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脂定義&藥物治療
一、 定義
指的是血漿膽固醇濃度偏高、三酸甘油脂值過高或兩者均偏高(王、吳,2003),總膽固醇≧240mg/dl、三酸甘油脂≧200mg/dl(陳、梁、李、呂,1999)。
二、 症狀
高血脂通常無任何症狀。
三、 病因
近年來國人飲食有精緻化的趨勢,食物攝取以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為多,加上國人普遍缺乏規律運動(呂,2008),慢慢地造成身體內代謝失調,也就形成疾病。
四、 診斷
血脂異常的診斷必須依據至少2次,且間隔1-3週的抽血檢查,和一致的血脂分析結果來判斷。
五、 治療
(一) 非藥物
1. 減輕過重體重:均衡飲食、限制熱量、運動,原則上每天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500大卡,每週即減少3500大卡,大約可減輕體重0.5公斤,持續四週可減少2公斤(王、吳,2003)。
2. 規律有氧運動:又稱為耐力性運動,可以促進或維持心肺適能,亦可有效地改變身體與血脂組成,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運動時間每次20~60分鐘、運動頻率每週3-5次(王、吳,2003)。
3. 飲食療法:在開始藥物治療前,應先積極地嘗試3-6個月的飲食治療,對於大部分的高脂血症,一般皆能獲得相當的效果,日常生活飲食必須營養均衡且熱量足夠,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王、吳,2003)。
(二) 藥物
1. HMG 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Statins)
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時的速率限制酵素,減少膽固醇的生合成,也會增加肝臟 LDL 受器的數目促使 LDL 的分解代謝。副作用主要為頭痛、失眠、肝功能異常、肌肝酸激酶 (CK) 上升及腸胃道不適。由於膽固醇合成的尖峰時間在清晨,因此 statins 建議於下午約傍晚時刻服用的效果最好(蔡、陳、張、鄭,2012)。
2. Fibric Acid Derivates (Fibrates)
為過氧化體增生激活受器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or receptor, PPARα) 致效劑,透過增加周邊組織脂蛋白脂解酶 (lipoprotein lipase) 的產生,進而促進 TG 的分解,也會增加 HDL 之合成及肝臟 LDL 受體對 LDL 之親和力,而提高 LDL 之清除。肝酵素值提高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蔡、陳、張、鄭,2012)。
3. Bile Acid Sequestrants 膽酸結合劑
作用主要是在小腸中與帶陰性電荷並含豐富膽固醇的膽酸結合,由於樹脂無法被吸收,因而增加排除。肝臟也會代償性的利用膽固醇而提高膽酸的產生,因此增加膽固醇的代謝與利用,但因會代償性增加 TG 約3-10%,所以只建議用於第二型高血脂症患者。便秘是導致患者停藥的最主要原因(蔡、陳、張、鄭,2012)。
4. Nicotinic Acid Derivatives (Niacin)
為維生素 B3,藉由抑制脂肪組織的脂解作用降低血中游離脂肪酸,並減低肝臟 TG 的合成、抑制 VLDL 變成 LDL,也可以透過抑制肝臟對 HDL 的再吸收而增加血中之 HDL 值。副作用會刺激尿酸從腎小管排出,易造成高尿酸血症、增加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蔡、陳、張、鄭,2012)。
5.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
能抑制小腸刷狀外緣運輸蛋白 (brush boarder transporter) 而減低膽固醇在腸胃道的吸收(蔡、陳、張、鄭,2012)。
6. Omega-3 Acid Ethyl Esthers
FDA 核准為高 TG 所使用的藥物,可輔助 nacin 及 fibrates 的效果。其機轉尚未清楚,有三種可能:(1) 是抑制 TG 生合成的關鍵酵素,並調控肝細胞核質受器 (nuclear receptors) 而增加脂肪酸的氧化代謝。(2) 其氧化與 TG 生合成時相互競爭利用脂肪酸物質。(3) 增加脂蛋白酶的活性因而增加 TG 的清除9,10。耐受性相當良好,副作用為有魚腥味及打嗝,需特別注意的是,omega-3 會顯著地增加 LDL(蔡、陳、張、鄭,2012)。
7. 合併藥物
其它降血脂藥與 statins 合併治療對血脂的效果,結果顯示 statin 類與 fibriates、nacin 及 ezetimibe 併用時的效果較佳,其它合併治療則沒有研究或缺乏正向的結果。複方降血脂藥物強調增加療效外,也增加服藥順從性並減少藥品費用(蔡、陳、張、鄭,2012)。
六、 參考文獻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高脂血症˙基層醫學˙18(9)˙210-221
呂萬安(2008)˙高血脂症的預防與治療˙中醫藥研究論叢˙11(2)˙37-46
陳素惠、梁靜祝、李源德、呂紹俊(1999)˙飲食與運動之自我監測措施對高脂血
病患血脂與體脂控制之成效˙護理研究˙7(4)˙333-346
蔡佩娟、陳宣雅、張展維、鄭奕帝(2012)˙高血脂症的防治觀念與用藥選擇˙藥
學雜誌˙28(1)
指的是血漿膽固醇濃度偏高、三酸甘油脂值過高或兩者均偏高(王、吳,2003),總膽固醇≧240mg/dl、三酸甘油脂≧200mg/dl(陳、梁、李、呂,1999)。
二、 症狀
高血脂通常無任何症狀。
三、 病因
近年來國人飲食有精緻化的趨勢,食物攝取以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為多,加上國人普遍缺乏規律運動(呂,2008),慢慢地造成身體內代謝失調,也就形成疾病。
四、 診斷
血脂異常的診斷必須依據至少2次,且間隔1-3週的抽血檢查,和一致的血脂分析結果來判斷。
五、 治療
(一) 非藥物
1. 減輕過重體重:均衡飲食、限制熱量、運動,原則上每天消耗熱量大於攝取熱量500大卡,每週即減少3500大卡,大約可減輕體重0.5公斤,持續四週可減少2公斤(王、吳,2003)。
2. 規律有氧運動:又稱為耐力性運動,可以促進或維持心肺適能,亦可有效地改變身體與血脂組成,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自行車、有氧舞蹈等,運動時間每次20~60分鐘、運動頻率每週3-5次(王、吳,2003)。
3. 飲食療法:在開始藥物治療前,應先積極地嘗試3-6個月的飲食治療,對於大部分的高脂血症,一般皆能獲得相當的效果,日常生活飲食必須營養均衡且熱量足夠,達到並維持理想體重(王、吳,2003)。
(二) 藥物
1. HMG CoA Reductase Inhibitors (Statins)
是抑制肝臟合成膽固醇時的速率限制酵素,減少膽固醇的生合成,也會增加肝臟 LDL 受器的數目促使 LDL 的分解代謝。副作用主要為頭痛、失眠、肝功能異常、肌肝酸激酶 (CK) 上升及腸胃道不適。由於膽固醇合成的尖峰時間在清晨,因此 statins 建議於下午約傍晚時刻服用的效果最好(蔡、陳、張、鄭,2012)。
2. Fibric Acid Derivates (Fibrates)
為過氧化體增生激活受器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or receptor, PPARα) 致效劑,透過增加周邊組織脂蛋白脂解酶 (lipoprotein lipase) 的產生,進而促進 TG 的分解,也會增加 HDL 之合成及肝臟 LDL 受體對 LDL 之親和力,而提高 LDL 之清除。肝酵素值提高是最常見的副作用(蔡、陳、張、鄭,2012)。
3. Bile Acid Sequestrants 膽酸結合劑
作用主要是在小腸中與帶陰性電荷並含豐富膽固醇的膽酸結合,由於樹脂無法被吸收,因而增加排除。肝臟也會代償性的利用膽固醇而提高膽酸的產生,因此增加膽固醇的代謝與利用,但因會代償性增加 TG 約3-10%,所以只建議用於第二型高血脂症患者。便秘是導致患者停藥的最主要原因(蔡、陳、張、鄭,2012)。
4. Nicotinic Acid Derivatives (Niacin)
為維生素 B3,藉由抑制脂肪組織的脂解作用降低血中游離脂肪酸,並減低肝臟 TG 的合成、抑制 VLDL 變成 LDL,也可以透過抑制肝臟對 HDL 的再吸收而增加血中之 HDL 值。副作用會刺激尿酸從腎小管排出,易造成高尿酸血症、增加胰島素阻抗 (insulin resistance) (蔡、陳、張、鄭,2012)。
5. Cholesterol Absorption Inhibitors
能抑制小腸刷狀外緣運輸蛋白 (brush boarder transporter) 而減低膽固醇在腸胃道的吸收(蔡、陳、張、鄭,2012)。
6. Omega-3 Acid Ethyl Esthers
FDA 核准為高 TG 所使用的藥物,可輔助 nacin 及 fibrates 的效果。其機轉尚未清楚,有三種可能:(1) 是抑制 TG 生合成的關鍵酵素,並調控肝細胞核質受器 (nuclear receptors) 而增加脂肪酸的氧化代謝。(2) 其氧化與 TG 生合成時相互競爭利用脂肪酸物質。(3) 增加脂蛋白酶的活性因而增加 TG 的清除9,10。耐受性相當良好,副作用為有魚腥味及打嗝,需特別注意的是,omega-3 會顯著地增加 LDL(蔡、陳、張、鄭,2012)。
7. 合併藥物
其它降血脂藥與 statins 合併治療對血脂的效果,結果顯示 statin 類與 fibriates、nacin 及 ezetimibe 併用時的效果較佳,其它合併治療則沒有研究或缺乏正向的結果。複方降血脂藥物強調增加療效外,也增加服藥順從性並減少藥品費用(蔡、陳、張、鄭,2012)。
六、 參考文獻
王建楠、吳重達(2003)˙兒童及青少年高脂血症˙基層醫學˙18(9)˙210-221
呂萬安(2008)˙高血脂症的預防與治療˙中醫藥研究論叢˙11(2)˙37-46
陳素惠、梁靜祝、李源德、呂紹俊(1999)˙飲食與運動之自我監測措施對高脂血
病患血脂與體脂控制之成效˙護理研究˙7(4)˙333-346
蔡佩娟、陳宣雅、張展維、鄭奕帝(2012)˙高血脂症的防治觀念與用藥選擇˙藥
學雜誌˙28(1)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