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發

N二丁 53 李昀 自我分析

叛逆是青少年時期最容易出現的特色,因為他們的思想還不太成熟,對於情緒的管理也無法像成人那麼好,所以常產生較衝動激烈的行為與父 母產生摩擦。
現在大部分的人都相信青少年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但大部分的 人常把青少年一切的偏差行為都歸為叛逆期,並沒有真正的了解青少年。
我也曾經有叛逆期,常和父母鬧彆扭,覺得他們都不了解我,一點都沒有考慮到我的感受,只是一味責備與長篇大論,說自己以前怎樣怎樣…

叛逆的主要原因:青少年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開始想要獨立,不依賴父母。
父母太過要求,導致小孩的壓力過大,產生心理不平衡。
父母過份溺愛小孩,導致小孩常常欲求不滿。
生理上第二性徵的出現。
青少年情緒上的不穩定。
對日常生活中的壓力無法適應。
導致青少年莫名期妙的焦慮,憂鬱,憤怒或態度惡劣,喜歡頂嘴。

學者的分析:叛逆期介於孩童與成人階段的青少年期,這段時期因青少年開始轉變 為大人而有些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為了適應這些轉變,這段時期可能會有些行為上的偏差或情緒上的不穩定。
我們都會有這種穩定及不穩定的時期,它們是具有普遍性,不一定與任何特定發展期或經驗相連,有時候反而能助我們成長。
叛逆期在心理狀態的表現,會特別的敏感,其中自然不乏許多會影響情緒發展的因素,這也使得許多師長,會錯認他們的行為表現屬於年少叛逆的狀態。如果家人師長不了解孩子表現的潛在原因,往往給予的是指責而非更多的關懷,這對青少年而言,更是一層重大的壓力與傷害的來源。
但大部份的叛逆都來自對束縛和限制的反抗。青少年所面對的,除他本身的生理與心理的束縛外,還有周圍成人所營建的各種限制。
不過叛逆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這是隨著每個人的生長環境與人格成長,而有不同的程度。

一般人大多相信青少年的叛逆是人生必經的過程。然而,大部分的人雖然知道,但並無法表現出應有的包容與關懷,反而一味的著指責。這是因為大人沒有認真的體會青少年的世界!而以自已的成功歷練,去對待青少年一切的反常行為,致使父母無法理解現在青少年的思想與問題,青少年亦覺得父母的想法與自己截然不同,而無法接受。
做為他們的師長或父母,必須重新調整自已的立足點, 時常徹底地不做「父母」,重新拾回童心,才能面對所謂的叛逆,讓彼此處在一個對等的
位置,相互尊重、由心發出的關懷,不是一味的限制、責罵。
國外的一些研究中,學者們發現當雙親對子女教養的特質具有敵意且
不關懷時,易導致子女產生偏差行為、及錯誤的人際關。
在叛逆期的青少年由於正在掙扎著長大,且正是自我觀念的成形,思想的啟發階段,所以最容易受影響,也最需要他人對自己的認同與支持。
但大部分的人們常奢望立竿見影的效果,使用了絕對的壓制手段,其結果
不只是引起了叛逆而已,更重要的是,產生激烈的反抗行動及犯罪。
所以,面對青少年的叛逆,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因為孩子的叛逆行為,就直接貼上叛逆期的標籤,有時候孩子並不像大人一般,可以用很好的方式來處理自己的情緒,身為家長的人,在此時需要給予更多的關注,千萬不要用責罵的方式來處理。
如果,他走向他自己的生命方向,我們就該以生命傳遞者的心情樂觀其成;若他誤入墮落的深淵,我們就該立即趕過去,陪他一塊爬起來。總之,抱著傳統親權的虛矯身段,怨天尤人,就不像一個成人,反倒像是我們所指控的青少年。

青少年的孩子已經慢慢長大了,心智正在成熟,漸漸懂得獨立思考判斷,因而表現在外表的看法言行,常常非常古怪,加上身體與心理的變化 讓他困擾,而大人們仍然認為他是以前黏著不放的乖寶寶,在教育方法上,停留在以前的方式,難怪會窮於應付。
因此大人應該常與孩子溝通,融入他們的生活之中,試著了解彼此,不要把自己侷限在大人應有的行為與態度中,試著解開束縛,與孩子來個忘年之交,彼此的代溝也會降到最低。
青少年也不應把父母排斥在外,結自己一個機會,並試著調適自己的態度與情緒,如果真的無法控制,後來也應該道歉,這樣家庭的氣氛才不會搞僵了。

新增時間 : 2015-12-30 10:07:45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