡的時刻將會是一種歡喜的經驗;但如果我們沒準備好,則那一定會是恐懼與後悔的時刻。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思考死亡時,我們應該每天都會感覺到有很強烈的修行動力。
有些人會認為,思惟自身的死亡會令他們感到悲傷,因此寧可不去想它。然而,對一個禪修者而言,這是很大的謬誤。不去思惟有關死亡的實相與死亡的時刻,將使我們失去真正激發自己修行的良機。我們應該思惟自己的生命:所剩時日無多。我們有自信與方法能夠沒有錯誤的掌握死亡嗎?我們已經竭盡所能正確地修行嗎?雖然我們可以計畫自己想要的死亡方式,並向親友們表達我們的意願,但不可能一直都會有人在我們身旁提醒我們該怎麼做。做好準備是我們的責任,沒人能夠代替我們。
西藏典籍中有個譬喻,說有人接受教法卻不透過修行去親身體驗,就像農夫經常告訴別人應該怎麼照顧他們的田地,卻從不照顧自己的田地一樣。
今日人們接受許多教法,但真正到了死亡的時刻,他們有足夠的親身體驗可以善終嗎?如果我們不反省自己如何虛擲人生而積極投入修行,我們就會像那農夫一樣,在收成季節裡將沒有東西可吃。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