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案報告

主題: 提昇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之專案
作者: 張珮涵、陳婷婷、江美鳳
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則有極佳的治癒率。國內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低的原因為民眾自覺身體無異狀、出血為痔瘡所致、藉口沒時間返診或不知道相關資訊等;本院篩檢陽案追蹤完成率為四大癌症篩檢中最差者,經調查發現由於病人認知不足、無制訂明確篩檢追蹤流程及教育宣導不足所致,故激起成立專案小組來改善,以期提昇追蹤完成率。目的:提昇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達65%。解決方案:由明確的策略介入,包含:製作衛教單張及複檢提醒單、增加篩檢推廣講座場次、提供專人專線諮詢管道、訂定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流程、舉辦院內在職教育宣導、建立跨單位合作模式及他院標竿學習等方案。結果: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由53.63%提昇至66.08%。結論:本專案應用教育推廣及團隊合作加強個案對確診追蹤的認知,確實可有效提昇大腸癌篩檢陽性個案追蹤完成率及醫療服務品質。
本文描述照顧一位70歲大腸癌女性病人面對首次居家化學治療之護理經驗。筆者在2010年3月17日至9月8日護理期間運用Gordon十一項功能性健康評估,發現個案有面對首次居家化療知識缺失、因接受化療引發潛在危險性感染及噁心嘔吐副作用、與訊息不足引起之焦慮及主要照顧者緊張等健康問題。筆者於門診照護期間建立良好的護病關係,藉由護理指導鼓勵個案參與並協助其面對首次經歷且頻繁的居家化療,提供以居家為基礎的化療照護,協助個案與案夫安心在家完成12次療程,成功推展以醫院為基礎的居家化療模式。希冀藉此護理經驗分享,鼓勵臨床護理人員協助癌症病人勇於接受門診居家化療,兼具治療與生活節律,提昇病人與家庭成員之生活品質。

本文運用Neuman系統模式為評估工具,照護一位大腸癌末期病人於住院期間面對因癌症產生之症狀困擾、社會及靈性層面壓力源的護理過程。筆者於照護個案期間運用觀察、身體評估及深度訪談收集資料,以了解個案個別需求。結果發現,影響個案產生症狀困擾的壓力源為:1. 個案內壓力(intrapersonal stressors):以食慾、疼痛、疲倦、憂鬱及體重下降的症狀困擾程度最高;2. 個體間壓力(interpersonal stressors):因面臨疾病變化、死亡威脅及家庭角色所背負的職責;3. 個體外壓力(external stressors):為缺乏社會經濟資源。在護理過程中筆者提供生理、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之照護,並協助個案形成對壓力源的抗阻能量。照護內容包括:緩解個案治療期間之症狀困擾;協助表達經驗、希望與想法,發揮家庭角色之功能及心理的重建:協助個案做有意義的生命回顧並降低死亡恐懼,坦然接受治療及面對生命的消逝,獲得有意義且高品質的照護。

新增時間 : 2015-09-14 00:20:5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