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暑假作業

肺氣腫病人行肺容積減除手術之呼吸照護經驗
在三年級的內外課程中,學到了其中一個疾病,慢性阻塞肺病也稱為COPD,慢性阻塞性肺病是由慢性發炎導致呼吸道阻塞之疾病,其中肺氣腫,為其中一種型態。肺氣腫為遠端氣道彈性減弱且合併肺泡壁破壞,造成肺容積永久增大的疾病,由於通氣灌流不配合,病人常會感到呼吸困難,造成生活上不便以及痛苦,除了藥物治療外,在其他非藥物治療部分若符合某些特定條件,手術將會是個可以參考的選擇。這篇文章的標題是照護肺氣腫病人的照護經驗,因為肺部影像有非廣泛的肺氣腫,故採取肺容積減除手術,術後再調整PCV mode 低潮氣容積,低吸氣時間,較低的PEEP及高濃度氧氣間歇使用,因此拔管後的深呼吸訓練也就成為病人手術復原良好的重要因素之一,LVRS手術成功後脫離呼吸器且出院之COPD個案,這篇文獻提供各位呼吸治療師或者是醫護相關人員,了此手術的注意事項、術後呼吸調整及復原計畫之策略,在資料查詢中肺氣腫有可能因為抽菸、其他因素還有呼吸道反覆感染、空氣汙染、吸入有毒氣體,或者長期吸入二氧化矽、石綿、煤灰等等,這些危險因子除了會引發肺氣腫,亦會造成塵肺病。所以要如何預防肺氣腫,要戒菸跟遠離空污。
肺氣腫早期大多無症狀,一旦病程拉長後,便可能會產生以下6種症狀:咳嗽,呼吸困難、急促、咳痰、疲倦、食慾不佳、體重減輕,若出現上述症狀,即有可能罹患肺氣腫,需盡快就醫檢查,尤其是長期抽菸或患有呼吸道疾病者,更應多加注意。赴醫院檢查

第2篇
預防反覆產後乳腺炎再發之中醫病例報告
這篇文獻的個案是一位35歲的女性待產婦女,本次懷孕為第三胎,懷孕39週,胎兒足月,產前檢查正常,預計於民國109年2月生產,其前兩胎(民國103年、105年自然生產)在分娩後的第三天均出現皆出現乳腺不通、兩側乳房腫脹石硬,疼痛劇烈,擠乳困難、發燒畏寒等乳腺炎症狀,最終選擇服用抗生素與自費西藥退乳藥「伯汀」(Butin)抑制泌乳,導致無法繼續哺餵母乳。本次生產前擬藉由中醫調治,除預防乳腺炎再發,更希望能順利哺育母乳,故產前求診於本院中醫門診。此待產婦於民國109年2月9日順利生產,生產隔日開始服用中藥湯劑,方義為神效栝蔞散加減。待產婦同年2月27日回診時,表示本次於生產後無出現任何乳房脹痛、泌乳不暢等情形,乳房狀況與乳汁分泌情況良好,哺餵母乳過程順利。本篇文章我們將針對此預防乳腺炎再發之病例,討論其可能的病因、病機與方藥。以前的人都會說西醫治根不治本,中醫才是治本,但是我覺得正是有了,中西醫的出現,才讓人類的生理可以得到更好的照護。
急性乳腺炎屬於中醫“乳癰”範疇,產後因乳汁蓄積而發病者,包含於外吹乳癰,疾病初起以通、消、散為主,讓鬱積的乳汁排出是治療乳癰的重要方法,中醫與西醫學皆是相同的治療方向。初期處理重點是清熱解毒,但是不宜過量使用寒涼清熱之品,如黃連、黃柏等,否則會使母奶變少,緩解期處理重點是寬胸理氣散結,必須將乳房腫塊消除,以防復發。
在針灸方面,因乳房屬足陽明胃經,乳頭屬足厥陰肝經,主疏瀉,能調節乳汁分泌。因此若胃熱壅滯,與肝氣不舒,以致經絡熱鬱阻塞,氣血瘀滯而成乳癰。因此穴位可用足陽明胃經合穴足三里,配合合谷穴以清洩胃熱;取足厥陰肝經穴行間或太衝配合手厥陰之內關穴以疏肝清熱;取少澤穴點刺放血等諸穴合用,可有通乳降氣散結功效。
中醫像是調養身體會使用針灸等方式治療,與西醫不同的地方是,中醫生是要靠數個月,甚至數年去調養身體

新增時間 : 2022-09-13 22:33:47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