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作業-心得報告(第二篇) 書名: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
班級:護二丙 學號:1025101125 姓名:游東憲
書名: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
蔡阿信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1899年,十二歲進入基督教創立的臺灣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校,是第一屆的學生,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但物理、數學及英文都學的很好。十八歲畢業時,學校加拿大籍女老師建議阿信到日本醫校進修。母親起先反對,覺得女孩子自己一人到遙遠的異地太危險,恐怕會惹來一些閒言閒語;鄰人也反對,覺得女孩子念那麼多書幹嘛。但阿信仍執意要去,「別人越反對,越激起她的決心,非達目的,不肯罷休。」1921年阿信學成返臺,回臺當天許多臺灣記者前來基隆港,採訪這臺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阿信的專長是婦科,但當時的大醫院一時沒缺,她便先到一位眼科醫師那裡實習。眼科醫師給她上的第一課是要她先帶眼罩躺在床上三天,當作自己是失明的人,體會眼疾病人的痛苦與不便。所以第一堂課她所學習到的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對她日後行醫有深遠的影響。1926年在臺中開業,醫院名為「清信醫院」,醫院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每期一年,食宿在醫院。如此,每年畢業60個學生,不到幾年,便有二、三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婆遍佈全臺灣。因許多人怕女兒學醫之後被日本人徵調戰場,產婆學校學生越來越少,醫院經營越來越不穩定,因此阿信決定把醫院和學校收起,於1938年經由日本前往美國遊學,曾在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的醫學院研究。
他為台灣設了學校、醫院,後來很可惜,因為不穩定,所以把醫院關了,一位醫師為台灣醫學奉獻的愛心,我佩服他,也謝謝他為台灣的貢獻。
書名:台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界人士
蔡阿信出生於台灣日治時期1899年,十二歲進入基督教創立的臺灣第一所女子中學淡水女學校,是第一屆的學生,也是全校最小的學生,但物理、數學及英文都學的很好。十八歲畢業時,學校加拿大籍女老師建議阿信到日本醫校進修。母親起先反對,覺得女孩子自己一人到遙遠的異地太危險,恐怕會惹來一些閒言閒語;鄰人也反對,覺得女孩子念那麼多書幹嘛。但阿信仍執意要去,「別人越反對,越激起她的決心,非達目的,不肯罷休。」1921年阿信學成返臺,回臺當天許多臺灣記者前來基隆港,採訪這臺灣第一位日本科班出身的女醫師。阿信的專長是婦科,但當時的大醫院一時沒缺,她便先到一位眼科醫師那裡實習。眼科醫師給她上的第一課是要她先帶眼罩躺在床上三天,當作自己是失明的人,體會眼疾病人的痛苦與不便。所以第一堂課她所學習到的是「同理心」與「同情心」。對她日後行醫有深遠的影響。1926年在臺中開業,醫院名為「清信醫院」,醫院附設「清信產婆學校」,每半年招收30個學生,每期一年,食宿在醫院。如此,每年畢業60個學生,不到幾年,便有二、三百個受過專業訓練的產婆遍佈全臺灣。因許多人怕女兒學醫之後被日本人徵調戰場,產婆學校學生越來越少,醫院經營越來越不穩定,因此阿信決定把醫院和學校收起,於1938年經由日本前往美國遊學,曾在哈佛大學等著名學府的醫學院研究。
他為台灣設了學校、醫院,後來很可惜,因為不穩定,所以把醫院關了,一位醫師為台灣醫學奉獻的愛心,我佩服他,也謝謝他為台灣的貢獻。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