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3 19:25:50

暑假作業---讀書心得(三升四)

主題:運用同理心

被了解是人類的基本需求,護理人員藉著同理心了解個案的情緒及感受,個案因著護理人員的同理心感覺到被了解與被接受,使護病關係得以建立與維持﹝陳玉敏、王文芳、張正辰,2002﹞。在讀護理的漫長過程中,我們首先常常會聽到老師跟我們強調:與個案建立護病關係運用同理心的重要!但是我們往往會把同理心跟同情心畫上等號,而最後我們總會發現:事實上這兩個名詞並不完全相同。你們知道嗎?在運用的技巧上這兩者就會產生很大的不同。


經由維基百科查詢:同理心(Empathy),又叫做換位思考、神入、共情,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即於人際交往過程中,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在既定的已發生的事件上,讓自己進入他人角色,體會他人因環境背景、自身生理、心理狀態,更接近「他人」在本位上的感受與邏輯。因為自己已體會「同樣」的經驗,所以也就更容易理解了當事人所處狀態下的反應,以致理解這種行為和事件的發生。就算是自己的看法與人不同時,也能夠理解對方在心理、情緒或行為上的反應,但是能夠理解並感同身受對方的反應並不代表是認同對方的行為。


而同情心是安慰,是一種情緒,是一種被動地分享,就如同對其他人的痛苦、歡愉或悲慟立即而自發的反應。此外,同理心起於理解,但卻和許多人所想的相反,同理心不只是理解,同理心不是簡單地說:「我瞭解你的感覺跟想法。」這只是漫長的努力過程中的第一步。一旦你擁有足夠的熟悉與理解,同理心會要求你付諸行動。所以做一個能夠施展同理心的人,比擁有同理的能力更重要,因為這才是我們運用同理心的價值所在。


但是,怎麼樣才能真正同理別人呢?我覺得人是很主觀的動物,雖然大家都說要客觀地去理解他人,但我覺得好像不那麼正確,什麼是客觀?客觀不也是通過自己的主觀世界去知覺去理解的嗎?這到底是你主觀世界創造的客觀,還是其實是不帶有主觀意識去反應的呢。其實從生活的各種經驗,你能間接地去體會當事人的感受與立場,我覺得這是很棒的學習過程,既然我們無法直接地去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心裡真正在意什麼,但可以從自身經驗去推測、去揣摩這樣的心境,而達到理解的目的,這就已經跨出同理的第一步了,只是重點在於要怎麼去把你的主觀感受變成客觀事實,畢竟要我們不帶有主觀意識的去評斷他人,實在是頗有難度的。經歷了了解的過程,接下來就是付諸行動的開始,因為理解而讓我們有想改變的動力,以把事物推向更好境界為目標,持續的調整自我的心態與行為。


*文章
陳玉敏、王文芳、張正辰(2002).同理心之概念分析‧慈濟護理雜誌,1(4), 7-12。
沈志中(2013).論護病關係中之同理心、傳移與愛‧源遠護理,7(1), 16-22。
游淙祺(2006).社會行動與理解:舒茲論主觀意義與客觀意義‧東吳哲學學報,13, 67-87。

回應(0)

發表網誌評論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