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典範人物心得

德蕾莎修女生於南斯拉夫,年幼爸爸就身亡了,靠著媽媽為人做女工養活全家。雖然家裡貧困,母親仍堅持要把收入的十分之一奉獻出來,幫助比他們更貧困的人,母親這種悲天憫人的精神,使她從小就感受到服務人事自己的天職。
十八歲的她加入愛爾蘭社區修女會,被分發到印度的天主教中學當老師,當時,她看見學校高牆外的窮人,貧困交加,無法接受教育,於是內心感到痛苦。於是她決定辭去教職的工作,一心一意致力於服務窮人的工作。為了能達成服務窮人的志業,德蕾莎修女要求自己也成為窮人,她挺身穿梭在髒亂的大街小巷,和街頭很多貧病交迫、渾身惡臭、衣不蔽體的流浪著生活在一起,和他們吃同樣的食物、穿同樣的衣服。
她走遍各地,在水溝旁、垃圾堆、馬路邊領回那些被遺棄的奄奄一息之人,用雙手從垃圾中撿過無數的棄嬰、抬過街上的垂死窮人、抱過傷心絕望的孤苦著、緊握過無數臨終時無人過問著的手,讓那些人至少在去世前能夠感受到一些溫暖,讓他們也能夠得到人應有的尊嚴。
她的慈善工作範圍遍及印度、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在1997年還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享年八十六歲。
德蕾莎修女一生專注為窮人行善,而且不分國籍、種族、宗教,只要有窮人的地方,就是她落腳之處,即使遠赴荒涼、貧瘠的地方也樂在其中。這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大愛精神是至高無上的情操。
無論是守貧的志節或是無私的大愛,德蕾莎修女留給後人效法的是可貴的情操,她的一生說明了心念勝於物質,人生的目的在於真理的實踐,而不是物質的滿足。

新增時間 : 2015-08-24 12:09:02 / 修改時間 : 2015-08-24 16:11:5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