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暑假作業
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作者:凱思林
出版社:心靈工坊
作者在佛羅里達州的安寧病房工作六年當中,她看見難以言喻的美麗境界,感覺自己是真實又深刻的存在,那是她生命最關鍵的轉化時期,因為陪伴臨終病患的過程中,很難去說是「誰」在付出,又是「誰」伸出雙手幫助了誰。目前她持續陪伴臨終病患,也積極參與各種推動安寧照護的運動、演講,和聽眾分享她的經驗。這本書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臨終的人需要的是憐憫與慈悲的常識性照護:擦擦眉毛、潤濕嘴唇、將身體翻轉,保持乾爽清潔、輕聲細語,真誠地說些讓他們安心的話。
這本書可做為臨終的關懷手冊給與需要的人協助,這本書提到人臨終時,普遍都會經歷一種心靈轉化→雖身體已然殘弱,但心靈卻是一片澄澈清明。這和我想像的臨終景況有很些差距,我以為許多人在臨終時,會因身體病痛而苦不堪言、會因放不下諸多人間事而情感糾葛、會因死亡在即而滿心驚懼,而作者卻在無數次臨終陪伴經驗中,讓我對死亡的認知有所改觀,更緩和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遙遠,從以前到現在,人們一向很難脫離生離死別的痛苦,死亡是被所有人共同發明而來的,而生命藉由生與死來完成循環,因此我覺得死是結束但也是新的開始,生是結束過才會再一次,所以生是結束也是開始。
作者:凱思林
出版社:心靈工坊
作者在佛羅里達州的安寧病房工作六年當中,她看見難以言喻的美麗境界,感覺自己是真實又深刻的存在,那是她生命最關鍵的轉化時期,因為陪伴臨終病患的過程中,很難去說是「誰」在付出,又是「誰」伸出雙手幫助了誰。目前她持續陪伴臨終病患,也積極參與各種推動安寧照護的運動、演講,和聽眾分享她的經驗。這本書在第一章以綜合蘇菲、西藏生死觀的精要說出「死亡是安全的」,作者把死亡當作能量的蛻變,死亡的過程即是物質身的能量轉化,人歸返至另一種能量體系。但是人類因為發展心智自我,遮蔽了存有之光,使得我們寓居於世的時候只看到世界的現實,而不見萬物所居的更大本體。第二章以超個體心理學的觀點說明我們的心智自我是如何長出來的。第三章,作者用蘇菲神學提出更大的靈性圖像,指出人們逐漸由心智自我的消退而發展出靈性的諸階段。第四章則以肯恩.威爾伯的心理學思維,鉅細靡遺地描述心智自我的毀敗過程,人的性格如何與陰影整合,身體與心智整合、我與非我整合、生與死整合。第五章,作者離開理論的說明,從陪伴臨終者實際經驗指出,死亡可以不是悲劇而是恩寵。第六章提出各種修行的方法。最後四章則與臨終照顧有密切關係。作者傾一生的經驗,將她在臨床觀察的現象與一般臨床指標接應起來,詳述病人臨終的每一階段的身心靈狀態。第八章的內容對所有陪病的家屬、醫護人員、志工都非常重要,由於講得十分具體切實,臨終彌留的氛圍充滿恩寵,令人感到臨終的幸福。臨終的人需要的是憐憫與慈悲的常識性照護:擦擦眉毛、潤濕嘴唇、將身體翻轉,保持乾爽清潔、輕聲細語,真誠地說些讓他們安心的話。
這本書可做為臨終的關懷手冊給與需要的人協助,這本書提到人臨終時,普遍都會經歷一種心靈轉化→雖身體已然殘弱,但心靈卻是一片澄澈清明。這和我想像的臨終景況有很些差距,我以為許多人在臨終時,會因身體病痛而苦不堪言、會因放不下諸多人間事而情感糾葛、會因死亡在即而滿心驚懼,而作者卻在無數次臨終陪伴經驗中,讓我對死亡的認知有所改觀,更緩和了我們對死亡的恐懼,但其實死亡並不可怕,也不遙遠,從以前到現在,人們一向很難脫離生離死別的痛苦,死亡是被所有人共同發明而來的,而生命藉由生與死來完成循環,因此我覺得死是結束但也是新的開始,生是結束過才會再一次,所以生是結束也是開始。
回應(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