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體驗反思心得

體驗之技術:抽痰法
體驗技術之學理:抽痰是為了幫助無法自行咳痰者,協助其將呼吸道的分泌物清除,以促進有效的呼吸型態。下列為進行抽痰過程的原則:
1. 整個抽痰過程保持無菌
2. 抽痰管之外徑以不超過氣切套管或氣管內管內徑之1/2為原則;成人常用之抽痰管外徑為12-18Fr.
3. 抽痰前後給予高濃度(100%)氧氣至少1分鐘
4. 抽痰壓力依裝置不同可分為:
(1) 中央抽吸裝置:成人可用之抽痰壓力為70~150mmHg,常用之壓力範圍為120~150mmHg
(2) 活動式抽痰機器:壓力範圍為7~15cmHg
5. 抽痰管插入的深度依放入部位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將抽痰管放到有阻力時(到達Carina處)回抽1公分為原則。
(1) 口鼻抽吸:15~20公分(6~8吋)
(2) 氣管內管抽吸:20~30公分(8~12吋)
(3) 氣切套管抽吸:10~12公分(4~5吋)
6. 抽痰時間為5~8秒,最長不可超過15秒
7. 兩次抽痰時間的間隔至少1~3分鐘,亦即抽痰前的給氧時間
8. 抽痰的順序:氣管內管或氣切處、鼻部、口部。抽痰管做了口鼻的抽吸後,不可再做氣管內管或氣切的抽吸

體驗經驗及反思:八大核心素養
1.關愛:在進行抽痰前先告知病患藥作的治療項目,告訴病人放輕鬆,如果病人還是很緊張,我們可以試著傾聽病人所擔憂的煩惱,不要一直強迫給予讓病人感到有壓力。

2.基礎生物醫學科學: 在做任何照護之前,我們都應先了解照護這個病人需要具備什麼知識。像抽痰的話我們就要知道幫病人抽痰要用幾號的管子,給氧的時間,抽痰的壓力,抽痰時間,抽痰順序等…看似一個小小的步驟如果不知道的話都有可能害死一個生命。

3.一般臨床技能: 評估病人痰的多寡,照顧的先後順序都須保持無菌狀態,在抽痰的過程中需觀察病人的反應,如有不舒服應採舒適的技巧。

4.溝通與合作:如果碰到害怕抽痰的病人,我們不能忽視他,而是應與他們溝通並減輕他們的害怕,有效回應才是病人願意合作的動力。


5.倫理:對於照護病患的任何事情除了上班必要之外不能私下討論,要為病人保留他的隱私。

6.批判性思考能力:在照護過程中能對複雜的情境做適當的回應,能立即對應。例如今天只剩兩個抽痰管我們該如何保持無菌原則進行抽痰呢,一支可以專門先抽氣管內管,另一支就是之後專門抽口鼻的,這樣在數量有限的狀況下,能有效抽痰又能保持無菌原則。

7.克盡職責性:主動做好自己的份內工作,尤其是病人的照護工做更不能忽視。

8.終生學習:即使在臨床工作多年,或許對抽痰的技巧已經純熟得不得了,但是還是要繼續學習求新知。

新增時間 : 2013-06-04 14:36:4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