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業
(2012/04), 21-56
讀後心得:第一篇在訴說
學童主要的死因包括:事故傷害、惡性腫瘤、心臟疾病、肺炎、腦血管疾病及自殺等,校園中這些疾病需要學校護理人員運用身體評估技巧與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進行疾病初步篩檢,以提供更有效率的健康照顧或轉介醫療院所。緊急狀況下護理人員能熟練的評估學生的意識狀況、昏迷指數(GCS)、生命徵象、呼吸型態及皮膚濕冷等休克症狀,在第一時間內將學生送醫並維持生命,可以挽救學童幼小的生命,避免殘疾的發生。其次,疾病盛行率的評估,緊急處理集體食物中毒,避免傳染病擴大,在公共衛生有重要的功能。一般狀態下,學校護理人員經由視力健康篩檢,注意學生潛在的健康主訴,評估學生身體外觀、行走步態、心音、呼吸音、腸音及腹部柔軟度,即能簡易篩檢其健康問題,所花費的時間僅2-5分鐘,卻能守護學生的健康。緊急狀態下,則需熟悉快速的腦神經、心肺功能評估,確立疾病的嚴重度而有所根據才能依緊急傷病救護的原則送醫。本文介紹身體評估各系統簡易評估重點,緊急與一般狀況下評估內容,以提供學校護理人員辨別學童疾病之參考。 本研究藉由「統合分析法統整分析國內近1 5年來有關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與領導行為對班級經營效能影響的量他實證研究結果。共採用34篇論文做為研究樣本,分析的491項統計數據,結果發現教師人格特質中,以和善性、嚴謹自律性、開放性、外向性與班級經營效能的相關達到中效果量。教師的四個情緒管理面向與班級經營效能的相關皆達中至中高效果量,且其效果量會隨著學生年齡增長而上升。教師領導行為的大多數面向與班級經營效能的相關則達高效果量 以上。分析發現國小、國中、高中三個教育階段的教師人格特質、情緒管理、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相關的效果最差異不大,其中以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的相關最高,情緒管理次之,人格特質居第三。因此,建議教師應善用領導行為及情緒管理知能,以提升班級經營效能。 本研究旨在瞭解臺中市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現況;分析不同背景變項的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上之差異;探討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性。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臺中市公立國小之普通班教師為母群體,進行分層隨機抽樣。使用工具為「國小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之相關研究正式問卷」, 所得資料分析獲致以下結果: 如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各層面中以「自我實現」得分最高,在「運動」最低;在情緒管理各層面中以「情緒覺察」的表現最好,在「心理彈性力」表現最差;另外在整體之自覺疲勞感為傾向中度疲勞感受,其中以「身體局部異常感疲勞」的感受最高,「精神不集中」則為最低。而不同背景變項之研究對象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有顯著差異。其中以年齡31-50歲以上、任教6-15年,自覺健康狀況極好者,在健康促進生活型態的得分較高;在情緒管理方面以女性、有宗教信仰、自覺健康狀況極好者得分較高;另外又以級任教師、自覺健康狀況不好者,在自覺疲勞感的得分較高。再者:研究對象之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情緒管理與自覺疲勞感呈顯著相關;健康促進生活型態愈高,情緒管理愈佳,自覺疲勞感愈低。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