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原理個人心得ง •̀_•́)ง
人類的行為是透過「學習」而來的,然而想要學習達到理想成效,卻有許許多多因素在其中。從小到大,自認為我絕不是聰明絕頂的孩子,因此再學習上想必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當然,即使是被稱為天才的人也一樣要透過努力學習才能表現出學習的成效。就以目前我所就讀的護理這方面來說,臨床上每位老師如何用什麼樣的教學方式,讓每位學生都能從中學習到所該具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而老師在實習剛開始的時候也會事先準備教學計畫,讓我們更加了解該做的是什麼?目標又是什麼?如果以教學原理提到的學習風格中,我比較像是同化者還有適應者的學習風格。偶爾喜歡觀察思考,但也喜歡去實現計畫這點就比較像適應者這個學習風格了。比起聚斂者的抽象思考和主動驗證,我就比較缺乏這兩項了。學習過程中有時會遇到挫折,但嘗試錯誤也是一種學習的方法。在挫折的經歷中,可以從中記起教訓和失敗的經驗,下次再有所突破和精進自己;且也能在不斷的嘗試錯誤中,慢慢的去了解到正確的,最終達到理想的成果,也是種學習方式。而剛開始的學習目標也不應訂的太高,也要清楚學習是一個歷程,而非一次就要學會。而其實在實習過程中,我也不只在學習,有時候遇到需要衛教病人時,我也必須擔任起"教學者"的這個角色。而也一樣的,每個時候所需用到的教學方式更也不同。像是在產科衛教時,因為是產婦居多。而成人學習者通常有較強的學習動機也會比較想要參與教學設計過程等等,因此衛教上如果可以喚起成年人的學習動機,那麼相信,可以達要所想要的衛教成果。像每次去跟媽媽做產後衛教時,媽媽即時剛生產完很疲累什麼的,也會很專心的聽完衛教內容。不過在兒科時,也會遇到要衛教的時候,對象以學齡前期和學齡期的孩童居多,在衛教上就可能要花比成人多的時間來教導。學齡前期的孩子可以運用治療性遊戲等方式達到衛教以及治療的目的;而學齡期的孩子則可以運用一些像是模型、視聽教材等來進行衛教;然在對孩童衛教時也可以請家長協助來取得孩子的配合和增加其學習的動機這也是一種方法。其實這些教學方法都是敎原上課的內容,但剛開始我對這門課程其實一點興趣和概念也沒有。並沒有意識到教學原理這門課有什麼樣的重要性,但在半學期的課程裡,雖然剛開始覺得乏味也覺得很沒動力;但到後半部時,發現到這是很重要的課程。不管是衛教上等等的都有幫助,也許還有其他原因,但意識到這課程的內容卻是如此的不可或缺。從目標的訂定到計劃如何施行、進行,最後要評值等等的,都在這門課均有提到及說明。因此對於將來在臨床上的護理計畫和衛教方面,也是有幫助的。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