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典範心得

讀書心得
五護一己 16號 吳盈慧
  看完這本《一把剪刀,幫助千百人-蔡巧與台灣初期護理》書過後,可以讓我們去認識台灣早期的護士和助產士她們辛苦的經歷以及犧牲奉獻的精神,很適合我們去閱讀。在這本書中,同時也能看到台灣早期社會女生堅忍的生命力。就像書中主角蔡巧女士說的:「以前台灣窮苦人家的女人是強壯的,生產的時候,到溪邊,用一塊碗碎片,自己割斷臍帶,在溪水裡給嬰孩和自己清洗。」她這樣的話,對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聽起來就像在聽天方夜譚一樣,但卻真實地發生在我們阿嬤那代女性的身上,讓我非常無法想像。蔡巧女士不是出生於貴族世家,但她的父母還是堅持讓她去學校讀書,因為母親家庭背景信耶穌,在蔡巧女士小時候母親就會每個禮拜日帶她去教會參加。在1926年,日本政府在台灣開始設立「護士」制度(俗稱之為「看護婦」),當時教會的林照牧師鼓勵蔡巧女士去學習護理工作。因此,在 1927年林照牧師帶她去彰化基督教醫院見當時的院長蘭大衛醫師,而將她留在自己身邊一段時間後,看她靈巧、認真的樣子,於是推薦她去台北馬偕醫院接受護理訓練,在她接受護理訓練這段期間,堅定了她的信仰在護理工作上的理念,這也是她終生保有一個信念:「多聚會,多熱心;多愛主,多救人。」由於在1920年代,日本政府禁止民間的「接生婆」,改採需要有政府認定的「助產士」檢定考試通過者才可以,只要能通過此項證照考試,助產士就可以賺取一筆金錢。蔡巧女士完成護理訓練,因為成績優異,經過馬偕訓練班主任的推薦, 要她繼續用一年時間接受另一項專業訓練—助產士,並且她也順利取得護理和助產士兩個證照,而回到彰化基督教服務,成為蘭醫師最得力的助手。蔡巧女士因為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和馬偕醫院,都能感受到醫院秉持著基督的愛心,對許多貧困窮苦人家給予免費醫療醫治,因此培養她心靈有個重要的認識「真正的富有,是助人而不收回報。」也因為這樣,讓她一直深信「護理學習更多,就可以幫助更多人」。她的故事讓我深深的感動也很敬佩,還有很謝謝她所為台灣貢獻的一切,而這一個是攸關生命的工作,更何況早期社會的醫療設備不是這麼的發達和進步,她卻願意犧牲貢獻這麼多,所以以後我也要努力向她學習,成為一名好的護理師,哪怕遇到什麼辛苦的事情,都要一一的克服。

新增時間 : 2014-09-21 10:24:4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