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下學期暑假作業-臨終護理心得

班級:護三戊 座號:9 姓名:余憶姍
書名:臨終護理 作者: 邱秀渝、董芳菀、楊麗齡、唐秀治


【讀後心得】:
人的一生中會經過生、老、病、死,死亡是絕對無法避免掉的一個過程,而在免個年齡層中對死亡的認知都有所不同。
進入中年期,已經無法否認自我死亡的存在,中年期的人考慮或面臨潛在的死亡威脅較青少年期的人多,
但中年期在面臨自己的死亡時所產生的憂慮會比青少年期少,
而進入老年期的死亡調適較其他年齡容易,少部分的老年人對死亡早有心理準備。
而死亡不僅意味著死者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現在擁有的一切,也意味著生還者要承受死者的哀傷和痛苦。

而庫柏勒羅斯將瀕死病人的心理調適過程分為五個階段:
1. 否認–不可能是我
幾乎所有病人在知道死亡的事實後一定會經歷「否認」的過程,通常都會出現「絕對不可能」、「不可能是我」…等的否認反應。
2. 憤怒–為何是我?
當病人意識到死亡確實的威脅他們的身體時,往往會有憤怒、忌妒、怨恨…等的反應,有時憤怒會直接反應在病人接觸較多,例如:家人、醫護人員,用抱怨來彌補心中的不平,通常此類的病人常被稱為「無理取鬧」、「不合作」的特徵。
3. 磋商–假如…,我就…
此時的病人和家屬會企圖增加生命的控制,試圖延長生命的長度,表示這階段的病人還抱著一絲的希望,會盡量的配合醫療或可延長生命或治療疾病的處置,例如:宗教。
4. 沮喪–好吧!就是我吧!
病人和家屬開始妥協,了解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而放棄對生命和環境的控制。
5. 接納–我已經準備好了!
接納期的病人反應特徵是幾乎沒有感情的狀態,病人的興趣和慾望大幅減少,已經準備好接受死亡,並且需要更多的獨處和休息的機會。

而這五個階段沒有一定的順序發生也不是所有的階段都會發生,每個階段的反應不只會出現一次,
並非所有的病人都會經歷到接納期,而每一類行為反應皆有可能發展到其他類行為反應上。
大家對於死亡後的世界都不清楚,且死亡後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會全部消失而產生害怕,
而對於頻死的病人最需要的是安全感是親人的陪伴、熟悉的事物在身旁。
瀕死的病人可能會有意識不清的症狀,可能會把病房當作自己的家,需要家人有耐心的陪伴。

新增時間 : 2015-08-10 19:47:53 / 修改時間 : 2016-02-04 19:24:19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