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業

當影片開始時,我們看見的只是一位無法說話的小女孩-艾美,和一位對於教育單位的介入非常反常的母親,因為母親想要自己教育小孩,因此對於孩子的保護非常強硬,不論任何人想要幫助或是建議,都是表現出相當反感的行為。

  
也因此為了保護孩子而選擇遷移住所,但是,即使遷移到別的地方,艾美始終只用手語和寫字來進行溝通,而母親始終認為孩子是仍然擁有說話功能的,不願去相信自己的小孩是聾啞的小孩,因而不停尋找心理學家、生理學家等人的幫助,只是生理正常,心理方面卻找不到任何的疑問,因此讓母親著實的不知該如何是好,然而卻在鄰居突然的發現下,察覺艾美能藉由歌唱的方面來對話。但母親從一開始的不相信、拒絕,到後來自我親身聽見艾美的歌聲,才赫然發覺艾美其實不是個聾啞的孩童,也因此接受了鄰居的幫助,也找到了研究這方面的心理學家的幫忙。

  
在治療中能夠發現,艾美對於父親的死是非常深刻的,她總以為父親的死是自我的責任,也因此才造就她無法開口說話的原因,而且也因巧遇當初父親死亡現場的演唱會上,艾美的情緒更加湧現,心理學家更趁此將艾美的記憶導回過去,藉此來釐清艾美錯誤的記憶,使得艾美能夠知道父親的死並非是她的過錯,因而將艾美無法說話的症狀給消除,回復到以往能夠正常說話的樣子。

  
其實,影片中所呈現出來的症狀,是一種叫做「選擇性緘默症」的症狀,在課本裡面提到,其實像這類的症狀是很容易被忽略或是診斷錯誤的,因此在影片中才會怎麼診斷都是無法得知原因為何。課本中也提到相關的病因,可從心理分析取向、行為制約、家庭互動機制和兒童氣質因素等四方面來探討。但就以我的觀察認為,影片中艾美的行為可從心理分析和行為制約兩方面來說明出艾美的拒絕說話的原因。

  
在心理分析取向方面,由於強調是因為早年的經驗,造成透過防衛機轉的運作而表現出拒絕說話的行為,對照片中的艾美來說,由於孩童時期親眼目睹父親的死亡,因而將父親的死歸咎到自我的身上,進而為了保護自己而選擇不說話;然而在行為制約上,課本中提到有一類症狀-「焦慮降低型」,表現出此症狀的患者可能是為了降低對社會情境的焦慮,或者是更有其特定性的,因此選擇不說話,但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降低焦慮所造成的結果,如片中所示,艾美為了降低對於父親死亡的記憶,甚至是為了去營造出父親仍存活在世上的情境,因而藉由以「選擇性緘默症」的方式來降低焦慮的感覺。

  
治療方面,片中所呈現的是一種心理動力取向的治療,此類治療目標就是確認並解決潛在的心理衝突,不過治療時間需要較長,因此很常利用像片中呈現的遊戲或是藝術活動來幫助溝通並加速治療。

  
不過就以我的感想而言,如果不去看課本,沒有經由影片的介紹而碰觸到這類的症狀,其實很難去了解到這類症狀的發生原因和名稱,更別遑論到治療方面,也因此,身為父母的,更要去重視小孩的心理方面的成長,像片中,母親並未去注意到艾美對於父親的死是多麼的愧疚,而母親也刻意去迴避談到像這類的話題,但卻加深了艾美的愧疚感,使得艾美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生活。所以,父母們更應該要好好注意孩子們心理上的成長,而非物質上的生活,並非藉由物質上的滿足就能讓孩子們快樂的成長,我想快樂的讓孩子長大是每個父母親的願望,但心理上的成長遠大於生理上的需求,因此,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這些是需要好好去注意的。

新增時間 : 2015-02-26 13:33:03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