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典範人物心得

護理典範人物心得
看完作者林貞岑寫的"推動安寧醫療,趙可式讓生命美到最後",我覺得趙可式女士真的是一位很典範的護理人物,因為她的故事,她親身經驗過,她的母親當時生病身上插了七、八條管子,護士小姐把她媽媽的鼻胃管拔掉之後,血就從她媽媽的鼻子流出來,護士胡亂地用衛生紙一擦,然後用白布把她媽媽的頭蓋起來, 那時她很害怕,又忍著不敢哭,她心想媽媽的鼻子還在流血啊,很想把白布掀開,去幫她媽媽擦血,可是不敢,怕護士小姐罵,哥哥姊姊在一旁也慌了,因為家裡從來沒有經驗過這種事,後來太平間的人來了,兩個人一人抓頭,一人抓腳,「啪」摔在不鏽鋼屍體車上,送往太平間。她說:那經驗實在太壞了,為什麼人死了就像一條狗一樣?長這麼大,從來沒有人教我死亡是什麼,有人辦喪事,媽媽就帶我繞道走,我就是在這樣一個完全沒有死亡教育的背景長大。我不懂,為何護士可以這樣麻木不仁?於是我想學醫學、護理,看看這是怎麼一回事。當年,黃崑巖教授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們中華民族不是禮儀之邦嗎?可是我在醫院,看到我們醫院的人對待病人的死亡,對待遺體,我覺得我們是一個野蠻民族。」於是她回國後,開始推動遺體護理,並且到處演講,希望有所改變。像現在林口長庚醫院就規定,太平間工人一定要穿制服;搬動病人時則要說:「某某某先生對不起,幫你換一個床。」這讓我了解到原來當時的醫療人物、及太平間的人,對待病人是那麼的殘忍,根本沒把病人當作是一個人,趙可式女士改變這一點。而牠的父親在臨終時瘦到29公斤,但因為照顧得當,身上皮膚完好如初,可是對趙可式來說,像是一場夢魘,臨終病人還要受多少苦?她問自己,其次,病人接二連三因受不了病痛折磨自殺,以及醫護人員做急救,病人痛苦萬分,卻只為了家屬看了安心,她看了為之茫然,她覺得很挫折,只能看病人痛苦卻幫不上忙,她認為醫療的本質應該不是這樣。全人的照顧,應該包括照顧病人的最後一程平安,為什麼做不到?於是她看書,找到「hospice(安寧緩和醫療)」,她知道,這將會是她一生要做的事。她慈祥的面容,甜美而溫柔的聲音,頷首微笑,趙可式女士總有一種安定人的力量,就是有辦法讓病人相信她,像親人一樣,趙可式堅持終身臨床照顧病人,「護士要做一輩子。」她說,她更是個要求嚴格的人,不允許出錯,只因為她認為事關生死,不得馬虎。當年,趙可式她跟一群奉獻基督生活團的醫生朋友們,創立「康泰基金會」、辦診所,在當年沒有健保給付,缺乏醫療資源的情況下,以低廉的價格,為需要的病患做服務,所有的醫生不僅義務幫忙,還抽出自己的薪水,捐獻工具器械,小診所裡附有心理衛生、內科等,還舉辦定期的座談,增進民眾健康知識。另外,她主動到病人家中照顧,翻身、洗澡、止痛,讓受痛苦折磨的癌症末病人,也有很好的生活品質。這讓我了解到安寧緩和醫療是希望生死兩相安,但不是坐在那裡等就會兩相安,身心靈要平安沒有這麼容易,身體有痛苦,怎麼會平安?要做很多事才會平安,光是身體的平安就很不容易。如何判斷病人何時需要安寧緩和醫療的介入?當病情不斷走下坡,且病人有身心痛苦需要緩解時,安寧緩和醫療就可以慢慢介入。比方說症狀緩解、心靈撫慰等生活品質之提昇措施。不是要不要接受治療,而是平衡利弊得失之後如何治療。要是得了癌症,完全不治療,那很痛苦。比如像腸癌不開刀、不做化療,腫瘤會長大,腸子會堵塞,很痛苦。不要以為癌症末期時不治療,擺在那裡就會好死。而是看怎麼樣治療,病人受的痛苦最少。醫生應該對病人分析,如果癌症完全不治療,會怎樣進展與惡化;開刀會怎樣,其他各種治療需經何種過程。要把各種情況、利弊得失說清楚,最後的自主權,也應該還給病人。趙可式過去十五年來不斷在臺灣推展「安寧療護」理念,使許多病患帶著微笑,在家人的陪伴下,安祥而有尊嚴的走完生命旅程。她指出,安寧療護的目的就是讓一個人的生命得到最大的尊重,讓他的生命力即使在病症末期還能表現出來,她也指出,安寧治療護的最主要原則就是,「病人是主角,家人是配角,醫療團隊人員則由全程推供服務」。全程要順著主角的心意,協助配角共同去完成主角人生的最後一場戲,讓他們少有遺憾的走完人生旅程,才是最重要的臨終關懷和照顧。

新增時間 : 2014-09-04 19:38:35 / 修改時間 : 2014-09-04 19:38:4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