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第四章第七題

驅力理論:心理學家認為覺醒和表現之間是直線的關係,依照他們的觀點稱為腦力理論.驅力理論來預測運動成績表現,其預期如下三點:
(1)覺醒或驅力增加時,優勢反應發生的可能性就越大。
(2)假如技巧是簡單容易的或熟練的,那優勢反應就是正確的動作,那麼覺醒增加就有助於提升表現。
(3)相反地,假如技巧是複雜的或不熟練的,那優勢反應就是不正確的動作,那麼覺醒增加就有損於提升表現。
倒U字型假說:覺醒程度過高或過低時對表現都有不好的影響,僅當覺醒水準適中時才有最佳的表現品質,大多數的運動心理學者改用到U字型假說解釋覺醒狀態和表現的關係。例如:需要最大力量、耐力或速度的運動高的覺醒程度是必需的,反之,對於需要控制性的、複雜技巧的、協調性的、穩定性的和專注性的動作表現,過高的覺醒程度則是不利於表現的。
個人最適功能區域:一位知名的俄羅斯籍運動心理學家,提出另一個替代性的見解稱為個人最適功能區域。例如:運動員在狀況焦慮水準處於個人最適的區域範圍內時,會產生最佳狀態,但狀態焦慮水準在此區域外時,則表現會不理想。
多向度焦慮理論:認知性和身體性焦慮,一般認為這兩種呈份也就是身體性狀態焦慮和認知性焦慮對於表現不同的影響效應。例如:我們預測認知焦慮與運動表現呈現負直線相關;身體焦慮與運動表現呈現倒 U 型曲線相關。
大災難模式:當運動表現在過度焦慮時,確實會出現問題且不是以倒 U 型假說之平緩且連續面的下降,而是戲劇性地大幅下降至非常低的表現水準,以致難以恢復至正常水準提出合理的解釋。例如:運動員只有再不擔憂或低認知焦慮時,生理覺醒和表現之間才會呈現到U字型關係A覺得讀書很放鬆,B卻覺得很無聊。
逆轉理論:運動選手有可能會瞬間改變-逆轉,預測運動選手必須能將覺醒解釋為愉快的興奮感,而非不愉快的焦慮感,才能有最佳表現。例如:A覺得讀書很放鬆,B卻覺得很無聊;A覺得鬼故事很恐怖,B卻覺得有趣。

新增時間 : 2013-04-15 07:35:21 / 修改時間 : 2013-04-15 21:09:27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