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03:38:06

新生兒死亡

看完了這三篇文章之後,我覺得裡面有說了一句話我覺得很對,那就是「孩子是父母心中永遠的寶貝,失去時就像是在胸口劃下一道永遠無法癒合的傷口」,如果在無預期之下面臨新生兒生命的死亡,會使父母無法承受重大打擊,造成無法預期的哀傷,會使父母的健康受到莫大的傷害,每個新生命都是父母親共同孕育的愛,孩子的「出生」帶給家庭希望、喜樂和感恩;但當新生兒因故無法順利平安生存時,父母被迫面對新生兒死亡」,將是一大震撼、極大的失落與悲傷。新生兒安寧緩和療護是整體且全面性的,對象不只有新生兒,需同時涵蓋其家庭成員。尤其是預期將失去新生兒,仍要增進親子依附關係,提供獨立且隱私的環境,讓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與新生兒獨處。在照護臨終的新生兒時,盡量維持新生兒好看的樣貌。還可協助製作回憶盒,放置屬於新生兒曾經使用過的物品,作為日後,當父母想念小孩時之憑藉。護理人員面對即將失去孩子的父母時,需評估其哀傷反應及所造成的生理、心理、靈性、夫妻互動及家庭變化,並成為父母間的溝通橋樑,鼓勵以開放性地表達哀傷,避免關係產生變化。父母的悲痛反應,需依賴醫護團隊提供支持,最重要是協助父母宣洩情感,表達悲傷情緒。期待藉此呼籲新生兒安寧緩和療護的重要性,協助陪伴悲傷、自責、情緒低落的新生兒父母一起走過失落的歷程,且能在生命轉彎處發現希望與愛。安寧緩和療護無界限,新生兒也同樣有需要,在臨床護理主動積極發揮堅定信念,實踐安寧緩和療護特質;也期盼往生的新生兒及其家屬都能得到身心靈安定,達到生死兩相安及善終結果。在台灣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或基金會能提供周產期傷慟關懷服務,對於尚未出生或一出生就死亡的新生兒及其父母的照顧,都相當缺乏(李,2002),且又受到台灣社會文化的限制,導致父母必須壓抑內心的哀傷,於面臨新生兒死亡時,無法真實呈現出哀傷反應(江等,2007)。所以兒科加護病房的護理人員,應學習在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o-not-resuscitate, DNR)意願書時的知識及溝通技巧,協助並引導父母去面對及渡過新生兒死亡時的哀傷,期待於調適後再重返正常的生活,是護理人員首要照護的重點。說真的有時候不實施新肺復甦術,反而對新生兒比較好,讓他不用那麼痛苦的活著,但是每個父母一知道自己的孩子即將面臨死亡,第一一定都是想要先搶救小孩,讓他有活下去又康復的機會,雖然父母傷心,若真的無法搶救這小孩也是沒辦法,父母也得讓自己的北鼻放棄治療,不在那麼痛苦,把握剩下的時間好好跟北鼻相處,至少可以讓他知道父母是愛他的,然後父母自己也要堅強起來,忍住那個痛,短期間是無法接受,但一定要把那個小孩的份好好活下去。鄭雅慧(Ya-Hui Cheng) ; 方寶秋(Bao-Chios Fang) ; 沈青青(Ching-Ching Sheng) ;源遠護理 6卷2期 (2012/11), 10-14 陳誼珍(Yi-Zhen Chen) ; 林育年(Yu-Nien Lin) ; 張馨文(Hsin-Wen Chang) ;馬偕護理雜誌 5卷1期 (2011/01), 73-81 郭銘惠(Ming-Hui Kuo) ; 彭雪芳(Sheue-Fang Perng) ; 鄭雅慧(Ya-Hui Cheng) ;榮總護理 29卷4期 (2012/12), 351-357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