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

聖母醫護管理專科學校

 

 

 

第D

 

 

 

 

 

 

組長:林慧諭  43

組員:王怡婷  04

     陳筱君  20

     江晏蓉  38

     葉珈茹  42

     陳亭妤  51

 

 

賽夏族

1. 文化:

矮靈祭

兩年一次的矮靈祭典,是賽夏族最重要的儀式,賽夏人叫這祭典叫做「巴斯答愛」,時間在農曆的十月,每兩年舉辦一次小祭,每十年舉辦一次大祭,每到這時候,外地的族人都會趕回來,以最虔敬的心慶祝祭典,矮靈祭是賽夏族流傳至今的少有的原始祭典,保存了他們代代相傳的習俗及追思的美德。矮靈祭的由來: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群居住在Maybalay山(今新竹五峰鄉上坪溪上游右岸)半山腰岩洞內的族人,身高雖僅有三尺,但臂力強,而且擅長巫術,所以與之為鄰的賽夏族人很怕他們;不過,由於矮人能歌善舞,所以賽夏族人每年到了稻栗收穫舉行祭典時,都會邀請矮人一同唱歌跳舞。只是,矮人在歌舞之餘,經常藉機侵犯夏賽族的婦女,而矮人又善於隱身之術,所以賽夏人不易查到證據,往往在祭典過後,才發現有許多賽夏族婦女都懷孕了。因此,賽夏族人對於矮人的怨恨便日益加深。直到有一年的祭典,矮人又在調戲夏賽族的婦女時,恰巧被賽夏族人看見,賽夏族人已忍無可忍了,乃絞盡腦汁設想計策,於是,他們暗中把矮人回途時,常爬上去休息的枇杷樹先砍斷一半,再用泥將樹的缺口遮掩起來。果真,矮人們依著舊習慣,一個一個爬到枇杷樹上休息,就在矮人們都來不及反應時,枇杷樹便瞬間倒下,矮人們一個一個都跌落深淵內而淹死了,只有兩個矮人倖免於難。這兩位矮人雖知是賽夏族人設計害了她們的族人,但人單勢薄也無可奈何,乃決定往東方離去,離開前,還將祭歌與舞步教授給賽夏族人。只是,賽夏族人雖除去了心頭大患,內心卻感到不安,於是開始祭祀矮人,安撫他們的靈魂,以解彼此的仇恨。從此以後,就在秋收之後的月圓夜裡,賽夏族人不斷的唱著、跳著,邀請矮靈歸來,再一次與賽夏族人同樂,並在歌聲中請求矮靈的原諒與賜福。矮陵原是每年舉行一次,大約在農曆十月十五日進行,後因日本人的禁止,遂改為每兩年舉行一小祭,每十年舉行一大祭。

麻斯巴絡祭

賽夏族一項相當特殊的生命禮俗,是指一生中最慎重的一次回娘家,向娘家報告嫁出去的女兒終於建立了一個幸福完美的家庭的禮俗。嫁出去的女兒,平常當然也可以回娘家,但大多沒有特別的儀式,但麻斯巴絡卻是必須待女兒和女婿的事業有成,且已生兒育女,並且計畫不在生育之後,才特別舉行的生命禮俗。舉行麻斯巴絡之前,女婿及女兒必須先向娘家預告時間,待娘家同意後,通知親朋好友屆時前來,女婿必須帶領全家,並且準備酒、豬及山產、麻糬⋯等,這些東西最主要是用來祭祀娘家的祖靈,稟告祖靈出嫁的女兒已有幸福的家庭,祭典完後當然是分贈給所有前來參與的親朋好友。透過麻斯巴絡,出嫁的女兒可以再一次感謝祖靈的庇祐,女婿們也可以藉此機會,一一認識娘家所有的親朋好友。更重要的是,新生的一代,在這個歡樂的場合中,也可以一一認識娘家的長輩及兄弟姊妹,增加彼此的情誼。

2. 工藝:

服飾方面:賽夏族的男女大都穿著長及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再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顏色以紅、白兩色為主。祭典時的服飾為長衣,衣服的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另外腕飾、足飾均以貝珠為材料。

工藝方面:賽夏族的背籃主要是雙肩帶式的背籃,靠肩膀的力量扛物。

3. 建築:

賽夏族的居住特色:
(1)寢床各自獨立較具私密性。

(2)起居室與炊事間分開。
(3)中央空間的形成。
(4)中央空間具宗教性、儀式性的功能。
住家以竹子為壁面與屋頂,整個住家的外觀呈現不規則的矩形。

4. 飲食:

賽夏族的傳統食物有醃豬肉,糯米糕、糯米酒等等。醃豬肉傳統上是用捉來的山豬肉加工而成的,做法是用蒸熟的米飯、鹽和豬肉,一層一層的夾起來,在浸入竹筒中醃成,如此可以使食物保存更久,飢荒或糧食短少的時候也不用著急。另一項傳統食物,也是在傳統儀式中必備的是糯米糕,做法是以杵和臼將蒸熟的糯米打成黏稠狀,搗好的糯米在臼中不容易食用,賽夏人把臼中的黏糯米黏在杵上,用線和一雙巧手,就能夠把黏在杵上的糯米放到竹盤上,在切成小塊就方便多了。另外,糯米還可以釀酒,糯米酒在儀式中,也是必備的食物之一。

5. 狩獵:

傳統上狩獵代表一個男人擁有雄壯的體魄。物資缺乏的年代,有能力供給族人充分的營養,等於影響了全族的興亡,所以也是榮譽和尊貴的表現。平常上山打獵若有好收穫,賽夏族人會和家人一起分享,賽夏獵人絕對不會輕易在別人面前誇耀自己的收穫很多,一定會謙虛的說只有一點點,因為族人們認為,如果說實話或謊報過多,下次的狩獵就不會有好運氣了,獵物可能會大大的減少或是落空。

 

布農族

  布農族,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台灣原住民的一個族群,主要居住在海拔1500公尺以上的高山上,全族人口約51.094人。就遷移而言,布農人是台灣的原住民當中,人口移動幅度最大、伸展力最強的一族。分佈在埔里以南的中央山脈及其東側,直到知本主山以北的山地,是部落的散居社會。布農族分為六大社群:卓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巒社群、郡社群、搭科布蘭郡。布農人喜歡山居,高山深處常有他們的聚落。是父系社會,大家族制。

1. 完整的布農部落裡,有三位領導人物:

(1)主持農事祭儀的祭師,善觀天象、氣候並維持社會秩序、協調糾紛。 

(2)射耳祭的主持者。通常是部落當年狩獵最豐的族人,後來也改由其一固定人員擔任。

(3)政治領袖。負責爭戰、獵首、血族復仇。是勇士,也是對外作戰的指揮者。

2. 飲食:

  布農族主食是米、小米、稗、玉蜀黍、蕃薯、芋頭等。將米及小米煮飯,玉蜀黍則磨成粉使用。副食品有獸肉、魚類、豆類、蔬菜、野菜,其中樹豆可以說是布農人最重要的副食之一。樹豆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外表為黃色,與豬肉排骨同煮皆可,樹豆湯是布農族人最常食用的湯。鳥獸或魚肉只有在祭典或人有出外打到獵物時才得以享用。布農族多採集野生植物或昆蟲、鳥卵,副食多仰賴此類食物。另外像竹筍、木耳、野菜、山小米、山棗、野橘等也是重要採集物。釀酒屬女性的工作,以糯粟或糯米為原料,以藜實為發酵劑。遇有重要祭儀與場合時吃的較為豐盛,平時則是很少吃副食。目前飲食習慣己轉變,多半以稻米、地瓜為主食。

3. 文化特質

  杵音是布農族與日月潭邵族特有的樂器,通常由八至十六根長短不同的木杵,交替的在石板上敲擊,藉著不同音階演奏出優美的旋律。在從前,族人也用它來傳達訊息。

  口簧琴是原住民族普遍的樂器,但每一族使用的時機稍有差異。以布農族而言,是排遣寂寞或悲傷時渲洩情感的工具。在排灣、泰雅、阿美則是談情說愛,男女互表情意的催化工具。

  另一種布農族特有的樂器是四弦琴(在卡社為五弦),是族人自娛的樂器。

  弓琴也是布農族盛行的樂器,以竹子為弓、細鋼絲為弦,一端銜在嘴裡,左手持弓右手撥弦,悠揚的琴音雖然細微,卻耐人尋味。

4. 傳統祭儀:

(一)射耳祭:
  是布農族唯一全部落性的祭典。於每年四月底、月缺的時候舉行,以射鹿耳一最大動物的耳朵來象徵來年狩獵的豐碩,目前也祈求農作的豐收及財運亨通。傳統的習俗以當年獵獲最多的勇士家門前做為慶祝的場所,為了避免糾紛,遂改為固定地點(大都是主祭家)來舉行。射耳祭只限於男子參加,女子禁止至祭祀場所。

(二)嬰兒節:
  一個新生命的誕生,帶來了喜悅與希望。布農人在每年六月月圓時候,為這一年出生的嬰兒舉行佩掛項鍊的儀式。期望孩子們能像項鍊般耀眼、美麗。當天並宴請親友,告知這位新生兒的布農名字,接受族人的慶賀與祝福。經濟狀況好的家庭,酒宴甚至可以持續數日。

(三) 八部合音

  布農人不但祭儀的繁複,在音樂上也發展出相當複雜的和音唱法,配合祭禮的進行。早時西方音樂學者認為音樂發展的程序是由單音、複音而至和聲,至1952年日本的音樂學者黑澤隆朝將布農族的「祈禱小米豐收歌」寄交聯合國的文教組織於年度大會上發表,與會學者聽了之後,驚訝於古老的部落會有如此繁複的和音,因而重新審視音樂起源說的論點。

  這首歌是以多聲部和音唱法,由低漸漸上升,一直唱到最高音域的和諧音,以美妙的和聲娛悅天神,同時也依此判斷當年小米之收成。為了祈求小米能夠豐收,布農族社裡的男子圍成一圈(一般是六至十二人,偶數),一起合唱「祈禱小米豐收歌」。族人相信,歌聲越好天神越高興,今年的小米就會結實累累。因此,每一個人都以虔敬的心情唱著。歌聲一開始,其實只有四部合音,但是透過加強胸腔共鳴並拉開後口腔的方式,強化基音聲部以上的泛音,耳朵敏銳的人可以聽到五度泛音,當獻唱群的聲音尚未到達自然泛音大三和弦的位置時,在聲譜儀分析中,就可以看到八部的效果。「八部合音」係某位布農人自稱,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布農族裔阿諾.伊斯巴利達夫老師於14/Dec/2010寫給楊金峯的信件中表示:「『八部合音』之說是不切實際的,的確是族人不太熟諳樂理者所自稱的名詞,又加上採訪者也不明就裡,且順理成章的報導起來。」加重低音共鳴產生泛音的做法,某些聽覺敏銳者可以聽到兩部的「平行複音」,四個聲部的演唱就形成四組平行複音的繁複聲響現象,因而加意予以名之,此不合學術規範:一則,這個名稱不是布農族人普遍性的稱呼;再則,不能因為少數人才能聽到的聲音,而由他人為布農族的文化瑰寶取一新名;最後,若是因為人聲中的自然泛音被加重,而視為多個聲部現象,如此一來,大多數的合唱到底是幾部合音,就很難定義之。各傳統民族複音唱法大多是複旋律的織體,罕見「泛音和聲合唱」, 此堪稱為世界音樂之瑰寶。

5. 文化特質

在台灣的原住民中,布農族是傳統祭儀最多的一族。由於對於小米收穫的重視,因而發展出一系列繁複而長時間的祭祀儀式。一些比較常被學者提到的儀式,包括「小米開墾祭」、「小米播種祭」、「除草祭」、「收穫祭」、「入倉祭」、「射耳祭」等。對於農事或狩獵行事的時間,布農人依著植物的枯榮與月亮的盈缺來決定。例如李花盛開時,適合播種小米;月缺時適合驅蟲、除草;滿月時適合收割舉行收穫祭。由月亮的圓滿來象徵人生的圓滿與小米的豐收,以月缺來表示怯除不好的事物,希望它快快消失。在除草祭儀結束後,布農人打起陀螺,祈望小米像陀螺快速旋轉 (快速成長)。並在空地上架起鞦韆,希望小米如鞦韆盪(長)得一樣高。因此,我們可以說,布農人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生活態度充滿象徵意味的民族。

6. 「布農族」的洪水傳說

  傳說從前布農族曾經有文字,在一場大洪水中,兄弟倆分別帶著先人留下的寶物避難,負責保管文字的哥哥竟將文字流失,從此布農族人便失去了文字。雖然失去了文字,卻擁有其他民族所沒有的「畫曆」,於1937年自南投一位族人家中發現的一塊木雕畫曆,以類似象形字之符號記載著農事、出獵等行事,是布農族先人所留下來珍貴的智慧遺產。

  洪水傳說 太古時代洪水驟然成災,淹沒了大地,形成了一片茫茫大海,僅剩玉山、巒大山、郡大山、shilubiya山的山頂露在水面上。 人們避難到玉山的山頂上,可是所有的粟穀盡失,無以為炊。還好山上有很多獸類,於是捕獵生食充飢。由於沒有火,生活很不方便,只好到處尋火,有一天終於發現卓社大山上有火光。於是立刻派一隻鳥去索火,可是在回程途中熄火了;再改派長尾鳥去,長尾鳥卻在飛行途中落水淹死。最後,人們派出haipiji鳥去,這才如願以償,得火而歸。

  後來,有一次螃蟹和大蛇爭鬥,螃蟹剪破了大蛇的肚子,大蛇痛得向西逃竄而去,其經過之處形成一道溪流,積水順溪而退,又露出原來的陸地來。人們大喜,紛紛下山求美地,而離散四方,各自組織部社,以至於今。

新增時間 : 2012-04-20 14:25:1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