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2寒假作業

此篇探討運用治療性遊戲幫助兒童,在各方面都還未發展完全,也缺乏對疾病的認知,藥物的壓力
和治療的身體傷害和疼痛及陌生地方與陌生人都照成兒童住院的恐懼,而透過治療性遊戲,藉由遊
戲的方式來降低兒童在之治療中產生的不安及心理恐懼。
在過程中,遊戲可以表達較真實的自我,了解兒童的情緒,取得兒童的信任感,從中協助調適,有
效幫助兒童恢復或更進一步治療。用治療性遊戲方式讓兒童能夠了解縫合過程、減少恐懼、激發勇
氣、從中鼓勵其接受縫合治療;縫合過程中透過講解、緊握雙手、口頭鼓勵、引導數字轉移注意力
與增進安全感,幫助其順利完成縫合。住院或手術對兒童而言是一個充滿壓力與威脅的經驗,而門
診手術病童在未經溝通準備下,於術後恢復室常出現哭鬧、抗拒行為,透過術前提供訊息能增加
家屬因應,並運用治療性遊戲於手術後照護過程中,提供病童更好的支持與整體性照護,降低術後
哭鬧與焦慮。哭鬧時間越久容易造成口腔、呼吸道分泌物增加,除了提高呼吸道併發症的風險以外
,對病童及家屬來說,也是極大的壓力及風險。學齡期兒童面對手術後因身體受傷害與疼痛而哭鬧;
面對自己孩子須接受手術以及疾病需接受醫療診治,最易讓家屬感到焦慮,緊張的情緒除了無法
安撫病童外,常出現思緒混亂,注意力無法集中等情形,使得對於衛教說明的瞭解程度也會明顯下
降。研究顯示,手術前有準備的兒童,與未經準備接受手術病童,相較之下,有更好的恢復與調適
病童與家屬面對手術焦慮均明顯降低。故應協助病童家屬在術前使 用病童能夠理解的語言,說明手
術的目的。手術當天攜帶平日熟悉物品能增加安全感,減輕害怕,如此使家屬對術前的準備及術
後的照護更為完整,也能夠降低病童的焦慮及負向情緒行為。治療性遊戲是指在基於心理動力學、
發展學與認知理論模式下成人有目的使用各種遊戲 與病童溝通,運用治療性遊戲須考量年齡及發
展階段,以最佳象徵性扮演及語言幫助病童了解所處情境表達焦 慮感受,適用於病童住院、手術
及治療前準備。

新增時間 : 2018-03-01 23:59:48

回應(0)

發表回應