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心得

周美玉

她是我國軍護制度的創始者,半生戎馬,換來掛滿胸襟的勳章,她是中華民國唯一的女將軍;她一生奉獻鄉國,親情、家庭、財產,一無所有;但是,在大家眼中,她卻擁有一切。 兩年前一次不慎摔倒,造成她行動不便;在輪椅上白髮蒼蒼的中國首位女將軍,卻英氣不滅;去年她再度跌倒,不幸傷及頭部,在開頭顱手術後,從此未再清醒,於今年三月十三日宣告不治,享年九十三歲。 她的門生與護理界人士都為之抱憾。因為周美玉雖年事已高,但軍人出身的她,身子骨一向硬朗,想不到連著兩次意外,不但讓她無法上台親自領獎,也因而告別人世。令人欣慰的是,能趕在她有生之年,給她這項榮耀,也代表國人對她奉獻護理工作的謝忱。 一九一○年誕生於北平的周美玉,幼時家境優渥,一路在被視為「貴族學校」教會中學唸到畢業。當時「協和醫學院」名氣大,周美玉打聽後才知道,協和所附設的護士學校也收女生,於是,和同學相約投考協和。。這一試,讓周美玉從此以四分之三的世紀的生命,為中國護理的臨床、教育和制度耕耘不輟。 周美玉說,中國連年戰亂,護理人力需求殷切,尤其戰場上的傷患乏人照護,哀苦無告,令人為之不忍。但是,當時民間對護理工作仍十分歧視,認為為病患清理、處理便溺,都是不登蜼之堂之事,與僕役沒兩樣;尤其在保守的鄉下,年長一輩對年輕女孩選擇護理為業,多半反對。但周美玉從小就立志要獻身人群,能進協和學護理,正切合她的服務志向;她從未理會別人眼光,執意唸護理,旦樂在其中。 協和護校一畢業,周美玉便被派到河北省定縣附近的救世軍醫院實習,當力金位四十多歲的美國老師,對她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一次,周美玉到這位老師家中拜訪,目睹她僅以一碗清水湯麵糊口,桌上沒有其他菜餚,見她來訪,便端出白開水招待;生活之儉僕,令出身不錯的周美玉為之震驚,也非常感動。她想:這些高學歷的外國傳教士,千里迢迢來到中國,為不同血源、種族、語言、文化的「外國人」服務;尤其是住在鄉下,生活困苦,他們卻無視於這些生活的艱困,反而甘之如飴,是怎樣的胸襟,才能成就如此不凡的行止?讓周美玉深深為之心動,並告訴自己:將來有機會也要走上這條吃苦、卻能服務他人的路。果然,周美玉在畢業後,即兩度負笈至美國麻省工學院及哥倫比亞大學進修;其中,哥倫比亞的護理教育碩士證書,還是美國前總統艾森豪親手,這件事一直令她引以為傲。而兩度出國學習護理的專業技能,也說明她獻身工作,捨棄兒女情、家庭小愛的決心。 民國廿七年,中日戰爭爆發,在當時醫界老前輩、也是協和醫學院的國際知名生理教授林可勝號召下,周美玉加入戰場救護的行列,負責紅十字會的救護總隊。當時經由內政部衛生署協助,周美玉一手組成戰時衛生訓練班,從此穿上戎裝,直至退休。周美玉說,戰時物質缺乏,部隊的衛生條件極差;軍中的防疫工作,成了救護大隊的第一關考驗。醫護人員不但要救助傷兵,還要為他們洗澡、更衣、理髮;冬天裡,傷兵的棉襖長滿了蟲蝨,怎麼抓,都難以根絕,尤其縫隙處,便成了蝨子匿身的好去處。在「窮則變、變則通」下,她們最後只好拿出烙鐵來燙棉襖,只見蝨屍如雪片般紛落,還得用掃帚才乾淨,可見數量之多。而醫護人員為了預防被傷兵傳染,自己的領口、袖口都用繃帶紮得死緊;即使如此,還是不時聽聞護士不幸被士兵傳染疾病而告不治的不幸。 到了鄉下戰區,衛生條件更差;因傳染病死亡的人數,恐不下戰死於沙場的。一次,周美玉到廣西一家醫院巡查,當時正盛行痢疾、傷寒,每天總有一百多名士兵病死,甚至有些士兵還來不及上茅房,在病房就拉到不支倒地,因此,士兵們幾乎是睡在糞便堆上。如此惡性循環,使得疫病更加猖獗,難以根絕。周美玉目睹此景,察覺事態嚴重,除即刻要求將病患區分為輕、重症外,並差人到郊外找磚頭,將已外出逃難的空宅門板卸下來,運回醫院,暫時權充床板,上鋪稻草;這樣,至少可將病患與地上的糞便區隔開來,這才適時扼止傷寒、痢疾等時疫再擴散開來。 周美玉印象最深刻的是,當時物質缺乏,很多人連飯都吃不飽,病患一看人就喊餓;醫院好意地提供乾飯,給他們充饑,卻發現這些人都因腸穿孔死亡。周美玉知道後,趕緊通知醫院,要院方改供應流質,少量多餐;因為這些餓壞了的病患,腸部位早已糜爛,如果再餵以乾飯,「撐都被撐死了!」這些今日看來極為普通醫學常識,當時卻無人察覺,幸虧周美玉洞燭癥結所在,並提出改善方法。果然,以她的妙計去做,衛生、照護條件都改善了,醫院傷兵死亡人數也即刻降低了。 為了不忍更多無知的病患因此冤死,周美玉再累,仍馬不停啼地奔走各處農村,希望為他們建立農村公共衛生與護理制度。農忙期間,村婦根本無暇照顧小孩,她就巡迴各地,訓練農村裡無業的村婦,培養她們負起專業保母責任,以此為副業,幫農忙的村婦帶小孩,並將她們組織化,讓農家忙起農事,可以無後顧之憂。許多農婦感謝周美玉的幫忙,甚至義務來當她的助教,幫她傳「衛教」,讓更多村人有初步的保健概念。我好佩服她阿

珠寶細

三、四十年前,萬華曾有過她的風華歲月。早期工商雲集,在燈紅酒綠巷弄中,著白衣藍裙的公衛護士,每週至少上門兩趟家庭訪視;她們不止對家戶大小噓寒問暖,關心他們的健康,有時甚至捲起袖子,撬開水溝蓋,邊流汗、邊燒煤球,以趨趕蚊蟲,為的是怕瘧疾等傳染病在這個繁華巷弄裡傳染開來。 當年省立台北護專公衛教授朱寶鈿,正是訓練這群街巷白衣天使的「保母」。護專位在萬華的內江街,朱寶鈿為了培養這些未來的「地段」護士,充當公衛尖兵,不但常挑燈夜戰,逐一和學生討論訪視個案,親自出馬,主持當地環境清潔工作,把家家戶戶的健康當作分內的事。 朱寶鈿回憶當時常常全家人共用一個臉盆、一條毛巾,砂眼、肺結核、寄生蟲就在家人間相互傳染;朱寶鈿帶著實習公衛護士挨家挨戶訪視時,碰到無力購買毛巾的貧窮人家,就教他們將就舊衣服或床單撕開,逐一縫上家人的名字,以示區別。 當時婦女多半不知如何避孕,一胎接著一胎生,不曾產前檢查,不幸死胎,哭過後,仍不知如何預防,無知中又把疾病傳染給下一個孩子,家庭悲劇從未中斷。朱寶鈿便常向婦女宣導避孕和婦幼衛生知識,鼓勵孕婦到醫院產檢,以確保小寶寶的健康;訪視時碰到產婦即將臨盆,她便跟著子弟充當起助產士,幫忙接生,並示範如何照顧新生兒。假日時,她組織母親會、兒童會等社區活動,把母子集合起來,以說故事或遊戲方式,進行生活化的衛教。朱寶鈿說,當時衛生條件實在太差,政府逐鄉逐鎮推廣公共衛生,幾乎不覺困難,經過教導,居民觀念進步了,衛生改善了,她便覺得很有成就感,也讓她有了持續推廣公衛教育的毅力。她說,觀念的推行來就不易,必須很有耐心地慢慢教、慢慢做,當居民體會到健康的好處,自然就會加倍努力地改善衛生。 出生於民國三年的朱寶鈿,她會對公共衛生如此投入,主要源自求學時代的體悟。她初中時在寄宿家庭,十幾個同學睡在一間大寢室裡;天冷,寒風灌進室內,連起身去廁所,都免不了傷風感冒,加上同睡一房常互傳染,一到晚上,同學們咳嗽聲此起彼落,不絕於耳。後來,學校新聘了一名公衛護士,她建議校方在寢室兩旁加裝窗戶,保持空氣流通,後來陸續為大家添購了不少醫療設備,此後,同學們對這名公衛護士佩服得五體投地,內心充滿感激。 這段改變,對朱寶鈿造成無比震撼,她發現,白衣天使能做的,不只是床邊照顧病患,像這位校護般,能防範疾病於未然,貢獻顯然比救治病患來得更大;尤其當年醫療資源匱乏,能不生病,不止少了折騰,家裡也可省下可觀的醫療費,也節省不少社會成本:自此,朱寶鈿立下志向,以服務眾人的白衣公衛護士為目標。 民國二十七年,她從協和醫學院護理系和燕京大學醫護預科畢業後,隨即展開她漫長的公衛生涯。抗戰期間,她先加入中央衛生實驗院,後來隨政府搬遷重慶,負責壁山縣公衛教學區的建立。當時疾病橫行,嬰幼兒和產婦死亡率奇高,朱寶鈿的腳步不曾稍停,她積極下鄉,逐一家庭訪視,從事改善婦幼衛生和傳染病防治的基層工作;一有機會,就舉辦各種衛生教育活動,改變居民的衛生觀念,以保障自身健康。 做然後知不足,上進的朱寶鈿為了求取更進步的公衛觀念,決心到美國哈佛大學進修,並取得公共衛生碩士後返國。抗戰勝利後,朱寶鈿隨政府遷台,眼看當時台灣民眾教育水準低落,衛生習慣也差;她可沒以哈佛碩士的優越感自居養尊處優,反而身先士卒,到桃園復興鄉和新竹縣推廣公衛工作,並負責主持各地護校學生分組前來實習家庭訪視的訓練課程。 省立台北護專即今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前身成立後,朱寶鈿在當時校長徐藹諸的熱情邀請下,出任該校教授兼教務主任,後來升任護專校長。 朱校長做事一絲不茍,學生雖敬畏她,但她在學生眼中,卻是純真而樂觀,她們常說,朱校長的笑聲具有傳染力,一聽到她清脆的笑聲,學生常常也跟著笑成一堆。在她樸實的外表下,仍有一顆童稚之心,她喜愛蒐集小玩意,意外發現便當裡有一隻雞腿,這樣的小事也夠她開心一整天;所以學生們私底下暱稱她為「寶寶校長」。 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副教授徐曼瑩說,「朱校長的教學法,可是很先進的」,除了親自帶學生家戶訪視外,也把公衛的經驗融入教學中,以短劇、唱遊、角色扮演等活潑的方式,讓學生學習如何解決工作中的難題。最難能可貴的是,朱校長常主動給學生表達的機會,傾聽她們的聲音,問遇到問題時該如何解決;當學生和她見解不同時,也敢大膽地與她辯論,她一點也不擺校長架子。 朱寶鈿從畢業後,即全心全意投身護理志業,關心人群,無暇顧及自己的幸福,至今孑然一身。她教學生,也是身教重於言教;儉樸的穿著,整齊的短髮,不施脂粉,也不趕流行;連上課用的筆記也多撿用過的廢紙背面,從她的言行中,學生學會節儉和如何廢物利用。而朱校長省下的一點一滴,卻拿來資助學生深造,現任護理學會理事長林壽惠當年出國唸書,朱校長就主動拿自己積存的美國股票給她,交代她在異鄉萬一錢不夠,就把股票變現應急。雖然林壽惠始終沒有動用這筆錢,但她說,有了這比錢做後盾,讓她不必擔心經濟問題,心無旁騖地完成學業。 每一個朱寶鈿教過的學生最津津樂道的是,朱校長常掛在嘴邊的「無缺點主義」;她的「無缺點」不是毫無缺點的完美主義,而是教導學生做事前要先做好萬全準備,預防缺失;當缺點發生了,就要趕緊補救;警惕自己下次別再犯相同的錯。這個原則,學生們印象深刻,並奉為守則,讓她們日後在求學、做事上受益無窮。如今,當年學生口中的「寶寶校長」已經八十八歲了,退休後最大的樂趣是,在家種種蘭花、蒐集了一整櫃精巧的小玩意兒。當有人來訪時,她便拿起一個個可愛的收藏品展示,不厭其煩地說明是哪一個學生送她的。這樣一個童稚未泯的老人家,教過的學生如今已枝繁葉茂,昔日她播下的種籽,仍在各地發芽、抽枝、結果呢!

新增時間 : 2014-09-14 22:40:49 / 修改時間 : 2014-09-14 23:27:5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