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與生活

環保與生活

一、建築的理論
「良好的建築有三個條件:方便、堅固和愉悅。」建築理論可以以來自一位英國人文主義者——亨利·沃頓爵士《建築學要素》的這句話為出發點。建築學正是三個分別的目的的匯合的焦點。
1.堅固:建築要求「堅固」。這一需要使它與科學,與科學的標準發生了關係。結構的機械結合嚴格地限制它的生長。推力與平衡,壓力與支撐,正位於建築使用的語言的根部。
2.方便:建築需要「方便」。僅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及結構的抽象邏輯性是不夠的,它的存在是為了滿足某種外在的需要,這也是它的一個歷史事實,建築服務於人類的一般使用要求。
3.愉悅:建築還需要「愉悅」。為此,與它的實際目標和機械答案相交織,我們又可在建築中發現第三項不同的因素——人們對美的無私願望,事實上,這種願望並不終結於某種純美學的結果,因為建築必須與具體的實用基礎打交道。

二、過去的建築方式
臺灣建築最早可追溯到史前時代的浮腳樓式建築,到了荷西時期基於殖民與傳教活動各在臺灣南北構築要塞為教堂,明鄭時期視臺灣為反清復明基地,閩南式建築就此引進,而清代時期的建築主要走向為中西文化融合的特性,清末洋務運動對砲利的嚮往,砲台建築更加興盛。日治時期以閩南、日本、西洋的文化為主要建築構想;且引進了鋼筋混凝土技術,由於殖民地時期過度西化的建築;在光復後,台灣出現中國古典風格的流行與引入國際主流的後現代設計風格

三、現在的建築方式
近代全世界於是有了共同的”國際樣式”建築,全世界到處都看的到鋼筋混泥土建築,以及鋼骨大樓建築物,玻璃帷幕式建築物等,全世界處處可見當然,世界各地也保存了 有當地特色的傳統建築或當地風格建築物,現代主義建築指的是一種簡約、無過多裝飾的風格,推崇科學合理的構造工藝,講究材料特性的發揮,由於重視理性與功能性,又稱為「功能主義」或「理性主義」;符合結構力學、與工業時代的條件特點相呼應,應用新建材與新結構並將之發揮至極致,擺脫歷史上已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傳統束縛。

四、未來的建築趨勢
未來世界建築會往「自然、省能、環保、永續」之建築發展,建立舒適、健康、 環保的居住環境,以「舒適性」、「自然調和健康」、「環保」等三大設計理念的建築模式作為發展,也就是我們所稱的「綠建築」。在地球村的今日,我們必須以經濟與環境生態保護為前提之下,建設屬於世界的建築物,但往往不能兩全其美,然而,能使環境與經濟方面的關係達到一個平衡 的狀態,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設計,也就是目前世界所需要發展的綠色建築。


五、結論
經由以上的討論我們發現,人們越來越追求美觀、舒服及環保等等,從以前只用石頭、木頭、泥土到現在的鋼筋、磚塊所製作的房子相比,真的差別很大,建築的巨大變化是我們看的見的,以前只要有地方遮風蔽雨就好,但現在就是要外觀好看,地段方便,要求的非常多,也因此造成許多的環境汙染,所以現在也在漸漸地推從綠建築,能夠重複使用物資,減少環境的負擔。

新增時間 : 2019-03-29 20:20:14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