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2暑假作業

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工作、 工作滿足的原因
是因為我們老年人口逐年增加,致使老人的問題越來越重要還有健康議題,然
而,由於家庭照顧的人足見減少,無足夠的人力照顧家中失能老人,轉而求助
於長期照護機構, 致使機構內照護人力之需求,逐年增加。
照護人員隊部同人的整體印象,有正面,也有負面。正向印象者,值得尊重,
應視病如親、對待長者就像自己的家 人一樣;然而,也有負向印象,如:認為
老人 愛唱反調、愛抱怨、對新環境適應力差、固執 己見,並進而產生負向行為
,如:態度不佳、 忽略住民的自主性、工作馬虎等,照護人員面對老化殘疾、
病情 變化充滿未知的變數,需獨立緊急應變處理, 工作內容廣泛複雜、角色多
變、人際關係錯綜 複雜,許多的研究亦指出,照護人員對機構內 照護工作的感
受,認為是個沉重的負擔。
現在許多對照護感受的壓力愈高,對工作滿意的知覺也就愈低,工作態度將愈
差。然而我們現在護理人員的工作知覺及照護 品質也會隨之提升。工作知覺與
工作滿足感具 有正相關性,正向工作知覺,正向工作態度的 工作者,對工作滿
足程度愈高會增加護理人 員健康照護上的能力,當護理人員擁有正向 的工作認
知其離職率會下降。
研究結果呈現機構之照護人員,於工作 之感受與工作滿足感均傾向正向,且照
護人員 之工作知覺與工作滿足感呈現顯著正相關。大 學畢業、長期照護工作年
資較長者對住民的感受,較為正向;具護理師資格者及工作知覺較 為正向者,
工作滿足感較正向。未來,或可組 成成長團體,由護理師或資深工作人員的帶
領,分享照護心得,提供正向經驗,藉由討論 過程,瞭解住民行為模式,增強
同理心,減少 挫折感,強化照護人員的人際關係及對住民需 求的了解,提升照
護技巧,建立友好的護病關 係,學習正向面對困境,提升正向工作知覺, 進而
產生正向的工作滿足感,以提供優質護理 品質。
http://gas.hk.edu.tw/main/download/journal/66/25-38.pdf
參考文獻:
王昭儀(2005)。醫學中心護理人員之勞動條 件對其工作壓力、工作負荷及疲
勞影響之 研究(未發表的碩士論文)。台北:台灣 大學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內政部統計處(2010)。老人長期照護、養護 及安養機構工作人員數。2011
年4月26日 摘自 http://sowf.moi.gov.tw/stat/year/y04-32 . xls。
內政部統計處(2010)。人口年齡分配。2011 年4月26日摘自
http://sowf.moi.gov.tw/stat/  year/y04-32.xls。
行政院衛生署(1995)。建立醫療網第二期。 台北:行政院。
江玉珍(2003)。工作滿意度為角色衝突、角 色模糊與留任關係的中介變項-
以台北市 長期照護機構病患服務員為例(未發表的 博士論文)。台北:國立台
北護理學院醫 護管理研究所。
宋惠娟、張淑敏(2000)。東部某護理之家 在職護佐留任因素之探討。長期照
護, 4(2),42-55。
宋惠娟(2005)。長期照護的專業團隊。田玫 合著,長期照護(最新版,84-
117頁). 台北:華格納。
李青芬、李雅婷、趙慕芬(2006)。組織行為 學。台北:華泰。

高靖秋(2011)。台灣護理人力面面觀。澄清醫護管理雜誌,7(3),41-
46。
孫培蕾(2002)。手術室護理人員工作滿意 度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某醫學
中心為 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高雄:義守大學 管理科學研究所。
孫子翔(2010)。員工授權賦能、組織承諾 與工作滿足感關係之研究--以台灣
電力公 司高雄區營業處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南:成功大學企業管理
研究所。 許玉珍(2004)。從護理之家談護理人員工作 壓力與因應行為之探
討(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長期照護 研究所。
陳宜佳(2004)。員工賦權知覺、服務補救表 現、工作滿意度及離職傾向之相
關性研 究-以台灣某連鎖國際觀光旅館之附屬餐 廳為例(未發表的碩士論文
)。台中:靜 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研究所。
陳芷如、徐亞瑛(2000)。承命生根之過程-台 灣機構老化失能老人遷居心路
歷程。長期 照護雜誌,8(6),614-627。
陳券彪、羅文旗(2005)。學校行政人員工作 壓力、工作特性與工作滿意之研
究。學校 行政,38,11-30。 陳清惠(2003)。長期照護緒論。於陳清惠總
校閱,長期照護(三版,1-14頁).台 北:華格那。 陳國瑚、陳麗如、蘇喜
(2006)。護理人員對 護理工作認知與離職傾向之探討。台灣衛 誌
,25(3),177-187。陳曼華、李世代、張宏哲、謝碧晴(2006)。 照顧服
務員留任意願因素之探討-以台北 縣市長期照護之機構為例。新台北護理期 刊
,8(1),69-77。
葉淑娟(2003)。病患服務員在長期照護機構 之滿意度研究。秀傳醫學雜誌
,4(1),
11-21。
葉莉莉(2004)。機構照護的挑戰-無約束的 機構照護。社區發展季刊
,105,353366。 馮兆康、李中一、周秋滿、黃麗玲(2003)。 長期照護機
構照護人員壓力及社會支持之 橫斷之研究。輔仁醫學期刊,1(1), 35-46。
黃珊、王秀紅(2005)。護理人員賦權感受及 相關因素之探討。志篤雜誌
,5(5), 93-104。
張春興(1989)。張氏醫學辭典。台北:東 華。 楊嘉玲(2001)。護理人員
於護理之家照護品 質的看法。護理雜誌,49(1),39-46。
楊嘉玲、徐亞英(2000)。護理之家照護品 質指標-以老年住民的觀點探討。
護理研 究,9(1),53-63。 楊桂鳳、劉銀隆、于漱(2004)。老年人的 形
象:世代間的比較。醫護科技學刊, 6(4),371-383。
趙淑員、劉杏元、吳秋燕、張怡雅、陳曉 容(2007)。服務學習方案對護生接
觸 老人壓力及老人態度之探究。長庚科技學 刊,7(35),35-52。 蔡麗珍
(2006)。護理人員社會網絡與工作 滿意度之相關性探討(未發表的碩士論
文)。台北: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務管理 研究所。
鄭媛文(2005)。桃園國小資源班教師工作壓 力與工作滿意度相關之研究(未
發表的碩 士論文)。桃園:私立中原大學特殊教育 研究所。 劉美華
(2005)。論老人服務民營化-公私協力 之行政,社區發展季刊,108,82-
89。 羅鈞令、黃小玲、毛慧芬、蔡宜蓉、林惠冠、
.長期照護機構照護人員工作知覺、工作滿足感及其主要影響因子.
36

李世代、張志仲(2002)。護理之家服 務現況與住民需求。中華民國職能治療
學 會,20,95-106。 羅世輝、湯雅云(2003)。內控人格特質與授 權賦能認
知對工作滿足之影響-以金融保 險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3(1), 1-
19。 藺寶珍(2006)。護理之家護理人員留任意願 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以台
南地區為例。 長期照護雜誌,10(4),363-378。 竇秀花、許佩蓉、李世代
(2005)。從護理之 家談護理人員角色與工作壓力。長期照護 雜誌
,9(2),144-151。 Adams, A. & Bond, S. (2000). Hospital nurse´s job
satisfaction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J o u r n al o f N u
rsin g A d ministratio n, 3 2 (3), 536-543. Adams, J. (1965). Inequity in social
exchange. In L.Berkowitz (Ed.), A d vances in ex perim ental social psych olo
g y (pp. 267-296).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Aiken, L, H., Clarke, S., &
Sloane, D. (2002). Hospital nurse staffing and patient mortality, nurse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Jo urn al A m erica n M e dical A sso ciatio n, 2 8 8 (16),
1987-1994. Alderfer, C. (1972). E xiste n ce, relate d n ess, a n d gro wth: H u
m a n n ee ds in org a nizatio n al settin gs . New York, NY , US: Free Press.
Chang, C. H., Lin, Y. H., Yeh, ,S. H. & Lin ,L. W. (2010).Managing Problem
Behaviors in Cognitively Impaired Older People: The Competence and
Preparedness of Healthcare Providers in Long-Term Care Facilities, The Jo
urnal of N ursin g R esearch, 1 8 (3),164-173. Grandey, A. A. (2000).
Emotional regulation in 
the workplace: A new way to conceptualize emotional labor. Jo urn al of O cc
u p atio n al H ealth Psych olo g y, 5 (1), 95-110. Herzberg, F. (1959). T h e M
otiv atio n to W ork. Wiley/Chapman & Hall, NewYork: London. Karsh, B.,
Booske, B. C., & Sainfort, F. (2005). Job and organizational determinants of
nursing home employee commitment, job satisfaction and intent to turnover.
Erg o n o mics, 4 8 (10), 1260–1281. Liang, J. & Tu, E. (1986). Estimating
lifetime risk of nursing home residency: A further note. T he G ero n otolo gist,
2 6 , 560-563. McGliton, K. S. & Boscart, V. M. (2007). Close care provider-
resident relationships in longterm care environments. Jo urnal of Clinical N
ursin g, 1 6 , 2149-2157. Orbell, S., Hophins, N., & Gillies,. B. (1993).
Measuring the impact of informal caring. Jo urn al of C o m m u nity & A p plie
d S o cial Psych olo g y, 3 (22), 149-163. Pennington, K., Scott, J., & Magilvy,
K. (2003). The role of certified nursing assistants in nursing home. T h e J o
urn al of N ursin g A d ministratio n, 3 3 (11), 578-584. Robbins, S. P. (2002).
Organizatio nal behavior 9th editio n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dney, V.
(2000). Nurse stress associated with aggression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Its
relationship to hardiness, cognitive appraisal and coping. Jo urn al of A d v a n
ce d N ursin g, 3 1 (1), 172-180. Simpson, R. L. (2002), It alleviates health
cares “healing crisis". N ursin g M a n a g e m e nt, 3 3 (7), 8-11. Weiss, D.
J., Dawis, R. V., England, G. W., & 
.弘光學報66期.
37
Lofguist, L. H. (1967). M a n u al for th e M in n es ota S atisfa ctio n Q u estio

n n aire . Minneapolis Industrial Relations Center,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Zeiss, A. M., Gallagher-Thompson, D., Lovett, S., Rose. J., & McKibbin, C.
(1999). Selfefficacy as a mediator of caregiver coping: Development and
testing of an assessment model. Jo urnal of Clinical G ero psych olo g y,

新增時間 : 2019-09-04 13:24:3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