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用藥
老人用藥
文獻:接受居家照護老年人發生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相關因素探討
1.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得以延長,但是罹患多重慢性疾病的人也隨之增多,因此,許多住院老人出院後,仍需要持續的居家照護,對於用藥物的需求也不曾間斷。
2.本研究的目的是以Beers Criteria爲用藥率則,了解接受居家護理個案使用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方便取樣,以回溯性研究方式,找出100位接受居家護理個案爲研究對象,收集其最近一個月的用藥情形,經編碼建檔,以spss17.0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和推論性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個案平均年齡爲79.03(±9.83)歲,(範圍45歲至104歲),巴氏量表利量爲重度依賴,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爲28%,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不適當用藥有相關,是可唯一預測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因素,最常使用的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爲Cimetidine和Benzodiazepine;本研究結果可以協助居家護理人員理解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和影響因素,並將安全用藥的概念推展至接受居家照護的老人身上,此外,醫療機構應建立藥物處方電腦監控系統,輔助醫囑開立的決策過程,辦理醫護人員用藥安全的在職教育訓練,使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風險降至最低。
文獻:老人用藥種類多,健康危機大
1.老年人經常會出現許多慢性合併疾病,需要常期用藥治療,很多老人到很多科別就醫後拿回一大堆藥物,當中可能有很多重覆,常期服用可能損傷肝腎功能,更可能危害其他功能。
2.老年人在使用超過10種以上的藥物時,會伴隨營養不良,生活功能和認知功能減退的正相關性;但無法預期其變化。當然可能需要服用超過10種以上藥物時,表示該老年人健康狀況可較差,也可能由於其他病況而影響營養、日常生活和認知功能,未必只是服用藥物種類或數目的影響。
3.台灣目前的老人隨著健保的制度而方便就醫,有些老年人天天服用一種或多種非處方用藥,如止痛藥、維生素和營養劑,有些老年人服藥依順性不佳,常不遵守醫囑擅自服藥或停藥;更嚴重的是獨居老人、年紀更老的老人、記憶力減退、失智老人,若缺乏適當的照顧,可能會增加服藥種類或劑量錯誤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關切。
文獻: 長者藥平安-居家老人用藥安全
1.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993 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7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7.02%,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於2011 年的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249 萬人,佔總人口的10.75%。
2. 根據臺灣的文獻資料,約80% 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其中更有80% 必須長期服藥。實際情形是,有些老人家的確有「逛醫院」的習慣,也常因疾病到不同科別或不同醫院就診,找不同醫生開藥,有可能拿了重複的藥而不自知,或是服用的藥品種類增加,相對易增加藥物副作用與交互作用的不良反應。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導致老人身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等過程,容易曝曬於用藥相關的傷害,使得藥物在老人身上容易產生副作用及中毒反應。
3. 統計至2010年5月,臺北慈院居家護理服務的個案數共計160 人,而且都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慢性病個案,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疾病,且長期臥床、服用超過3 種以上藥物。顯然,高齡化,已經是全球的趨勢。故提供病人及家屬藥物注意事項與指導是很重要的,要請照顧者練習示範怎麼用藥,這樣才知道到底聽懂了沒?尤其如果遇到新移民家屬或外籍看護的話。最後,還要再次確認藥物的種類、藥物劑量、使用方法與途徑、保存方式。「多一分關懷,少一分意外」,老人用藥要安全,除了老人本身的配合外,更需要家人的關心與照顧與提醒把關,能讓老人安全用藥有健康。
文獻:桃園地區民眾用藥安全衛教宣導之立即成效
1. 病人是醫療服務的主體,又藥物使用是治療疾病的一重要部分,故病人就醫時,應積極主動告知目前使用的藥物或特殊狀況,將有利於更準確的診斷,並決定適當的治療。在一項醫療服務提供的過程,醫病雙方都要負責溝通及監督,共同負起責任,更可以有效降低藥物疏失的發生。根據Vincent與Coulter的研究也顯示,良好的醫病溝通,可以使服藥習慣更遵從醫囑[5]。另外,當拿到藥袋時,核對藥袋上的標示,並瞭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且自行觀察及記錄服藥後的反應是「用藥安全防護網的最後一道防線」,也為「病人用藥安全」檢查把關。
2. 社區藥局的藥師可扮演降低用藥疏失、提升用藥安全重要的角色。社區藥局的藥師可對醫師開立的處方箋做雙重確認,並提供用藥安全的資訊。又因為社區藥局其可近性高,所以用藥安全的推行,比醫院更能就近提供用藥的健康照護(例如:指導病人用藥、藥物諮詢、處方藥及管制藥品的把關工作)。
3. 建議未來可以加強對民眾宣導,不在家中堆積看病或購買而沒吃(用)完藥品,以避免服用到過期的藥物,而造成用藥疏失造成不良後果,危害到個人健康及性命。另外,在不相同疾病重複看病與領藥,仍有進步的空間,建議衛生單位可以繼續推廣宣導,若是民眾不會因為相同疾病重複看病與領藥,可以減少額外醫療照護費用及減少健保醫療資源的浪費。
文獻: 獨居老人用藥安全訪是成果專案報告
1.世界各國人口都在逐漸老化,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逐漸減退,老年人可能罹患不只一種疾病,所以老年人會比一般人服用更多的藥物。依據研究文獻指出,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同時使用藥物等於或多於9種或每天給藥12個項次稱polypharmacy,會面臨藥品交互作用、重複用藥、治療禁忌、副作用明顯增加。
2.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成六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一點四種疾病,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者有六成七,用藥超過十種者有二成八,而台灣醫療環境病患,常有選擇跨醫就醫領藥習慣,更增加重複用藥風險。又老年病人、獨居老人、記憶力差腦筋不清楚的老人是最容易服藥錯誤的族群,可能偏離醫師指示或誤會醫師的指示或隨性按照自己的意思服藥,常犯錯誤:(1)看錯服藥指示。(2)忘記服藥。(3)服用錯誤的劑量。(4)錯誤的服藥間隔。(5)自行額外加服藥劑等。
3.病人安全醫療環境為政府、醫療團體等積極關心之重要事項;而提升用藥安全、鼓勵民眾參與用藥安全提升等,亟需醫療專業人員積極培養民眾用藥安全觀念、傳遞教育民眾正確用藥知識。提升民眾與社區對其用藥安全的關心、正確用藥的觀念,自然形成一種關注用藥安全之文化。
文獻: 簡介老人用藥準則之工具
1.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1年至2004年間65歲以上的老人病患門診就診資料顯示,已Beer’s Criteria檢視他們服用的藥物,發現19.1%的老人含有潛藏不適當處方。這個事實顯示台灣地區老人用藥安全必須受到重視,因為不適當用藥造的嚴重不良藥物反應,常是造成老年人住院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2.老年人常因同時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及健康功能衰退,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發生不良藥物反應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由於老化會造成生理上藥物動力學及藥物效力學的改變,使的藥物副作用的危險性增加,特別是某些藥物如鎮靜安眠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等。
3.隨著老人人口比率的增加,用藥安全亟需被重視。身為第一線醫師,應加強詢問老人的用藥史,釐清老人目前服用這些藥物的適應症及用藥訴求或目的並用以上的評估準則幫助我們有效率的找出不適當或遺漏的處方,不僅能減少不必要得醫療支出,也能讓老人的疾病獲得最佳的治療或控制。
文獻: 老人藥物不當使用(英翻中)
1. 在美國和歐洲老年人之不適當用藥非常普遍,且居於養老院之老人與不適當藥物使用之事件更佔12~40%不等。數據顯示出老年人健康形態與用藥不當有關。在臨床有許多老年人使用多種藥物,除院方藥外,更包括了不當的藥物使用,導致藥物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影響至疾病,更重要的是,藥物濫用的指標,並沒有特定性別或年齡。
2. 65歲以上的人們比起小於65歲擁有較高的慢性病、殘障與依賴的盛行率,他們在疾病進程的治療上,經常得服用多種藥物。老人在美國的結果顯示出隨著年齡的提高,所有藥物的使用量也跟著不斷升高,盛行率最高的是65的婦女,約有12%表示服用10種以上的藥物,以及23%表示服用至少5種的處方藥物。
3. 人口統計的預期壽命和老年人的比例不斷增加,這改變了全球。這是合理的假設,隨著越來越多可以使用的藥物和壽命不斷的增加,老年人處方藥的消耗量將會進一步增加,並可能增加不適當處方藥物的發生率。
文獻:接受居家照護老年人發生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相關因素探討
1.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人類壽命得以延長,但是罹患多重慢性疾病的人也隨之增多,因此,許多住院老人出院後,仍需要持續的居家照護,對於用藥物的需求也不曾間斷。
2.本研究的目的是以Beers Criteria爲用藥率則,了解接受居家護理個案使用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及其相關影響因素。本研究採方便取樣,以回溯性研究方式,找出100位接受居家護理個案爲研究對象,收集其最近一個月的用藥情形,經編碼建檔,以spss17.0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和推論性統計分析。
3.研究結果:個案平均年齡爲79.03(±9.83)歲,(範圍45歲至104歲),巴氏量表利量爲重度依賴,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爲28%,經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和不適當用藥有相關,是可唯一預測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因素,最常使用的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爲Cimetidine和Benzodiazepine;本研究結果可以協助居家護理人員理解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盛行率和影響因素,並將安全用藥的概念推展至接受居家照護的老人身上,此外,醫療機構應建立藥物處方電腦監控系統,輔助醫囑開立的決策過程,辦理醫護人員用藥安全的在職教育訓練,使潛在性不適當用藥的風險降至最低。
文獻:老人用藥種類多,健康危機大
1.老年人經常會出現許多慢性合併疾病,需要常期用藥治療,很多老人到很多科別就醫後拿回一大堆藥物,當中可能有很多重覆,常期服用可能損傷肝腎功能,更可能危害其他功能。
2.老年人在使用超過10種以上的藥物時,會伴隨營養不良,生活功能和認知功能減退的正相關性;但無法預期其變化。當然可能需要服用超過10種以上藥物時,表示該老年人健康狀況可較差,也可能由於其他病況而影響營養、日常生活和認知功能,未必只是服用藥物種類或數目的影響。
3.台灣目前的老人隨著健保的制度而方便就醫,有些老年人天天服用一種或多種非處方用藥,如止痛藥、維生素和營養劑,有些老年人服藥依順性不佳,常不遵守醫囑擅自服藥或停藥;更嚴重的是獨居老人、年紀更老的老人、記憶力減退、失智老人,若缺乏適當的照顧,可能會增加服藥種類或劑量錯誤的風險,需要特別注意關切。
文獻: 長者藥平安-居家老人用藥安全
1.人口統計資料顯示,1993 年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47 萬人,佔總人口數的7.02%,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於2011 年的統計,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數249 萬人,佔總人口的10.75%。
2. 根據臺灣的文獻資料,約80% 以上的老年人患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其中更有80% 必須長期服藥。實際情形是,有些老人家的確有「逛醫院」的習慣,也常因疾病到不同科別或不同醫院就診,找不同醫生開藥,有可能拿了重複的藥而不自知,或是服用的藥品種類增加,相對易增加藥物副作用與交互作用的不良反應。由於生理機能的衰退,導致老人身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代謝及排泄等過程,容易曝曬於用藥相關的傷害,使得藥物在老人身上容易產生副作用及中毒反應。
3. 統計至2010年5月,臺北慈院居家護理服務的個案數共計160 人,而且都是需要長期照護的慢性病個案,其中有九成以上都是65 歲以上的老年人,罹患至少一種慢性疾病,且長期臥床、服用超過3 種以上藥物。顯然,高齡化,已經是全球的趨勢。故提供病人及家屬藥物注意事項與指導是很重要的,要請照顧者練習示範怎麼用藥,這樣才知道到底聽懂了沒?尤其如果遇到新移民家屬或外籍看護的話。最後,還要再次確認藥物的種類、藥物劑量、使用方法與途徑、保存方式。「多一分關懷,少一分意外」,老人用藥要安全,除了老人本身的配合外,更需要家人的關心與照顧與提醒把關,能讓老人安全用藥有健康。
文獻:桃園地區民眾用藥安全衛教宣導之立即成效
1. 病人是醫療服務的主體,又藥物使用是治療疾病的一重要部分,故病人就醫時,應積極主動告知目前使用的藥物或特殊狀況,將有利於更準確的診斷,並決定適當的治療。在一項醫療服務提供的過程,醫病雙方都要負責溝通及監督,共同負起責任,更可以有效降低藥物疏失的發生。根據Vincent與Coulter的研究也顯示,良好的醫病溝通,可以使服藥習慣更遵從醫囑[5]。另外,當拿到藥袋時,核對藥袋上的標示,並瞭解藥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且自行觀察及記錄服藥後的反應是「用藥安全防護網的最後一道防線」,也為「病人用藥安全」檢查把關。
2. 社區藥局的藥師可扮演降低用藥疏失、提升用藥安全重要的角色。社區藥局的藥師可對醫師開立的處方箋做雙重確認,並提供用藥安全的資訊。又因為社區藥局其可近性高,所以用藥安全的推行,比醫院更能就近提供用藥的健康照護(例如:指導病人用藥、藥物諮詢、處方藥及管制藥品的把關工作)。
3. 建議未來可以加強對民眾宣導,不在家中堆積看病或購買而沒吃(用)完藥品,以避免服用到過期的藥物,而造成用藥疏失造成不良後果,危害到個人健康及性命。另外,在不相同疾病重複看病與領藥,仍有進步的空間,建議衛生單位可以繼續推廣宣導,若是民眾不會因為相同疾病重複看病與領藥,可以減少額外醫療照護費用及減少健保醫療資源的浪費。
文獻: 獨居老人用藥安全訪是成果專案報告
1.世界各國人口都在逐漸老化,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逐漸減退,老年人可能罹患不只一種疾病,所以老年人會比一般人服用更多的藥物。依據研究文獻指出,多種慢性病的老人,同時使用藥物等於或多於9種或每天給藥12個項次稱polypharmacy,會面臨藥品交互作用、重複用藥、治療禁忌、副作用明顯增加。
2.依據統計資料顯示,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五成六有慢性病,平均每人有一點四種疾病,平均用藥種類超過五種者有六成七,用藥超過十種者有二成八,而台灣醫療環境病患,常有選擇跨醫就醫領藥習慣,更增加重複用藥風險。又老年病人、獨居老人、記憶力差腦筋不清楚的老人是最容易服藥錯誤的族群,可能偏離醫師指示或誤會醫師的指示或隨性按照自己的意思服藥,常犯錯誤:(1)看錯服藥指示。(2)忘記服藥。(3)服用錯誤的劑量。(4)錯誤的服藥間隔。(5)自行額外加服藥劑等。
3.病人安全醫療環境為政府、醫療團體等積極關心之重要事項;而提升用藥安全、鼓勵民眾參與用藥安全提升等,亟需醫療專業人員積極培養民眾用藥安全觀念、傳遞教育民眾正確用藥知識。提升民眾與社區對其用藥安全的關心、正確用藥的觀念,自然形成一種關注用藥安全之文化。
文獻: 簡介老人用藥準則之工具
1.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2001年至2004年間65歲以上的老人病患門診就診資料顯示,已Beer’s Criteria檢視他們服用的藥物,發現19.1%的老人含有潛藏不適當處方。這個事實顯示台灣地區老人用藥安全必須受到重視,因為不適當用藥造的嚴重不良藥物反應,常是造成老年人住院甚至死亡的重要因素。
2.老年人常因同時罹患多種慢性疾病及健康功能衰退,可能需要服用多種藥物,發生不良藥物反應的機會也隨之增加。由於老化會造成生理上藥物動力學及藥物效力學的改變,使的藥物副作用的危險性增加,特別是某些藥物如鎮靜安眠藥、非類固醇抗發炎止痛劑等。
3.隨著老人人口比率的增加,用藥安全亟需被重視。身為第一線醫師,應加強詢問老人的用藥史,釐清老人目前服用這些藥物的適應症及用藥訴求或目的並用以上的評估準則幫助我們有效率的找出不適當或遺漏的處方,不僅能減少不必要得醫療支出,也能讓老人的疾病獲得最佳的治療或控制。
文獻: 老人藥物不當使用(英翻中)
1. 在美國和歐洲老年人之不適當用藥非常普遍,且居於養老院之老人與不適當藥物使用之事件更佔12~40%不等。數據顯示出老年人健康形態與用藥不當有關。在臨床有許多老年人使用多種藥物,除院方藥外,更包括了不當的藥物使用,導致藥物和藥物之間的交互作用進而影響至疾病,更重要的是,藥物濫用的指標,並沒有特定性別或年齡。
2. 65歲以上的人們比起小於65歲擁有較高的慢性病、殘障與依賴的盛行率,他們在疾病進程的治療上,經常得服用多種藥物。老人在美國的結果顯示出隨著年齡的提高,所有藥物的使用量也跟著不斷升高,盛行率最高的是65的婦女,約有12%表示服用10種以上的藥物,以及23%表示服用至少5種的處方藥物。
3. 人口統計的預期壽命和老年人的比例不斷增加,這改變了全球。這是合理的假設,隨著越來越多可以使用的藥物和壽命不斷的增加,老年人處方藥的消耗量將會進一步增加,並可能增加不適當處方藥物的發生率。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