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讀書心得 醫生與生死

護二己 張伶 學號:1035101266

這本書作者是第十四屆醫療奉獻獎特殊貢獻獎的得主,也是台灣安寧療護的推手-趙可式博士。
醫師與生死這本書最大的特色以質性研究法中的「詮釋學」方法論,訪談台灣北、中、南、東四所醫學中心的五十六位各科醫師,面對「他死—病人」、「你死—醫師的親人」、「我死—自己的死亡」時之感受、觀點,及行為反應,做為醫學生與醫師生死教育或臨終照顧教育的參考,一般民眾也可以從中一窺醫師的內心,因而給予終日辛勞助人的醫師更多的支持與鼓勵。同時一旦自己或親友生病,讀了此書也能更知道如何與醫師互動。更希望醫學系的老師們因此能重視「醫師與生死」的課題。
由於趙博士擁有醫護專業跟病人的雙重背景,所以她更能深刻體會醫生與病人之間的關係。
趙可式博士自述她與死亡威脅擦身而過的經驗。在她15歲的時候,右邊的頸部動脈上,突然長了一個醒目的神經纖維瘤。雖然,診斷的結果證明是良性,然而因為腫瘤並不小,加上生長的位置又特別敏感,因此醫生事先告知家屬,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可能會有大量出血的危險。
當時的趙可式博士,由於年紀還小,因此家人完全不敢向她透露手術的風險。然而,她早已從許多蛛絲馬跡之中,察覺到事情的不對勁。她說,家裡的經濟情況向來不好,但是那次卻讓她住進頭等病房,甚至還買給她一大盒昂貴的巧克力。隱約猜測到病情危險性的趙可式博士,當時還寫了一封遺書,偷偷藏在被單底下。罹病時心中產生的萬般無助與恐懼,讓年僅15歲的趙可式博士,由於死亡的威脅進而對於生命的意義產生好奇,開啟生命意義的思索、探索死亡的議題。
安寧療護是融合人性化的醫療科技與藝術,期望能減輕病患的痛苦,提升生活品質,協助病人完成希望,但是安寧療護在台灣尚屬較陌生的觀念,經營安寧病房的成本太高是一個賠錢的單位,導致許多醫院的行政只管都沒有意願要開發及提供此種服務,而產生增多粥少的情形不敷使用,這是要努力的地方之一。
病人是一個完整的人,除了生理的病痛,還有心理層面的需求。安寧療護的信念,就是除了照顧病人的身體,還要從病患內心的需求與感受出發。說的簡單一些,它的基本精神,就是對於病人「永不放棄的關心」。

護二己 張伶 學號:1035101266

新增時間 : 2015-09-11 17:55:59 / 修改時間 : 2015-09-11 17:58:51

回應(0)

發表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