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認識的八大核心 例抽痰

運用課本上所學到的無菌原理來協助病患進行抽痰,抽痰主要是幫助一些無法自行咳痰、分泌物黏稠、肺功能受損的患者,使他們的呼吸道中堆積的分泌物達到清除效果,並使用他們能有效恢復呼吸型態,過程中必須保持無菌,因為是直接接觸到的是呼吸道,才不會造成病人肺部的感染。要注意給予抽痰前後都要給100%的氧氣至少1分鐘,主要提高高血氧,避免在抽痰過程中造成病人低血氧,了解到抽痰壓力須維持到中央抽吸系統70~150mmHg,太低可能會吸不到病仁的痰液,太高會導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傷害。

    

      運用身體評估診斷病人的呼吸道有無異常呼吸音如:囉音,如果有請他做有效的深呼吸跟咳嗽,再依醫囑給蒸氣吸入及稀釋痰液的藥物,適當做姿位引流及叩擊,方便以力抽吸,抽痰過程中需協助病人採半坐臥姿,促進痰液的咳出,評估個臉部有無發紺,如果有須立即給予100%的氧氣至少1分鐘後進行抽痰動作。

    

     在與溝通的病人進行溝通時,要給予技術前的目的與說明為什麼要做這項技術,避免病人感到焦慮,如果是意識不輕的病人,也要跟病人輕聲說,我等一下要幫你做抽痰,如果抽痰過程中你感到不舒服就皺個眉頭讓我知道你不舒服,與個案進行有效的溝通與合作是很重要的,這樣才會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

     在替病人抽痰時,能適時\維護病人的隱私如:圍屏風盡量減少暴露,須取得個案的同意下才能做抽痰的技術,不可以說做就做,這樣病人會害怕,做抽痰時,屬於侵入性治療,所以過程都要保持無菌的狀態,所以要提供安全的醫療來滿足民眾健康需求的行動,並維護專業能力的水準。

     幫個案做完抽痰後,能夠思考自己抽吸的過程中有沒有都在無菌的情況下替病人做抽痰,有沒有觀察病人的反應如:臉色、生命徵象,給100%氧的時間有沒有再抽痰前後都給,確實做到兩次抽痰時間需間隔1分鐘以上,觀察病人的痰液的性質、量、顏色、味道是否都正常,如果不正常有可能現存或潛在的問題的原因有哪些??都要去作批判的思考及翻課本上學理去解決。

   

     能夠在時間內有效率的完成抽痰,不拖延病人的時間,因為抽痰並竟是需要做侵入性治療,如果技術不夠純熟而慢慢來做的話,對病人會感到相當的不舒服,一個管子就這樣以無菌的方式插入病人氣切的地方對外人來看就會覺得恐怖了,何況是病人呢,所以為了減少病人不舒服感,執行抽痰的過程中必須輕柔且旋轉的方式回抽,不可以太大力的抽,還要隨時觀察病人的反應如何。     

     在抽痰過程中,隨時要以傾聽和同理心的態度去看待病人的的感受,並提供人性化與完整性的照護,不可以單單只為了說我有做完抽痰就好,還要適時關心說有沒有比較舒服了,抽痰過程中有沒有讓你感到不舒服,一句簡單的關心,能讓之間的人際關係變好,還要彼此信任及尊重的對待病人是重要的。

     在學校所學的學理,要常常複習,實際的運用在運用臨床上時才不會因為緊張而退縮,隨時補充自己和增進護理專業知識,在面對不同的病人才能有所應對,不管甚麼技術都要保持著一份終身學習的態度,才不會忘了一些基本的學理,每天都要促進個人及專業的成長。才會發展自我的潛能。

新增時間 : 2014-09-16 21:56:22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