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大體解剖校外教學心得分享與回饋反思單-心得報告
1、 班級_護二丙_學號_1105101086 姓名 廖梓彤_ 教師姓名 林雅婷
1.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對大體捐贈之看法、為何需要大體捐贈、對捐贈者之感想、應如何表達對捐贈者的尊重
我覺得捐把自己的大體捐出去,是ㄧ個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如果捐出去,就等於沒辦法講自己完整的身體保留,火化放在原本該放的地方,身體上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也會被破壞,拿去做研究,無法將完整的身體保留下來,家人也看不到他們的身體,但他們選擇把自己的身體捐出去,給需要的人使用,像是當作教學用具或是把好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所以應該要好好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的捐贈,我們也看不到人體真正的結構,需要器官捐贈的人也沒有辦法拿到健康的器官,所以像我們上個禮拜去參觀,應該要抱著莊重的心情,而不是嬉皮笑臉,這樣對他們很不尊重。
2.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1)What?(我學到了哪些?)發現了什麼新鮮事?接觸到什麼問題?原本以為腎很大顆,但比想像中還要小,還有其中ㄧ位捐贈者的心臟很大顆,真的有被嚇到,比一般人的還要大2~3倍,女生的子宮其實很小,但當女生懷孕時要在那麼小的地方,裝嬰兒,真的覺得很神奇,有些器官的觸感跟想像中不一樣,像是眼睛,腦,肺眼睛真的很軟,還有不是只有抽菸才會讓肺變黑,吸二手菸,或是常在粉塵很多的地方,也會影響到肺。
發現有很多想肌肉部位之類的比較細的有些已經忘了,所以之後要複習,有很多部位,像是男生的生殖系統,很細細到看不清楚。
(2)So What?(所以,為什麼)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這些 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想法/成長?
覺得女生很辛苦,因為子宮沒有很大,要在裡面放一個胚胎等到11~12個月才能生下來真的很不容易,也覺得很神奇,腎比想像中小,但它是主要幫助我們將毒素和藥物,代謝出去的器官雖然腎沒有很大,但身體有很多時候都需要用到腎,如果沒有腎,我們就沒有辦法不好的東西代謝掉和排出,會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保護自己的身體,讓身體保持健康。
(3)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我(們)想要/應該/可以做什麼改變?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
我覺得更能感受到人的生離死別吧,去參觀的地方,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因為在裡面面對的不是活人,也有想過之後會不會有可能去當捐贈者,對於人過世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就算不在人世了,但還是有在對社會做出奉獻,而且可以讓很多的人受到幫助。
可以將學到的東西,結合起來運用在更多的地方,例如現在知道哪些東西會對身體的那些器官造成影響,或是家裡的人如果身體有什麼狀況,可以給予一些方法,或建議,當遇到一些緊急狀況,可以運用所學的東西去應對。
1、 班級_護二丙_學號_1105101086 姓名 廖梓彤_ 教師姓名 林雅婷
1.給大體老師的一封信
-對大體捐贈之看法、為何需要大體捐贈、對捐贈者之感想、應如何表達對捐贈者的尊重
我覺得捐把自己的大體捐出去,是ㄧ個很不容易的事,因為如果捐出去,就等於沒辦法講自己完整的身體保留,火化放在原本該放的地方,身體上的各種組織和器官,也會被破壞,拿去做研究,無法將完整的身體保留下來,家人也看不到他們的身體,但他們選擇把自己的身體捐出去,給需要的人使用,像是當作教學用具或是把好的器官捐給需要的人,所以應該要好好感謝他們,如果沒有他們的捐贈,我們也看不到人體真正的結構,需要器官捐贈的人也沒有辦法拿到健康的器官,所以像我們上個禮拜去參觀,應該要抱著莊重的心情,而不是嬉皮笑臉,這樣對他們很不尊重。
2.學習過程中的自我省思&收穫
(1)What?(我學到了哪些?)發現了什麼新鮮事?接觸到什麼問題?原本以為腎很大顆,但比想像中還要小,還有其中ㄧ位捐贈者的心臟很大顆,真的有被嚇到,比一般人的還要大2~3倍,女生的子宮其實很小,但當女生懷孕時要在那麼小的地方,裝嬰兒,真的覺得很神奇,有些器官的觸感跟想像中不一樣,像是眼睛,腦,肺眼睛真的很軟,還有不是只有抽菸才會讓肺變黑,吸二手菸,或是常在粉塵很多的地方,也會影響到肺。
發現有很多想肌肉部位之類的比較細的有些已經忘了,所以之後要複習,有很多部位,像是男生的生殖系統,很細細到看不清楚。
(2)So What?(所以,為什麼)在這些新鮮事中,心中有什麼感動或感想?這些 感動和感想讓我(們)有什麼想法/成長?
覺得女生很辛苦,因為子宮沒有很大,要在裡面放一個胚胎等到11~12個月才能生下來真的很不容易,也覺得很神奇,腎比想像中小,但它是主要幫助我們將毒素和藥物,代謝出去的器官雖然腎沒有很大,但身體有很多時候都需要用到腎,如果沒有腎,我們就沒有辦法不好的東西代謝掉和排出,會造成身體很大的負擔,所以我們要好好珍惜,保護自己的身體,讓身體保持健康。
(3)Now What(我可以如何作?我有什麼收穫?),看待人事物,自己有什麼改變?我(們)想要/應該/可以做什麼改變?未來將如何運用所學?
我覺得更能感受到人的生離死別吧,去參觀的地方,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因為在裡面面對的不是活人,也有想過之後會不會有可能去當捐贈者,對於人過世這件事情有不同的看法,他們就算不在人世了,但還是有在對社會做出奉獻,而且可以讓很多的人受到幫助。
可以將學到的東西,結合起來運用在更多的地方,例如現在知道哪些東西會對身體的那些器官造成影響,或是家裡的人如果身體有什麼狀況,可以給予一些方法,或建議,當遇到一些緊急狀況,可以運用所學的東西去應對。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