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趨勢

書名:老化與身體活動之未來發展趨勢
著:李淑芬;王秀華
臺灣人口急速老化,按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一個國家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數 7% 以上者即是高齡化社會,14% 是高齡社會,20% 為超高齡社會。「人口老化」係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個時期內老年人口比重不斷上升的現象或過程。當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而成年人和老年人的比重上升時,人口學和統計學稱這種現象為人口老化。而此一老化指數從 1998 年的 37.6% 直攀升到 2007 年的 58.13% (內政部統計資訊服務網,2008)。
從臺灣人民的平均餘命來看,內政部統計處(2007)之資料數據顯示,1951年男性的平均餘命是 53.1 歲、女性是 56.3 歲,到 2006 年,男性的平均餘命已延長 74.86 歲、女性已達 81.4 歲。據內政部戶政司(2007)之老年人口資料顯示,在 2006 年底時,臺閩地區 65 歲以上老年人口已占總人口的 10.0%,根據經建會推估到 2026 年,老年人口會占總人口的 20%,即每 5 人就有一位老人,正式邁入超高齡社會(行政院經建會,2007)。而 2011 年至 2041 年即將是人口急速老化的真正開始,因為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開始步入老年(薛承泰,2004)。
這些高齡社會現象導致臺灣像很多其他先進國家一樣,老年人慢性病與功能障礙的盛行率急遽上升,這些功能障礙者或缺乏自我照顧能力的老人形成非常嚴重的健康及醫療問題,使得國家對於整體經濟的規劃與資源之配置要有應對的政策及規劃。
老年人身體活動指導的途徑,(一)尋找專業的運動指導員:證照制度(訓練專業化,特殊化),運動篩
檢以標準作業流程進行,應用教學技巧及運動領導能力的指導原則;(二)老年人應自我鍛鍊健康體適能:老年人應自我鍛鍊健康體適能,從心肺耐力、肌力、肌耐力與柔軟度的增進做起,一方面可避免心血管疾病的侵襲,一方面增進肢體的控制功能,避免跌倒與骨折的發生,由於心肺耐力的鍛鍊方法是從事有氧運動,可以多消耗脂肪,尤其是消耗腹腔脂肪,對於健康的維護更為重要。此外,在參與運動後,可以減少老年人沮喪或焦慮的發生,有益於認知能力的維護;(三)增加老人運動志工:老人照顧老人將是臺灣未來的現象。薛承泰(2004)認為老人照顧老人,將是臺灣未來的現象。
測試已有研究驗證為基礎的身體活動課程模式:臺灣目前需要有系統的方式,以身體活動理論基礎,將跨理論模式的運動行為改變計畫及健康促進模式等,應用於老年人身體活動課程模式之設計及運動指導。並且,以全國性的老年人口作母群,抽取大型 (large-scale) 的老年人作為運動介入的受試對象,以驗證及確定課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Prohaska & Peters, 2007)。Reger 等 (2002) 以 31,420 位的中老年人實驗對象,應用跨理論模式及計畫行為理論作輪椅健走運動介入的基礎,Reger 等發現這個以身體活動理論基礎,加上媒體參與及政府宣導的社區成功增加 23% 參與健走的中老年人階段也提升了。國內也應在現實的社區環境中去測試有研究驗證過的身體活動課程模式,同時也探討各課程模式之實施,包括會員召募、課程執行及課程模式評鑑等。這些身體活動課程模式對於增進老年人生活功能性及健康才能達到更廣泛而正面的效益 (Ory 等, 2003)。
未來的趨勢漸漸以照顧老年人為重要指標,或許對壯年人口來說是一大負擔,但是這也是現代人必須面對的社會現象。

新增時間 : 2014-09-21 20:43:00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