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斯多德的「悲劇──淨化觀」之探由

一「憐憫因素」之淨化力
亞氏的悲劇“淨化”實質上是一種審美情感運作,是觀眾與悲劇主人公達成的一種愛的交流,這種愛的交流的心理基礎是「同感」。格式塔心理學提及,心理是一個心理場,心理具有一種力的圖式,有大小,有方向,場與場之間有一種吸引力或排斥力。例如貌合神離的人,雙方都感到無話可說異常彆扭,就在于二者的心埋力呈現對峙狀態,方向相左,互相干擾和排斥。而熱戀的情人如膠似膝,就在于雙方的心理力的方向達成一致,呈有互動次序化,觀眾与悲劇主人公達成的正是這種互動關係。悲劇主人公既是角色,又是悲劇演員,在舞台上表演人生,悲劇演員作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易成觀眾投射對象,造成觀眾無法保持適當審美距離,然而卻也特別容易與觀眾達成情感的融通,
亞里斯多德說「怜憫是由一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恐懼是這個遭受厄運的入与我們相似而引起的。」觀眾被激起的對悲劇英維的怜憫,是一種同感的心理基礎,在蒼茫的宇宙中,個體的生命力量是非常渺小的。邪惡的現實,神秘莫測的命運力量,從生理到心理都給人,一種懦弱感,孤獨無依感,造成挫傷。觀眾面對悲劇英雄時,除了因其命運的不幸和力量的弱小而產生伶憫。觀眾在對悲劇主人公的怜憫中審視自身,是一種自我的自怜。這樣怜憫悲劇主人公的遭遇,於怜憫中審視自怜的情感往復,朱光潛先生解釋得精闢,認為的這種怜憫「不是廣義上的同情,而是專指具有和別人同樣的痛昔的感覺、情緒和感情,其基本成分是愛和惋惜。」

二「恐懼因素」之淨化力
亞里斯多德說「怜憫是由一個人遭受不應遭受的厄運而引起的,恐懼是這個遭受厄運的入與我們相似而引起的。」人總是同情秀美的、弱小的、善良的事物﹒而不會去同情強大的、邪惡的事物。悲劇激起了觀眾的恐懼,說明了觀眾正面對一種難以克服的力量。人的心理是很复雜的系統,一方面由于悲劇是在舞台上表現入生,與實際生活拉開了一段距離,人的心理有一套內在的調節和平衡機制,從而使人能夠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衝突中,保持內心的平衡的機制,悲劇激起觀眾的恐懼情緒,人必須與恐懼和平相處,其心理調節功能的特質,即是朱光潛先生認為的「恐懼不是生活意義中的恐怖,它可以引起心理的震撼與驚奇」的心理特質。
從觀賞悲劇主人公,到自我審視,每個往复都是愛的迸發和情感的深化,一種愛的交流,這種恐懼不是現實中的害怕,而是一種審美驚奇。當人面對無法控制的毀滅性力量時,首先泛起的可能是渺小感,但不是絕望感﹒隨之而來的是一種驚奇、慨嘆和一種令人騰然上升的振奮﹗悲劇喚起觀眾的恐懼情緒正是這樣一
種崇高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感,驚奇、慨嘆,緩和了恐懼。觀眾与悲劇力量不再是敵對的對峙,而是一個循環系統的兩頭。當悲劇英雄面臨可怕的危難和毀滅邊緣時,我們會對此產生恐懼,但更多的是一種愛和惋惜。觀眾總是默默地為悲劇英雄祈禱,希望他能逃避厄運,完成使命。因此,在對悲劇人物的命運觀照中﹒也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提高。這種愛、惋惜、驚奇、慨嘆之中,才能使人的感情淨化,悲劇才能達情淨化情感的功效,也顯現希悲劇藝術的高貴精神。
貳「悲劇-淨化力量」之實踐
是不是所有的悲劇角色都能激起觀眾的怜憫与恐懼情緒而導致心靈的化﹖是不是所有的觀眾都能被激起這兩種情緒實現淨化﹖悲劇淨化是如何實現的﹖

一悲劇角色之特質
悲劇中的一些次要人物、陪襯人物往往,像天空中疾逝的流星﹒在觀眾心中一閃而過,引不起觀眾特別的心理注意。而一些角色雖然比較重要,但命運比較好,也有經歷苦難和挫折的人物也不會引起觀眾心靈的震撼而產生怜憫与恐懼之情。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酉毀滅給人看」。因此,往往是那些體現著入類崇高理想和希望的悲劇英雄才產生強烈的悲劇力量。
悲劇英椎在個性上是超凡的,獨特的。具有超人的意志,熾熱的情感和崇高的品格,在生存狀態上表現濃郁的孤獨。他們象盤踞于人類上空的精魂﹒以深逢的目光掃視人生的苦難,並希求充當人類昔難的救世主。因此,他們大都具有深沉的歷史憂患意識和強烈的現實責任感,體現著人類對至善至美的的精神追求。例如哈姆雷特為「重整乾坤」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伊底帕斯為挽救城邦而自巳挖去雙眼。
悲劇反面英雄也有今人感到驚愕和敬佩的特質,他們身上往往更加深刻地表現出善與惡,人性與獸性﹒理智與情感的尖銳衝突。這种分裂、對峙的力量表現在具體的個體生命的撕裂之中﹒往往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在態吞噬了善,情欲扼殺了理智,獸性戰勝了人性的時候,人們產生的對自身和人類的恐懼往往更加觸目驚心。觀眾對悲劇反面英雄產生怜憫與恐懼,也是基於他們身上體現了,屬於人類美好特質的毀滅。

二、觀眾欣賞之能力
悲劇能夠實現「淨化」的觀眾,也不能是庸庸碌碌的小市民,他不必擔負著巨大的歷史責任去扭轉乾坤,但他必須有寬廣的胸懷和深沉的慈心。他應該能對人世的苦難喚起同情和焦慮,能對邪惡和污濁施之鄙棄。倘若觀眾思想麻木,感覺遲鈍,對真、善、美,假、惡、醜,漠然視之,那麼再有震撼力的悲劇對于他們也無異于對牛彈琴。悲劇角色的情感、意志、趣味根本就無法與他們達成溝通。
悲劇「淨化」也便無從實現。悲劇的審美價值在于消解平庸,塑造崇高,提高人的心靈層次。對于沉緬于物欲感官刺激的平庸之輩,悲劇「淨化」只能成為茫茫天國里謬斯的囈語。

三悲劇淨化觀之心理機制
有了悲劇英雄的崇高的價值和觀眾對他的愛和怜憫與恐懼的情感,悲劇「淨化」的實現才成為可能。這種淨化其實是悲劇角色与觀眾達成的心靈溝通,其心理機制主要基于人類心理活動的「喪失效應」、「蔡加尼克效應」。
「喪失效應」──有一句諺語說,東西失去了才倍感美好和珍貴。悲劇欣賞便是一個很好的印証。悲劇主人公作為人類最美好理想的體現和人類最偉大力量的象徵卻慘遭毀滅。倘若悲劇主人公一生順暢,沒有飽經挫折和磨難,悲劇主人公人生的價值往往體現不出來。而當悲劇英雄處于生命的絕境,觀眾体驗到一種美好和崇高面臨失去的威脅時﹒主人公才閃爍出燦爛而神聖的靈光,他的價值才在觀眾心中打上深深的烙印。
所以博克說:「希庇歐(Scipio)和卡圖(Cato)都是德高望重的人物,但是其中一位的暴死以及他所獻身的偉大事業的失敗,都比另一位應得的成功和長久的幸福更深地打動我們」悲劇的震撼力量莫過于主人公肉體生命的喪失。悲劇主入公往往是人類中的傑出「典型」,是不可重复的「這一個」,他們的毀滅,喻
示著永恒的喪失,因此便格外地珍貴。在表現形式上,他們被毀滅的是肉體,但由于他們是人類的美好希望和力量象徵,因此觀眾失去的往往還有一種希望和價值。所以,當悲劇人物面臨死亡之時,他們的價值異常鮮明地在觀眾心中呈現出來,加劇了這種惋惜和恐懼感。
「蔡加尼克效應」是格式塔心理學家勒文的弟子,蔡加尼克所發現的一種記憶現象,但它適應于一切心理活動。人的心理總希望人的行動保持一種完整性,有始有終,倘若完不成或突然中斷,就會在心中留下特別記憶,成為一種「遺留問題」,時時產生趕快去完成的衝動。由于觀眾觀看悲劇也正是在深層意識裏審視自身,因此,悲劇人物的命運總與觀眾的情感血肉相連,牽動著觀眾的每一根神經。當悲劇人物命運受挫﹒飽受磨難時,這種慘遭不幸的痛惜的情緒移給觀眾,形成的一種痛惜和壓抑﹒而悲劇英雄肉體生命的喪失、也便意味著觀眾精神生命的暫時中斷,這時,觀眾在心靈深處把自己當成悲劇英雄,產生接替他們去完成歷史使命的衝動。當然,觀眾並不能成為真正的悲劇主人公,而只是在心理上進行「內模仿」,並不會真正接下雄雄的劍和槍,而只是把悲劇人物中的精神生命延續下去。
由于「喪失效應」和「蔡加尼克效應」,致使觀眾的「同感參與」便格外強烈﹒悲劇淨化從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審美移情」。審美移情是把審美對象當成一種幻象,把它想象成和人一樣,然後達成情感的雙向交流。這種交流是從審美意義上,而不是物理意義上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人的情感力量在與對象的審
美對話中,得到了釋放。悲劇的對象因以具體活動的人為載體,這體情感交流,使得格外容易与強烈。隨著悲劇人物苦難的逐步升級,觀眾對他的怜憫与恐懼情緒也一步步深化,觀眾全神貫注于悲劇的發展之中﹒並與悲劇人物融為一體,同甘苦,共患難,在劇情發生﹕「陡轉」的同時,隨著悲劇人物肉體生命的破滅
而陷入絕望的深淵。毀滅的災難把觀眾的痛苦、憂傷、緊張、恐懼情緒也推向了最頂峰。
這時,人心理的內部機制便會進行調節,把悲劇英椎的價值、力量、品格、意志轉移到「自身」,萌生出一種悲壯和亢奮,似乎要象哈姆雷特一樣,重整旗鼓「扭轉乾坤」。悲劇呈給觀眾的是美好價值的毀滅,但觀眾卻並不感到悲觀、絕望,而有一種振奮人心的力量,其原因就在于此。一旦觀眾在心理上實現了這種精神生命,由悲劇對象,到欣賞主體的轉移,觀眾積沉在心中的壓抑、痛惜、恐懼等消極和否定情緒,便像打開閘門的水,得以自由暢快地宣泄,而形成一種飄洒無拘的快感。人本質上都追求“享樂”,但一直處于“享樂”之中則體味不
到歡樂﹒只有歡樂和痛苦形成一種位勢差距,才能在對比中體驗到一種歡樂的極致﹒因此,悲劇欣賞,觀眾的情緒体驗要遠比欣賞言劇、正劇來得凶猛、強烈、熾熱。這樣,對于審美欣賞的觀眾來說,悲劇給人的壓抑、痛苦、緊張、恐懼等消極性情緒,便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需的,它為觀眾能夠產生狂風暴雨式的快感打下了心理鋪墊。

【參考書目】
1悲劇心理學 朱光潛著 臺北市 駱駝出版 民82[1993]
2文藝心理學 朱光潛著 臺北市 臺灣開明 民88[1999]
3朱光潛的美學 陳繼法著 臺北市 曉園 1992[民81]
4西方悲劇學說史 程孟輝著 北京市/中國人民大學 1994[民83]
5悲劇論 (Karl Jaspers)著/橋本文夫譯 東京都/理想社 1971[民60]
6德國悲劇的起源 /(德)瓦爾特‧本雅明著/陳永國譯
北京市 文化藝術出版社 2001[民90]
7希臘悲劇/劉毓秀,曾珍珍合譯 台北市 書林 2001[民90]

【參考期刊論文】
1 論希腊悲劇中的命運意象 廣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8 年2月
2 論希腊悲劇中的宗教觀念 內江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1999 年1月
4 無望的掙扎——希腊悲劇“命運”意象淺析 閩江職業大學學報 2000年 5 希腊悲劇与中國古代悲劇尋异 達縣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1 年4月
6 論希腊悲劇的复仇主題 外國文學研究 2001 年3月
7 希腊的悲劇——雅典恐怖活動一瞥 國外社會科學文摘 2001 年8月 8希腊悲劇的英雄受難主題探因 國外文學 2003 年2月
9 此曲只應天上有——試論希腊悲劇中的歌隊(chorus)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3年

10与神靈相通的族類——再論希腊悲劇中的歌隊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科版) 2004 年月12
11悲劇淨化的心理机制──亞里斯多德「淨化說」新解 臨沂師專學1999年
12 亞理士多德悲劇淨化說新釋 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年1月

新增時間 : 2013-12-21 20:12:23 / 修改時間 : 2013-12-21 20:13:29

誰來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